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民族宗教政策。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根据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时代特点 ,制定出适当的民族宗教政策 ,并将其付诸实践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宗教理论。不过 ,在处理民族宗教问题上 ,也有过重大的曲折和反复 ,这些宝贵的经验教训 ,使党能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 ,坚持稳健、务实的民族宗教政策  相似文献   

2.
5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台湾问题、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党的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坚持原则,维护主权;和平统一,促进发展;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重要思想理论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方针政策的一脉相承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的决心和诚意,有效地维护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相似文献   

3.
“不断革命”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标识。丰富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丰厚政治资源。始终高扬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需要革命精神,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需要革命精神。对于不断发展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而言,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未有穷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完成历史使命担当的历史进程中,处理好理想与现实、资本与劳动、政府与市场、科技与社会、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关系,都需要不断增强革命精神。“革命理想高于天”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坚定意志。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以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完成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而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会议科学认识和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32年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科学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内容和起草过程中所体现的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我们不断深化认识党的历史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初期,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刘少奇,为实现国家稳定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宗教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基于对《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的解读可以发现,刘少奇制定少数民族宗教政策所内涵的思想有三个基本维度,即信教自由与团结统一的原则定位;宗教保护与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实事求是精神指导下的统上联下与循序渐进的方法统筹。完全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刘少奇少数民族宗教政策的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历史的转折点。20年来,党和国家通过彻底澄清过去民族宗教问题上的错误指导思想,通过实践,逐步形成和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宗教理论,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民族宗教思想。在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宗教问题的道路中,加强了民族法制建设,进行各种民族立法,用法律保护少数民族的各种平等权利,完善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宗教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坚持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同宗教界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的原则,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民族地区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改革开放,通过对口支援、横向经济联系、技术合作和帮困扶贫,发展民族经济,缩小地区差别,促进和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的抗战,不仅是中国的事,也是为世界的和平而战。中共一直关注战后中国和战后世界的建设,支持同盟国的协定,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对日处置上,要求贯彻?波茨坦公告?精神,管制日本,根除战争因素,维护远东和平;在盟国关系上,强调大国的合作与一致;同时也努力争取在受降权上应有的地位和利益。中国共产党在战后处理问题上的主张和努力,体现了非凡的自信和能力,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对日和约及外交政策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作为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具有实践性和思想性的本质属性,应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代表着特定阶级的利益。因此,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依据不同时期社会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同时,也实现了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构。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的变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表达利益的普遍性不断增强,并被更多的人所认同。而在这个过程中,党的意识形态建构工作在不同时期分别呈现出革命性、批判性、建设性到守正创新的发展趋向,形成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经验,可为维护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安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89年的历史,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历史,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源泉和动力。中国共产党是在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其中领袖人物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政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了在一个落后国家武装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探索在落后国家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严峻困难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国内外形势不断突变的环境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又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系列的理论创新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胜利.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特别是"适应观"的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列主义宗教观发展创新的科学界定,是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对宗教二重性的科学剖析是马克思主义者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得出的真理.正确认识宗教、妥善处理宗教问题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民族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共产党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地区民族众多,在革命战争年代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处理好西北民族关系对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习仲勋在西北工作期间,认真贯彻党中央的民族政策,在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窥见他民族工作的方法、理论与实践,这为我们当今处理好民族关系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首次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国情和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地制定并实践了民族平等团结、保障宗教权利、调整统战对象、培养民族干部、恢复和发展经济民生等一系列符合实际的民族政策,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初步探索。这一时期党的各项民族理论由“教条主义”逐渐走向“实事求是”,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从“照搬”到“结合中国实际”的转变。基于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关系斗争性与同一性辩证统一原理的解读,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统战政策对象,遵循既团结又斗争的原则,联合民族宗教上层人士,实证检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真理性。长征深化了党和红军对国内少数民族的认知,促使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相似文献   

14.
在西部大开发中 ,怎样正确对待包括宗教信仰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 ,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实施西部大开发至关重要。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与现代化问题 ,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 ,故作者在该文中认为宗教文化是西部一些民族文化的标志 ,进而提出保护发展、利用各民族宗教文化的原则及对策  相似文献   

15.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家结构形式的构想,主要是基于实现国家统一和处理好国内民族问题这两个方面考虑的。从联邦制到单一制的演变,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内在的历史逻辑。从“二大”到土地革命时期,联邦制构想逐步丰富和发展,民族自决成为联邦制的核心内容,联邦制则是民族自决的必要依托。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认同得以明确,联邦制构想明显弱化,提出了少数民族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的主张。解放战争时期,随着民族区域自治在内蒙古的成功实践,中共逐步放弃了民族自决的主张,而强调民族自治权,最终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民主集中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6.
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宗教观是"关于宗教、宗教问题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宗教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原则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在中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发展。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宗教观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新境界,把对宗教和宗教问题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对世界宗教问题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形成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宗教问题的理论和政策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相似文献   

17.
从主张民族自决转变到民族区域自治,中共不断探索并成功构建了符合国情的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适当模式。1940年代以前,接受列宁思想和共产国际决定,以民族自决为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方案。抗日战争期间,淡化民族自决观念,树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共同纲领》独创性地规定在全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宪法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在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1980年代,第四部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先后颁行,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进一步得以加强,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及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创立并实施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条件。解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族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坚持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公民教育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民族团结稳定以及边疆治理的长期成效.缺乏系统性、践行力度不大、教育内容抽象化、师资力量缺乏等是当前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公民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教育主管部门需制定大学生公民教育规划,高校应建立健全学生公民教育机制、加强学生公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并塑造公民教育校园文化氛围,同时还必须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传统和宗教信仰,以切实提升公民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9.
红军长征中,中国共产党把民族理论与各地民族地区实际结合起来,坚持走群众路线,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民族政策,不仅获得了民族地区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胜利完成了空前的战略大转移,而且把党建设新中国的梦想深深地烙印在民族地区人民的心中。研究红军长征时期党在民族地区所开展的群众工作,能够为我们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做好当前的民族工作提供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宗教文化在安抚人心、稳定社会、促进民族和睦、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既是社会主义发展对宗教的要求,也是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进一步推动宗教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发挥宗教文化对人的道德导向与心理康复作用,推动宗教文化参与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导宗教文化对社会共同理想和政治共识的促进,是宗教在中国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