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本来就是具有“道身”的人,因为自私或因为被欲望所蒙蔽而极力离开道、违背道,成为拥有“肉身”的人。拥有“道身”的人,得到道的保护,长生久寿,幸福自然,远离祸患;拥有“肉身”的人,被道所惩罚,不得善终,痛苦恐惧,与祸患同在。脱离“肉身”回归“道身”,需要遵从道的旨意,“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而这又需要在效法道的属性的前提下守雌、修身、虚心,需要个体的主动自觉,乃至圣人的引导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2.
成伣是朝鲜王朝的著名文人,他创作的“浮休子寓言”思想深刻,主要讨论治身之道与治国之方。成伣论治身与治国,首先确立其根本价值,论治身以人的“性之所能”为思想基础,关注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个体全身之道;论治国则以儒家“仁政”思想为根基,倡导统治者要施仁保民,注重选“才”和生“财”。  相似文献   

3.
吴澄论"尊德性"与"道问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尊德性”与“道问学”是儒家道德修养的两条路线。元代理学家吴澄认为,朱熹与陆九渊在这一问题上虽有分歧,但仍有共同之处。在为学次第上,吴澄以“尊德性”为先,并认为“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基础。吴澄提出“尊德性”与“道问学”知行合一、内外兼修的中庸之道。他以“发见本心”为“知”,以“固守本心”为“行”,若“知而不行”则不可谓真知,视“尊德性”高于“道问学”。吴澄认为,为学应以“进德”为本,才能回到儒家“一以贯之”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4.
大成学是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提出的关于“外王”的思想学说,该学说的创立,使其思想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为泰州学派以及士大夫服务社会,普及儒学,提供了新途径。其主要内容是尊身尊道和立师道等,它体现了王艮的价值取向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英雄精神与保身思想的结合。该理论的实践与发展,对于社会向近代转型亦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庸》所谓“道问学”乃是经典诠释学问题。“尊德性”是《中庸》经典诠释学思想的宗旨,即在经典诠释中“诚身”。因此,“尊德性而道问学”乃是《中庸》经典诠释学思想的总纲,即通过“道问学”来实现“尊德性”的目标。(一)“尊德性”宗旨的要领,是“隐恶扬善”并“择善固执”。(二)“道问学”就是在经典诠释中“致知”,具体展开为:1.“尽精微”(学、问、思、辨)以“道中庸”,意指经典本义的理解。2.“温故而知新”,意指经典新义的生成。不仅如此,这里还涉及诠释者的自我主体性的更新,因而具有前主体性的存在论意义。3.徵万事以证经义,意指经典意义的证明。(三)“敦厚以崇礼”则是《中庸》经典诠释学思想的旨归,意在“鉴往而知来”,指引未来的制度建构。作为诠释宗旨,“尊德性”是其“内圣”方面,“鉴往而知来”是其“外王”方面。  相似文献   

6.
人类面临的最基本问题莫过于人的思想的无限性与生命的有限性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人们内心的浮躁、焦灼、忧郁和心灵异化。因此,安心立命乃是人的首要任务,也是哲学研究的根本命题。在中国传统哲学里,天命、道理、人性统一于心。人“心”乃是人对于世界理性认识的内在自觉,也是人的自由意志的总枢纽和人内存的真理性世界。自由意志是人的所有意志里最为强大的,也是全部意志的前提与基础。“心”即是人的自由意志的综合表现。为人处世,养心为要。养心之道:一是要正其心,明其性;二是要重细末,重内省;三是要守规矩,有恒心。吾在吾心,从而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7.
陆象山是南宋时著名教育家。他建构了独具特色的哲学、教育思想体系,其道德人格教育观则是他教育思想体系中一大突出的内容和灿烂的闪光点。一、“学有本末”、辨志明心,旗帜鲜明地摆正“尊德性”与“道问学”两者关系。陆象山认为,教育应有本有末。所谓“本”,即尊德性、教为人;所谓“末”,即“道问学”,传知识。如何体现有本有末,陆象山认为应‘洗立乎其大者”,即建立大根本──—辨志、明心,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陆象山认为,“学者之志不可不辨”。做人首先要辨志明心,建立好大根本。只有认清人生目的,才能朝正确方向发…  相似文献   

8.
徐复观在对儒、道两家的思想进行“现代的疏释”的过程中,以人性论为中心,以个人的经验的身、心为作工夫的场所,指出了在生活实践中建立道德主体、艺术主体的多样的工夫进路,构造了一个通过作工夫以建立人的主体性的工夫理论。他立足于人的现实生命存在所建构的哲学思想与现实生活打成一片的、平铺地人文世界,对于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文化、价值危机,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部分,与心理活动的方方面面都有关系。现代人自我意识主要存在以下误区:分裂的自我——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分离;自卑情结——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矛盾;自我中心或讨好他人——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冲突;自我失控——放弃自我责任。自我意识的完善和超越,关键在于人的自觉之心:用诚实之心去统一主客体我;用成长之心去提高自尊自信;用协调之心统合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用自强之心去增强自我力量与效能。只有自觉的自我认识,自我完善,人才能真正拥有自己,是充满活力的存在;才能超越自然及社会环境的外在规定性,创造性地实现自我。  相似文献   

10.
道德不仅是社会调控的特殊方式,而且还是个人自我完善与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只有在充分发挥道德对个体自我完善与发展作用的前提下,把道德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内在地统一起来,才能为道德接受找到可靠的人性基础和自觉的道德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1.
克尔凯郭尔是丹麦著名哲学家,被称作“存在主义之父”,其著作涉及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批评等领域。“个人”是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他视个人为对立于“政治”、“社会”等群体性概念的范畴,对“理性”和黑格尔的学说进行了批判,认为现代社会的潮流是趋向群众社会,消融了个人,既剥夺了个人存在,也剥夺了个人的道德性和责任。他提出人生存在的三个阶段: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和宗教阶段,只有在宗教阶段中,人才能通过感受到个人的巨大苦难而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对个人生命价值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选择是存在的根本任务,选择在瞬间出现,而正是在这个瞬间中,永恒得到了体现。基督教并不只是一堆信条,而关乎个人主观情感。拥有信仰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任务,因为只有在信仰中人才能真正成为其自身。  相似文献   

12.
价值自觉是价值自信的基础和前提,价值自信是价值自觉的结果和归宿,只有高度的价值自觉才能铸就充分的价值自信.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觉才能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必将铸就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认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自信的必然选择和本质体现,必将激发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无穷创造力和战斗力,谱写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崭新篇章.  相似文献   

13.
老子的尊严观是其“道”统驭下的尊严观,是同乎其“德”的尊严观。不论是对生命的珍惜和敬重,或是统治者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敬畏,还是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体现和认可,都是如此。且得一份“道”,同一份“德”,则增一分尊严。得大道成善德,则如同大道大德,无为而有为,不治而大治,无有而富足,不争而无争,无尊而至尊。  相似文献   

14.
许多学者论述道家思想,往往把道家治国治身思想相提并论,认为道家治国治身思想是身国同治,治国治身是一体两翼的思想体系。但是,此种观点并没有深入到道家隐而不显的思想内核——治心思想。笔者认为道家实际上早就系统地提出了心治则身治、身治则国治的思想。依据道经首次揭示了道家治国治身治心思想是心身国同治的思想,论述了"道"是贯穿于心身国的主线,阐述了三者是互相贯通三体合一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5.
儒学实干兴邦的入世哲学对社会和谐、民族统一、个人修养的提高起到了巨大作用.其重要行为范式之一的“执中”要素作为儒学文化的根本精神,要求人们要以君子为学习榜样,修身立道,以真诚为出发点,从小事、细节出发,通过不懈的学、问、思、辨、行实现明善诚身,使修道之人自觉地选择尊德性、道问学、力行、知耻这四个能让他们具备智、仁、勇等优秀品质的正确途径,从而使学习者不勉而中,自觉以执中为行为模式,遵照事物的本然也即是“道”行事,实现参天地之化育的致中和,实现社会和谐,物尽其用,人归其位的和谐状态.这对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谐、诚信等价值准则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个性思想的发展过程,围绕“个性自由及其实现”问题展开,经历了五个发展环节:‘‘理性指引”——“意志自由”——“人的异化和人的解放”——“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其思维进路为“理性本质、自然本质与现实存在的关系”——“个人的现实生存状态(现实的自我异化及其扬弃)”——“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道之两种状态与物之两种形态——兼及道物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以楷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道论完全源于现实,不应把道玄虚化、神秘化。老子开辟了中国人寻求天地万物本原本体的致思方向,提供了本体论理论、体系架构和范畴。李霞认为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以深具生命意蕴的“道”作为核心范畴,以生命崇拜意识为根本观念,建立了一个以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生命本质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修养论以及生命境界论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哲学体系,对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陆建华认为老子的道具有有物与无物两种状态,老子之物亦有道中之物与道外之物两种形态。所谓道物关系表现为道之“有物”状态、有物之道与道中之物、道外之物的关系。徐小跃认为分析和挖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其任务就是看这一思想在何种程序上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本质、社会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老子思想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给出了符合人性的解释,而人也只有在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才能完成关系双方各自的价值和性命之情,老子以“返本还原”的回归意识给人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孙以楷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道论完全源于现实,不应把道玄虚化、神秘化。老子开辟了中国人寻求天地万物本原本体的致思方向,提供了本体论理论、体系架构和范畴。李霞认为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以深具生命意蕴的“道”作为核心范畴,以生命崇拜意识为根本观念,建立了一个以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生命本质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修养论以及生命境界论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哲学体系,对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陆建华认为老子的道具有有物与无物两种状态,老子之物亦有道中之物与道外之物两种形态。所谓道物关系表现为道之“有物”状态、有物之道与道中之物、道外之物的关系。徐小跃认为分析和挖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其任务就是看这一思想在何种程序上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本质、社会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老子思想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给出了符合人性的解释,而人也只有在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才能完成关系双方各自的价值和性命之情,老子以“返本还原”的回归意识给人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孙以楷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道论完全源于现实,不应把道玄虚化、神秘化。老子开辟了中国人寻求天地万物本原本体的致思方向,提供了本体论理论、体系架构和范畴。李霞认为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以深具生命意蕴的“道”作为核心范畴,以生命崇拜意识为根本观念,建立了一个以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生命本质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修养论以及生命境界论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哲学体系,对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陆建华认为老子的道具有有物与无物两种状态,老子之物亦有道中之物与道外之物两种形态。所谓道物关系表现为道之“有物”状态、有物之道与道中之物、道外之物的关系。徐小跃认为分析和挖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其任务就是看这一思想在何种程序上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本质、社会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老子思想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给出了符合人性的解释,而人也只有在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才能完成关系双方各自的价值和性命之情,老子以“返本还原”的回归意识给人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指无所事事,而是要求人们的思想言行听从“天之道”,即听从自然法则。“天之道”在政治生活中的主要表现是“善政”和“无事少争”。“无为”思想的社会原因是统治者的奢侈和暴虐,哲学依据是“柔弱胜刚强”。“无为而治”的方法主要有“不见可欲”、以“愚”治民和实行宽政。《老子》指出,只有具有“玄德”的人才能自觉地按照“天之道”办事,“无为而治”归根结底是要求统治者按“玄德”办事。所以,“无为”实质上是一种道德治国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