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布依族文献古籍的发掘整理始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初以后,布依族古籍整理工作有了较大的进展,散落在民间的古籍珍品陆续被发现,并得到整理翻译,90年代以后,《古谢经》、《安王和祖王》等一些较有影响的布依族古籍先后出版。布依族文献古籍的理论研究也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并逐渐得到完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孟子》中尧舜故事的考察,可以发现孟子时代《尧典》与西汉时代有很大不同,其文字信息要多于西汉今文本,内部结构、叙事顺序也有不同。《孟子》引述的舜故事多数与伏生本《尧典》相关,且战国、秦汉时代文献引述的舜故事,也多在伏生本《尧典》叙事时限之内,故战国时代若存在一篇《舜典》的话,它要么不为多数学者所知,要么混杂在伏生本《尧典》之中。《孟子》的引述间接指向的那个《尧典》当是一个很主流的本子。这说明,在战国中期,齐鲁地区《尧典》的主流版本与伏生本《尧典》不同。今本的顺序,从西汉司马迁的祖述及刘向的校书分析,至迟在战国晚期已经出现了,而且是邹鲁儒生的主流版本。  相似文献   

3.
虞舜其人其事,自《尚书》而下,经史子集,众说纷纭,但是,以舜之道德操守为基本内核的儒家文化从未动摇。陈仲庚等人主持编撰的《舜文化研究文丛》从多个角度对舜文化进行了探讨和挖掘,是近年来舜文化研究领域取得的一大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4.
马少侨《<天问>‘犬体’新证》谓“犬体”是指部落图腾,但在舜象关系、象与苗瑶族关系的论证过程中,没有提供确凿证据证明“犬体”为部落图腾,而闻一多改“犬体”为“犬 ”,并以《韩非子·内储说》燕人浴矢寓言作证,提出舜因浴矢(屎)御酒避免了象的迫害,同样缺乏可信度。“犬体”,当指施行巫术的对象,所谓“肆犬体”犹《列女传》所载瞽叟与象两次谋害舜时,因“衣鸟工”和“衣龙工”施行巫术而获救,古人相信这种“感致巫术”具有神秘的超自然力量。而屈原时代,随着社会的日趋昌明,诗人对神奇的巫术产生了怀疑,所以提出“何肆犬体,而厥身不危败?”  相似文献   

5.
黄帝神话传说与东夷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蚩大战,并非仅是黄帝族与蚩尤族之战,乃是炎黄联盟与整个东夷族之间的大战,即华夏文化与东夷文化的大碰撞大冲突。东夷族虽以兵败告终,但东夷族中有相当多的氏族后来归附、混同、融合于黄帝族中,两种风格殊异的文化亦随之大交流大融合,故而黄帝神话传说中便呈现出诸多东夷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6.
虞舜遭受父母、弟弟陷害及其逃生的诠释源于《孟子》。在遵从《尚书》的同时,《孟子》增设虞舜罹陷与逃生的故事情节,丰富了舜的孝子形象。汉至清代,该故事衍生出四种文本系统:瞽瞍与象焚廪、填井,虞舜自逃;瞽瞍焚廪,二妃助逃;“后母”主谋,神祇佑舜脱险;瞽瞍放生。其中家人的加害行为多依据初始文本《尚书》《孟子》,舜的逃生则有不同的传衍,与初始文本形态差异较大。虞舜自逃表达了司马迁的“怨慕”之情与生命隐喻,二妃助逃显示了刘向对二女智德的颂扬,神祇佑助突出了敦煌变文的民俗宗教底色与劝谏主题,瞽瞍放生彰显了焦循对父子亲情与孝道伦理的归复。这些衍生性文本丰赡了虞舜孝道故事,构建了虞舜的完人形象,借此可探寻经学向史学、文学与民俗学的渗透路径,为诠释此类文本提供解读范式,甚至启迪其他学科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布依族古籍文献指以文字(方块布依字)为载体,抄写或印刷成书的典籍文献。布依族古籍文献藏量丰富,分布广泛。文章在布依族古籍文献的区域分布、馆藏分布、编目分布、出版分布和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分布和代表性区域藏量统计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归纳梳理出布依族古籍文献的分布与布依族人口分布、布依族语言使用和发展、布依族民间信仰、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基本一致四个方面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8.
唐传奇小说《莺莺传》是西厢故事的源头,《董西厢》是西厢故事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环节。文化的变迁是《董西厢》情节和人物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董西厢》创作于女真统治的金代,这是一个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发生冲突与融合的特殊时期。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这两部作品分别带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马少侨《<天问>“犬体”新证》谓“犬体”是指部落图腾,但在舜象关系、象与苗瑶族关系的论证过程中,没有提供确凿证据证明“犬体”为部落图腾,而闻一多改“犬体”为“犬豕”,并以《韩非子·内储说》燕人浴矢寓言作证,提出舜因浴矢(屎)御酒避免了象的迫害,同样缺乏可信度。“犬体”,当指施行巫术的对象,所谓“肆犬体”犹《列女传》所载瞽叟与象两次谋害舜时,因“依鸟工”和“衣龙工”施行巫术而获救,古人相信这种“感致巫术”具有神秘的超自然力量,而屈原时代,随着社会的日趋昌明,诗人对神奇的巫术产生了怀疑,所以提出“何肆犬体,而厥身不危败?”。  相似文献   

10.
《旧约》是古老的犹太教的经典,它也为基督教所继承,成为这一后起宗教的《圣经》(《新旧约全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从世俗文化史角度考察,它乃是希伯来人古文献典籍的汇编,收纳了这一民族古代的神话、歌谣、史诗故事、英雄传说、历史故事、散文、诗歌等,共三十九卷,是一部稀世文化珍宝。其中第一卷《创世记》的前三章,辑录了两个创世神话:第一章的《上帝六日创世故事》和第二、三章的《伊甸园故事》。这两个故事在《旧约》中占居重要地位,对后世一些国家人们的精神生活和一些作家的文学创作都发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有些学者在著述中(历史、文学史、名画赏析等等)却把这两个神话混而为一了。这便使两个神话的不同内容模糊起来,不  相似文献   

11.
自中世纪以来的欧美史 ,是个人完全“脱颖而出”的历史。 19世纪后半叶 ,西方个人自由发展到一个高峰。但是获取了自由的个人却陷入了孤独、空虚的困境。“上帝死了 !”这并非一个耸人听闻的断言。许多哲学家、文学家对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进行了探讨 ,他们都试图寻找一条出路。法国作家约瑟夫·凯塞尔的小说《狮王》① 集中体现了人文学者们的思索与焦虑。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阐析 ,揭示作品深刻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2.
自我认识的局限--论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列举莎剧学者讨论的<李尔王>中的自我认识问题,学者认为李尔通过受难逐渐深化了自我认识,通过考狄利娅所代表的基督的爱最终获得救赎,从而证明了宇宙秩序的和谐.本文对此提出质疑并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3.
《封神演义》神王合一观考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封神演义》创作于明中后期,评论者往往忽略了它与上古思想的联系,因此,用文化和心态分析的方法,辨析了商及周初的神王合一观在该作品中的作用,指出它是文明发展史上的一种倒退现象,并分析了这种奇异现象产生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射孔完井作业中,射孔液质量的好坏与油气井产能有直接的关系。根据X-衍射与地层流体分析的结果,结合射孔液对储层的损害机理,对射孔液的防膨性、防腐性、射孔液对储层岩芯渗透率的损害程度以及与地层流体、压井液、压裂液间的配伍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线性膨胀实验表明该射孔液体系的防膨率大于94%;防腐性评价实验表明该射孔液体系的腐蚀速率小于0.076 mm/a;岩芯渗透率损害实验表明射孔液对岩芯渗透率的最大损害率为13.76%,平均损害率为11.14%;综合实验表明该射孔液体系抗高温,与原油不会形成乳状液,与处理剂配伍性良好。通过上述各项评价实验研制出适合大港油田官984区块的无固相射孔液体系,满足了施工作业和储层保护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在《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有约占三分之一的篇幅用来描述“国王”与“公爵”的种种丑恶表演。“国王”、“公爵”、“皇太子”和“特权阶层”等词句的反复出现构成作家所要表达的思想的隐语和各种实例。通过对这些隐语和实例的分析和阐释,可以看出作品漠视与否定王权的真实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大学是时代的一种表徵” ,金耀基在《两个文化的对垒》一文中曾举佛兰斯纳(A .Flexner)的这句名言指出 ,“大学应本于自身所追寻的信仰和价值 ,成为社会风尚的定力和文化的指针 ;然而 ,今日香港的高等教育却遭受贬抑的命运”。金校长指出 ,过去近 2 0年间 ,香港的大学受到政府很好的支持 ,然而今日因经济危机的冲击 ,资源减少 ,大学教育亦受到贬抑。香港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 ,需要各界更进一步的支持。一 大学整合事件 :政治化的吊诡2 0 0 2年 1 0月 1 7日 ,笔者回到母校访问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教授 ,金校长多年来鲜少接受访问 ,此次…  相似文献   

17.
感谢会议主办方组织这次重要会议,关注世界各国领导人不太关心的"种子多样性与文明的未来"的主题。正如笔者将要指出的,这个主题直指现代世界错误的核心,即认为人可以脱离自然独存的幻想。为了论述种子这一具体问题,我必须先回顾当初做出现今选择的背景。  相似文献   

18.
许多研究者对于读者需求问题的发现和描述主要着眼于现象,难免使之琐屑和散乱,这就需要我们再从本质上加以深刻、简洁而有序的概括和厘定,即让这些具有共同性和联系性的现象都分别在本质属性上得到属于类的明确昭示:“真”是读者本质需求的基石,“善”是读者本质需求的核心,“美”是读者本质需求的极致。  相似文献   

19.
"风"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它既可指自然之风,也可指风化之教;既被视为音声曲调,又被称为民歌民谣;既被视为圣王之遗化,又被当作主文而谲谏的讽刺与劝说。这诸多的义项,实际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飞鸟振翅而风生,是甲骨文以"凤"为"风"的根本原因;在商周文明发生剧烈冲突的变革时期,在类似于"大块噫气,其名曰风"的认识推动下,"凤"与"风"出现分化,在"凤"字逐渐指向神性凤鸟的同时,作为"后起本字"的"风"字出现。风为土气,土气鼓动而形成音,音乐也必然反映着风土人情,"循弦以观于乐,足以辨风"的认识中,透露出了风土之气与风俗之音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就在"风"因与"音"、与"律"关联而具有指向歌声、曲调的意义时,由"风"之飘忽流散、托物而不着于物的特点,又引申出了用"风"来指称没有明确来源、没有具体内容、没有明确指斥对象的特殊存在状态的意义,"风言""风听""风议"等词即因此而来。而与之相关联的"风刺",便指不着痕迹、委婉曲折的言说方式;因这种进谏方式而来的作品,便是最早的"风"诗。这些"风刺"之诗,或归属于《小雅》,或分列于各国,都只是被统纳于"诗"名之下,一直到孔子删《诗》正乐时,同属乡乐的十五国诗,才被正式地归为一类,作为《诗经》作品类名的"国风"(或"风")由此产生。至《毛诗序》,则在集合种种"风"义并对之加以解释之余,又在"六义"的新名目下,为"风"字增添了一个影响更为深远的新义项。  相似文献   

20.
抽象形态点、线、面是抽象绘画的独有表现形式。画面中的每一个点、每一条线、每一块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语言。虽然人们对此还是知之甚少。点、线、面之于抽象绘画,正如文学中的文字、音乐中的音符.它们在画面上的各种组合与排列关系。决定了画面的内在张力与实质。随着人们对其不断深入的研究与越来越精确的解读,抽象形态点、线、面的各种性格、语言、声音及其构成与表现形式也将不断凸现,对它们的应用也将达到一种可预见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