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壮顿挫--小山词与苏门词主体性创作的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几道(小山)与苏门人物处于同一时代,其词与苏门词乃至苏词互有关联,共 同体现出“清壮顿挫”的风格。这种风格表现在情感、意趣、气骨等三个层面,说明小山与 苏门人物以及苏轼皆注重词的主体性创作。这种主体性创作推进了词史演进。可见,小 山词并非词史中的回流,而是融入了当时以苏词、苏门词为代表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2.
“梦”意象在南宋遗民词中的出现次数与两宋其他时代相比较为频繁,且表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与情感内涵.饱尝失国之痛的南宋遗民词人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矛盾、挣扎,在词的创作中不约而同多次选择了“梦”意象作为感慨人生、抒发情感的途径之一,这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与“梦”意象本身的特点及时代背景、词人命运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开山人物,李清照是婉约词的正宗作家,她又批评苏词是“句读不葺之诗”。本文在承认苏李差别的前提下,指出他(她)们处于相同的历史时代和大文化背景,面对词坛反俗求雅的现实,基于其相似的文化人格和审美取向而表现出相似的词学审美情趣。他(她)们都主张词要表现社会、时代及人的健康情感,提高词的格调和品位。  相似文献   

4.
略论苏词赏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在文学艺术上是个“全才”作家,无论散文、诗、词、书、画,都曾经被列入大家。就词而论,由于苏轼革新词风,开创豪放词派,获得了卓异的成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词在词史上的地位就特别重要。然而,恰恰就在苏轼革新词风这个问题上,历来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且其中的抑扬褒贬,还往往带有原则性,不可以不辨识清楚。所以,这个有关苏词赏鉴的问题,实际上还是宋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梦”为梦窗词词心之关键所在;梦窗词中的“梦”字、梦境、幻境都有创造性的运用;其词中“梦”的艺术表现力的形成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有相通之处;“梦”的心理内涵又与缺失心态和文艺创作的关系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6.
不协律、不入腔,是苏词评价中最早提出的问题之一。北宋以后,讥其为“别格”,或是虽“工”而非“本色”的意见,累见于记载。至今对苏词不协音律的评价,仍意见纷歧,很难统一。有的认为,盲目赞扬苏轼冲破音律的限制,是无视词在历史上合乐的特点;有的认为,在苏词所进行的诸种尝试中,收效甚微的恐怕就是这一方面,其功绩只是松动了词与音乐的关系,谈不上什么较大的变革;也有的认为,苏词的不协音律,虽然  相似文献   

7.
秦观对东坡词的接受主要表现为:第一,艳情类词作对苏词“雅化”品质的认同,包含内容、表现手段、语言三方面的雅化;第二,词作功能、词学观方面,秦观与苏轼暗合;第三,秦观早期词作对苏轼豪放词有所模仿;第四,秦观对苏词的一些句子、句式和构思也有所取法。秦观实际充分吸收了苏词的一些因素,并结合自己的才情,才最终成了自己独特的词作风格。  相似文献   

8.
<正> 一、作为宋词艺术风格的“本色”论自苏轼的词在宋代词坛上别树一帜之后,“本色”论开始热闹地进入文学批评的领域。最有影响的是陈师道对苏词的评论:“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李清照也谓东坡等的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这两段话,大家都很熟悉。研究者也大致据此认为“本色”论为文体风格的问题,而苏词的要非本色,就因其乃“诗之新体”,不合音律。刘永济先生的观点可代表这一派意见,他肯定了陈后山批评苏词的“要非本色”,并为之说明理由:“按词以婉约为正宗,其理由实因婉约派词家如美成、  相似文献   

9.
论苏词的反正之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词史的高度看,苏词的贡献在于把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从绮艳的花间小径拉回到民间词所铺就的康庄大道上来;苏轼“以诗为词”的本质,是向诗骚优良传统的反正;苏词的反正之功,从根本上讲,在于它揭示了文学发展和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自立与真情”。  相似文献   

10.
苏轼与韩国词文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韩国古代的汉文文学中,词的领域比诗、古文相对寂聊,但就现存作品来观察,苏武的影响是深刻而显著的。苏词的形式要素被采取,其词语亦被袭用,韩国作家还喜欢步苏词原韵进行创作。在苏词的诸多名作中,尤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最被韩国文人倾倒,其艺术要素已融入韩国词文学的血脉之中。而在学习苏词的实践中,韩国词家也经历了由模仿到独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苏轼一贯将作家主体情性的自在体现,看成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动因和上乘境界.通过对苏轼坎坷人生、豁达性情及其作品的分析,诠释了苏轼词的主体性情与其饱经忧患的人生经历的关系,从而分析出苏轼旷远豪放的词风是与其独特的性情分不开的,这也就是苏词的"风韵"所在.  相似文献   

12.
词自隋唐产生,发展到宋初,并没有人突破“词为艳科樊篱”。词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式样,其生存与发展也受到严重挑战。至苏轼,“以词代诗”,拓展了词的题材空间。在苏词中,人生历程中的生死、离合、荣辱、誉毁,成功与失败,通达与穷困,种种意蕴,如闪闪的珠贝,唾手...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苏轼词的艺术风格和文艺观两方面探讨苏轼词的特色:第一部分从清丽、艳、清淡、韶秀、缠绵、超旷、豪放等八个方面论述苏词多样化的风格;第二部分说明苏词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绚丽多姿的风格是词人“随物赋形”的文艺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词,从文人词的柔靡纤弱中走出来,冲破词坛旧习,形成了独特的、笔力纵横、气势磅礴的豪放风格.这种风格,在苏词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处处洋溢着一种悲慨清逸放旷豪迈的浩然之气.气是苏词的精神底蕴,是苏词创作的情感生发.读苏轼的词,往往给人一种"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的感觉,使人体会到他的确是因气而生词,借词以抒气.苏轼天资超迈,学养深厚,却政治失意,遭际坎坷,这是苏词中浩然之气形成的主客观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论起苏轼词的风格,历来的观点是“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张綖《诗余图谱》)、“清雄”(王鹏运《半塘遗稿》),也有以为苏词“韶秀”(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清丽舒徐”(张炎《词源》)。但仔细品评,觉得在苏词中纯豪纯婉的  相似文献   

16.
在对梦窗词的情感内容进行考察时,研究者多数是从社会意识、个人情事、词人潜意识、等方面切入。其实梦窗词还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佛教影响了吴文英对物质世界的理解、创作中时空关系的处理;对道教,梦窗词表现出了一种诗意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古今文坛中对梦窗词的争论入手,论述了梦窗(吴文英)的艺术追求,并分别从结构、语言、意象及意境几个方面分析了梦窗词对立于当时南宋词坛“清空”风气的“质实”的艺术特色,最后从梦窗重情感、重神韵的角度论述梦窗词并非如贬吴者们所说的堆砌辞藻、不求诸气体,而是追求在形式技巧之中更强烈、更独特地表达情感,并有一定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苏词从它在词坛上别树一帜之后,一直是人们评论的热点,誉之非之众说纷纭。苏轼“以诗为词”从文艺抒情本质的理论层面上提出词学本体论,在词史上卓然自成一家,为词注入新的活力,并在词史上具有开派的意义。南宋词学的东坡论从东坡创作思想、审美特征及苏词在词史上的意义都作了中肯的评价与表述。  相似文献   

19.
近代岭南词人陈洵在艺术上师法吴文英,其语言风格有梦窗词“密丽”的特色。以咏物词而论,其“丽”主要体现为字面的华丽之美,善用彩章丽藻,长于运用设色法;并且善于把华丽的字面和凄伤的情感相结合,具有一种特别的美感。其“密”体现为典型意象的选择多具有丽而幻的特点,‘意象杂错堆叠与联想生发十分突出。海绡词语言风格学梦窗而稍逊,其中却也有自己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南宋词学的东坡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词从它在词坛上别树一帜之后,一直是人们评论的热点,誉之非之众说纷纭。苏轼“以诗为词”从文艺抒情本质的理论层面上提出词学本体论,在词史上卓然自成一家,为词注入新的活力,并在词史上具有开派的意义。南宋词学的东坡论从东坡创作思想、审美特征及苏词在词史上的意义都作了中肯的评价与表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