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金融犯罪是典型的市场经济犯罪 ,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随着由法人参与的危害社会秩序行为日益增加 ,肯定法人犯罪主体性问题 ,由法律明确法人的范围及其应负的刑事责任范畴 ,完全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法人金融犯罪相对于自然人犯罪而言 ,其以法人的名义通过有组织的、大规模的进行 ,因而更容易得逞 ,也更具危害性。认真研究和分析法人金融犯罪的构成要件 ,有助于打击和预防这类犯罪 ,更好地维护国家金融秩序和保障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2.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一次全新的革命,其着眼点从传统金融改革始终聚焦的需求侧转向了供给侧。通过金融法律来影响和调整金融结构,进而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代金融改革的规范范式。基于结构金融法理论,指导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金融法学必须主动树立对金融结构的法律调制意识,以最优金融结构理念为根本遵循,通过金融商事法律制度、金融市场规制法律制度和金融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创新进行统合施治,为金融体系业态结构、金融资源配置结构、金融调制组织法权配置结构等三大金融结构的法律调制做好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3.
略论经济法上的调制行为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经济法学界对行为理论的天空一直是比较薄弱的,并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法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本文基于经济法界有关行为理论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专门的“调制行为”概念,探讨了调制行为的地位和构成要件,着重分析了调制行为的重要性和合法性,以及与经济法职能的内在联系、效力等问题,从而揭示其对于解决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大陆民法学中,特别是在德国法系民法学中,法律行为的研究居于核心地位。法律行为制度理论是传统民法学理论中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然而,人们对法律行为内容及其构成要件的相关研究却不多。法律行为内容的四个构成要件为:要素、常素、偶素和目的。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社会学是将金融学分离出来的,但在新经济社会学看来,金融行为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必须在社会构成的市场中才能开展。把金融行为纳入社会学的视域进行研究是社会学研究的新课题。新经济社会学把市场经济中的行为研究放在了核心位置。①目前发达国家的经济金融化是不抗拒的历史潮流,金融行为也成了当前经济行为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组成部分。金融...  相似文献   

6.
为界定情谊行为损害的民事责任,对情谊行为侵权的构成要件和责任承担进行分析。究其根本,情谊行为并不是法律行为。情谊行为构成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与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有所不同,其主观上只能是过失。由情谊行为引起的侵权行为在承担责任时应依公平原则适当减轻侵害人的责任,这样有利于各主体间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7.
《环境保护法》和各单行的环境污染防治法以及《侵权责任法》均未涉及环境侵权民事责任“行为违性要件”的要还是不要的问题,我们不能籍此认为其符合“行为违法性要件不要说”.基于“构成要件”的律解释方法能够较好适应法律人的“构成要件思维”,运用它来解释原国家环保局的“行政解释”,我们发所谓环境侵权民事责任“行为违法性要件”的不要,指的是不需要违反具有公法性质的“国家保护环境防污染的规定”,不是指环境侵权行为是一种绝对的合法行为,而是指该行为是一种“合公法”的行为.对于境侵权民事责任“行为违法性要件”的要还是不要的问题的回答应当是:法律构成要件要的是“行为违反法要件”,不要的是“行为违反公法要件”,即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应以行为违反私法为要件,不以违反公法要件.  相似文献   

8.
通过经济犯罪、金融犯罪、金融诈骗犯罪三个概念的比较 ,对金融诈骗犯罪进行了界定 ,分析了金融诈骗犯罪的构成要件 ,并指出当前我国金融诈骗犯罪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金融互联网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时代和观念变化的产物,互联网因素并没有改变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功能和金融本质,这决定了金融领域仍是监管和规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互联网金融的核心争议不仅在于网络融资的合法性问题和风险性评估,更在于其中前置性法规和刑事性法律的脱节和滞后。网络融资的基本方式决定了多元化的法律关系和法律风险。与网络融资行为密切相关的刑法罪名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和非法经营罪,是否构成各罪取决于网络融资平台本身的运营模式和事实行为。刑法应该坚守“二次违法性”理论的底线,在行政犯问题上保持行政违法性和刑事违法性的统一。因此必须尽快完善监管法律法规,而非轻言刑事法律的介入。    相似文献   

10.
误导行为是国际公认的一种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和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但是我国法律对误导行为的立法却极不完备。指出了我国目前立法在误导行为的法律界定、一般性条款、构成要件和法律责任4个方面存在的缺陷或漏洞,并就此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财政事项关涉国家权力和国民权利的基本关系,完整的财政法制包括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管理和财政监督在内的整个财政过程控制,其内容是否完善直接决定了一国的政治状况和国民的生存状态。目前,我国财政过程控制法制缺陷尚多,若对其进一步完善需要制定《税收基本法》、《国债法》、《财政转移支付法》、《财政收支划分法》、《阳光政府法》等。  相似文献   

12.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金融消费者的保护问题。金融审慎监管分为宏观和微观两部分,微观审慎监管的终极目标是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我国为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应当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界定金融消费者的含义,明确金融消费者的基本权利,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3.
金融发展与金融制度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制度通过金融产权形式进而使金融组织的行为决定了金融发展的可能空间.但是,确立和维持制度的交易成本及其变化,又使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对金融制度变迁形成反馈作用.我国国有金融制度变迁的缓慢,使金融因素成为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制约因素,为上述理论逻辑提供了一个反面的例证.  相似文献   

14.
金融中介是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金融中介是指与金融市场对应的资金配置机制,而金融中介机构则是指处于资金需求方和资金供给方之间买卖金融资产的企业。金融中介机构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定义,狭义的金融中介机构作为一种企业,有自己的金融产品。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金融中介机构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种类。  相似文献   

15.
金融消费者有别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普通消费者.通过对“许霆案”的剖析,提出我国在保护金融消费行为的立法建议.针对金融消费行为的特殊性,我国应作出专门立法,充分考虑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赋予金融消费者充分的权利救济措施,并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加重金融机构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方政府的发展型特征,决定其为发展而获取金融资源的职能与为保障地方或区域金融安全而应承担的金融监管、金融调控等职能存在冲突。除扮演了融资者、调控者、监管者等角色外,部分地方政府“金融办”还在履行地方性国有金融资产“出资人”与地方性国有金融资产出资人“监管者”的职能,此局导致“金融办”成为不同角色之多元利益、多元价值倾向的矛盾集合体,继而影响到“金融办”所承担金融调控、金融监管以及地方性国有金融资产管理等各项职能行使的效果,并与制度设计初衷相背离。全面提升金融管理绩效的现实诉求,决定了应对地方政府“金融办”所承担金融管理职能之目标定位进行功能性转换,即对地方政府“金融办”的金融调控、金融监管以及地方性国有金融资产管理等职能进行功能性调整或适当分离。  相似文献   

17.
金融消费者隐私权是传统隐私权在金融领域的体现,是金融消费者的重要权利之一。然而,由于金融消费者在市场交易中的弱势地位,使得其隐私权常常受到侵害,因此,法律有必要加强对金融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当前,中国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通过立法确立金融消费者隐私权,明确规定金融机构对金融消费者隐私权所负有的各种保护义务;加强政府在保护金融消费者隐私权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以完善金融消费者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8.
金融发展理论是发展经济学在金融领域的延伸与拓展 ,金融发展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所有金融发展理论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金融发展理论经过近三十年的演进大致可分为金融深化论、金融约束论和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三个阶段 ,初步构建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是面向 2 1世纪新的金融发展观 ,有待精密的论证和深刻的阐发  相似文献   

19.
金融产品具有专业性、复杂性、无形性和风险性等特点,金融产品消费者认识上的局限性,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客观原因,使得金融交易决策很大部分是受金融机构及相关经营者的推销和劝诱。赋予某些金融活动尤其是复杂金融交易活动中消费者冷静期规则,能够使消费者不蒙受因非理性的金融交易带来的巨大损失,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成金融交易和维持金融市场的秩序。通过学习借鉴相关的金融法制资料,分析在消费金融、理财产品等复杂金融产品交易中引入冷静期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金融集聚通过金融功能的强化以及集聚效应的发挥,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上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遵循“机理分析-路径分析-模型分析”的研究思路,归纳出金融集聚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规模经济、信息溢出、知识溢出、创新催化、结构调整以及自我强化效应;基于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动视角分析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因果反馈路径;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应用Vensim PLE进行仿真模拟和政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人才政策的实施效果优于法律制度的完善,而创新支持政策的实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不明显。据此提出若干政策建议以实现二者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