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展示了杰出理论家 ,包括哲学家马克思、社会学家塔尔德、经济学家熊彼特、历史学家汤因比和管理学家德鲁克的创新观 ;揭示了创新的现实紧迫性 ,指出中国 2 1世纪面临的挑战是十分严峻的 ,只有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才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2.
走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高等教育走向21世纪,除继续协调市场经济法则与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矛盾外,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主要有,高科技与低素质的矛盾;信息高速公路进入高等学校与传统教学过程的矛盾;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政府投入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知识社会,人类文明将进入知识时代。作为知识生产(科研)、知识传播(教学)和知识利用(科技产业)综合体的高等教育尤为各国强调和重视。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过了从上世纪末到现在发展的第一个百年。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将进入第二个百年,其总的发展趋势是:教育观念向素质教育观转变;教育内容向现代化、科学化、综合化方向发展;教育空间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教育功能向大众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21世纪的历史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历史分期可以确立基本原则:一是多元化,一是形式化。所谓多元化,就是合适,怎么分都行。所谓菜式化,就是只看形式,不看内容。基于这两条原则,ZI世纪不但需要作出新的历史分期,而且也需要有越来越多、越来越新的各种不同的历史分期。  相似文献   

5.
科技进步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能否在科技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和现代化目标的能否实现.目前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从而大大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21世纪,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高校德育应更新德育观念,改进德育工作方法,创新德育形式,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以崭新的姿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中国法治瞻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回顾了 2 0世纪中国法治经历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重要进展 ,从宪政、立法、司法、环保、科技、全球化等八个方面指出了 2 1世纪中国法治面临的主要任务 ,展望了未来中国法治发展的基本趋向 ,提出了回应挑战的主要法律对策。作者认为 ,经过不懈努力和执着追求 ,中国将在 2 1世纪实现法治理想。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五大成就,已经进入了大创新、大发展的前沿.21世纪,必将是理论创新的轴心时代将从个别观点、个别结论的创新转换到整体理论、方法论创新和基础理论的创新;从单一学科、单一视野的创新转换到综合创新、交叉创新和新学科群的崛起;从无序竞争转换到规范创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应当强化"国家意识"、建立"国家目标"、设立"国家工程".创新发展,走向世界这就是21世纪中国社会科学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德育工作的成效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研究 2 1世纪德育方法创新的思路与原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知识创新规律的理论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知识创新系统工程图为知识创新规律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围绕着这个理论框架的讨论,可得出很多新的有益结论.  相似文献   

12.
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教育系统工程图为创新教育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本文围绕着这个理论框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得出了深化我国高等院校素质教育很多新的有益结论。  相似文献   

13.
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历史方位,是实现理论创新的必要前提,已为我党80多年的历史发展所证明。而要准确把握历史方位,最根本一点就是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一方面,历史方位变动不居的特性,客观上要求在把握历史方位上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与时俱进的本性决定了它在把握历史方位中的关键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以及在“十六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历史方位变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党对自身历史方位的把握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党围绕历史方位进行理论思考所取得的最新成果;而历史方位的新变化也必将丰富与发展“三个代表”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着重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又一次理论创新,它要求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中继续创造新的辉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属于唯物史观的范畴。所谓理论创新,主要是指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唯物史观理论创新与创造性思维具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西方学界存在着三种观点:冲突、分离、正相关。20世纪中叶,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研究发生了从"冲突"论到"正相关"论的范式转变。在科学与宗教研究的科学史考察进路中,可以看到从罗素到默顿再到霍伊卡这一清晰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6.
理论创新的知识形态及其实现的基本条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理论创新并非是理论演进中“继承”关系的相对意义,它是知识存在的一种常态,重在知识生长过程中由“无”到“有”的零的突破,并对“习以为常”的错误知识进行矫正的过程。理论创新也不可能在知行合一的思维路径上获得生长的条件,唯有到个人差异和社会多样性中找到其存在的条件,而思想自由、批判精神、自由地交流意见与经验、“爱智慧”的时尚是4个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7.
变革传统工业时代的管理模式,寻求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新管理模式,已成为本世纪的重大课题。本文全方位阐述了在二十一世纪,管理科学和实践在管理理念、管理对象、管理方式、管理者角色、管理组织模式、管理过程等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代特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内核或者说基本原理在当今时代和中国的时空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存在样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崭新理论形态。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理论地位有助于廓清国内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非马克思主义化、非社会主义化的误解和歪曲。  相似文献   

19.
我国30年来改革开放实践的成就之一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理论创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探索和长期实践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一系列新理念的诞生标志着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只有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才能更好地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已经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20.
实践社区对企业隐性知识的共享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文分析了实践社区的本质特征和实践社区的知识共享与创新的几种重要模式,着重研究了实践社区的知识共享与创新机理——“知识共享场”和“知识创新场”,最后给出构建实践社区的六大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