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黄佤婚恋习俗十分独特,不同的人一生中将举办次数不同的婚礼.20世纪80年代以后,黄佤婚恋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交往的扩大发生了变迁.恋爱形式和通婚圈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婚礼仪式从繁琐向简单发展,通过对黄佤婚恋习俗变迁的分析发现其婚礼仪式的变化只停留在表面,婚恋习俗中的核心内涵仍然世代相传,婚俗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必须重视环境社会学——谈社会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的环境变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对环境变化最敏感和较早开始研究的是自然科学家,随后医学家、心理学家、经济学家、法学家等也开始关注环境问题。近年全球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利用不当所引起。有些知识和技术已经被自然科学所证实或发明出来,但在传播和应用中受到国际政治、社会体制、经济效益、传统习俗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环境保护方面,应当提倡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环境研究,人的能动作用是环境变化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社会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及其活动的一门学科,在21世纪环境科学的发展中也将发挥自己的作用环境社会学的核心是研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行为(个体或群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我们把环境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大致分为几个部分:(1)传统文化习俗、社区行为规范对环境的影响。不同的人类群体在与自然界长期相处中形成了各自的生产习惯和生活习俗,以适应、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研究各民族、各地区传统经济活动、生活习俗与自然界的关系,探讨在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如何在新的水准上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2)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环境的影响。社会学  相似文献   

3.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国的第一大节。自古以来,有着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过节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节俗变迁的文化内涵。和传统的春节习俗相比,城市的春节越来越受到政府行为的引导,出现了一些新型的习俗,春节拜年的方式更加多样化。节俗的变迁显示了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4.
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平衡遵从传统的压力与追求变迁的动力成为部分农户困惑的问题。,本文以宁夏南部山区张村为案例点,采取田野调查的方式搜集资料,从农户经济行为和社会适应的视角出发,分析农户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维系宗教文化和传统习俗。研究发现,回族社区村民接受了发展的理念,并将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精力用于以经济增长和收入提高为主要目标的经济活动,但是新的发展模式并没有结合宗教信仰,村民对传统文化习俗和社区集体记忆的认同正在弱化。回族地区的发展需要寻找一种“以信仰为基础”的发展模式,新的发展模式将促进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民俗文化就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族民间的物质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传统,它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岁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其内容相当庞杂丰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民俗文化受到广大专家学者的关注,一大批关于民俗文化的研究成果问世,为推进我国文化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关注民俗文化,保护民俗文化,体味民俗文化,进而经营民俗文化成为大家的共识。民俗文化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各地生态环境不同,经济生产各异,形成了独具特色和魅力的生产生活方式。民…  相似文献   

6.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传统习俗礼仪。然而,随着经济环境、地缘环境、文化环境的不断改变,现存春节习俗均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以山西省平遥县青村现存春节习俗为例,探寻节俗变迁的原因,对继承民俗传统、弘扬中国节庆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白龙江流域藏族传统禁忌习俗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分名讳禁忌、圣物禁忌、宗教禁忌、礼仪禁忌、婚姻禁忌、生活禁忌、服饰禁忌、生产禁忌、饮食禁忌等。禁忌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和发展了传统的伦理道德。从藏族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来看,禁忌习俗还具有超越民族性和民族社会性的特点。因此,藏族禁忌习俗是具有公益性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8.
禁忌作为以信仰为核心的心理民俗,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拉祜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内容丰赡的禁忌习俗.拉祜族的这些禁忌习俗如同一把"双刃剑", 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禁忌对于社会生产、生活是有益的或无害的;另一方面,有些禁忌本质上就是落后的陈规陋习,是一种恶习.社会在变迁,时代在发展,在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地方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努力促进传统禁忌民俗与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适应,人们更应该以一种宽宥的学术态度,来客观地认识和扬弃拉祜族的传统禁忌习俗.  相似文献   

9.
摘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习俗文化,是在中国特定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作用下孕育、发展和传承的,其品类繁赜.底蕴深厚,将习俗文化适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学生了解民族历史、丰富民族知识;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民族情感、凝聚民族意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度和归属感。习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坚持辨伪求真、古为今用、适时创新的原则基础上,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要以师资培训为契机,着力提高教育者的文化涵养;要在教学环节中主动导入习俗文化内容;要以实证为载体,积极开展习俗文化教育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0.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全球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以及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我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的文化生态在急剧恶化,传承环境的保护和培育已经成为做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关键所在.为此,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切实尊重农村的民间信仰及其习俗活动,改进公共文化服务和语言传承环境,并积极发挥教育和现代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以此来改进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保障传统文化的持续传承和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伊斯兰教传入哈萨克草原以后,历经了漫长地方化和民族化的过程,最终在哈萨克人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哈萨克族伊斯兰化不仅表现为哈萨克族接受伊斯兰教的过程,也包括伊斯兰教顺应哈萨克族传统信仰习俗,使伊斯兰教逐渐“哈萨克化”的过程。与其他定居民族伊斯兰化相比,哈萨克族伊斯兰化的程度相对偏低,带有浓厚的草原游牧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2.
我国哈萨克族是一个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古老民族,道德教育融合于习俗之中、伊斯兰教义影响和家庭教育发挥主导作用是其道德教育的三个主要特征,他们扎根于信仰这一人生制高点,且将其贯通于日常的生活实践中。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婚姻习俗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东北的婚俗文化,在中与西、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融合中,出现新的态势,主要表现在婚礼仪式趋向简约文明,新式文明婚姻和自由结婚、自由离婚等新的风俗事象的出现。而促成东北婚俗发生嬗变的历史动因则是由于政治变革、文化潜移和民国政府政策推动等一系列因素合力共振的结果。虽然民国时期东北仍然保留许多的婚俗传统,但是这些新的婚俗事象的出现,无疑为东北进一步的风俗变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浅谈哈萨克族萨满教信仰中的禁忌行为——禳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萨克族是我国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该民族在历史上曾信仰过多种宗教,其中以伊斯兰教为主,但萨满教信仰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至今日常生活中仍保留有较多遗俗.此文所要探讨的问题是在萨满教信仰中,宗教禁忌的禳解行为是如何在哈萨克人的生产、生活中表现的,并由此展现该民族丰富的宗教文化.  相似文献   

15.
对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中国家意识形态如何在乡村传播,并以“移风易俗”“忆苦思甜”的方式进行社会动员,重塑乡村生活的艰辛历程等系列问题,以“十七年”间拍摄和放映的电影为对象,对选题、人物形象、情节表达等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研究认为,在新中国“十七年”间,电影《儿女亲事》等抨击旧婚姻制度,歌颂自由恋爱的婚姻和宣传新婚姻法,《槐树庄》等电影则呈现了土地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电影《神鬼不灵》等是破除迷信、宣传科学的电影,这些电影对旧民俗、旧的社会关系的摧毁,使民众开始重新认识社会的习俗和习惯,一种新的社会关系和规范就在“移风易俗”的电影中逐渐出现和建立了;电影《暴风骤雨》《白毛女》等成功刻画了旧制度中人民遭遇的苦难,表明革命是不能在传统的旧风俗土壤中自动生成的,反映的进步思想是社会是前进和发展的,必须与反动阶级和落后势力进行斗争,通过“忆苦思甜”来建构新政权的合法性;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在“十七年”所力推的这项农村题材电影文化政治传播既是国家对内传播实践的创举,又柔性地将乡村政治引导到新的社会形态中,成功地实现乡村治理的社会主义转变。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是使传统获得现代性的变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出现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云南作为西部边疆的一个多民族地区,伴随着这一转型,其社会风尚的变化呈现出与东部沿海地区有所不同的特点,即:交通条件的改善是近代云南社会风尚变迁的契机和动力;在边地,平民社会风尚多古朴守旧,而少数民族中的土司及贵族则明显表现出双重性趋向;因民族文化的差异而使社会风尚的变化具有文化的双重性及与政治密切相关的历史阶段性.  相似文献   

17.
清代苏北运河沿岸婚俗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是人伦之始,研究婚姻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受社会经济变革的影响,清代苏北运河沿岸地区婚姻程序上由繁趋简,反映出人们对繁琐婚礼仪式的厌倦。晚清时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文明婚礼开始出现,婚礼习俗呈现出新旧并存、中西杂揉的局面。清代苏北运河沿岸婚俗的变迁表明,我们应该在充分吸收传统婚礼习俗有益一面的基础上,结合新式婚礼的长处,从而形成更加健康、更有利于民族未来的婚姻礼俗。  相似文献   

18.
哈萨克族作家夏依穆拉提的小说具有幽默、风趣的特点,他善于塑造小人物、叙写小事件,尤为擅长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群像,因而其作品讽喻功能极强,且具有现实批判意义。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哈萨克民族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的思想观念与生活习俗。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田野调查,从人类学的角度描述哈萨克族幼子继承制的遗存及其变迁。生产生活方式,养儿防老的观念,遵循先民习俗是幼子继承制长期存在的原因。哈萨克族家庭成员很少为分配财产发生矛盾,这其中幼子继承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还起到了平衡利益和老有所养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0.
哈萨克族先民很早就与汉民族有密切的接触交流,而且是以经济为纽带的全面和谐的全方位交流。最早的古突厥语文献中就已经出现了汉语借词。20世纪20年代以前哈萨克语吸收汉语词主要是通过口语进行的,尔后在主要通过书面语借入汉语词语时,都必须符合哈萨克语的语音规则和构词规律。哈萨克语中不同时期的汉语借词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反映了汉、哈两个民族历史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互动。汉语借词在丰富哈萨克语的词汇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哈萨克族语言、文化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