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楚辞《九歌·湘夫人》的文体与内容,多年来解说纷繁。我们发现各种误解皆与该篇篇首的“与佳期兮夕张”一语有关。使用汉简与碑铭等资料,证明句中“夕张”的“张”字实为“瞻”字之借,如此解说,文意通畅。这一发现对于解释《湘夫人》及《九歌》相关篇章的内容和文体特征都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楚辞中的“兮”字的用法是很特殊的语言现象 ,这在《九歌》中尤其明显。本文结合先秦时代诗歌作品的大量材料 ,从《九歌》中发掘出充足的内证 ,揭示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九歌》中“兮”字的音乐特性 ,指出它具有迂徐舒缓、浩荡宛长的效果 ,而这又是与《九歌》作为民间祭神乐歌的性质相一致的。《九歌》中“兮”字的用法 ,所以不同于其他来源于荆楚民间一般歌谣的楚辞作品 ,其根源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3.
哀辞以悼童殇、吊文以慰亲属、诔文以彰德行、祭文用于典祀,它们均以亡者为悼念对象,都指向一种哀痛伤心的情感。《楚辞》中的《国殇》、《招魂》、《大招》等作,对上述哀祭类韵文的兴盛影响极大,而贾谊《吊屈原赋》这篇楚骚体赋作,更被视为哀吊文的首出之作。同时,楚骚体的“兮”字句,是哀祭类韵文中重要的句式之一;而“兮”字句与四、六言的搭配,可以增加句式变化、加强抒情效果,并在作品中起到结构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古代诗歌诗学价值及意义的评估,应回到历史的原生状态中,从当时的诗学观念及诗歌发展的层次等方面加以考察、分析。用这种眼光重新审视被后世认为诗学价值极高的楚辞便发现:楚辞不是当时诗学观念上的“诗”,它的本质是巫歌和韵文辞赋;屈原没有文学自觉意义上的诗歌创作意识;楚辞并非《诗经》之后中国诗歌发展必经的阶段,即不是《诗经》后续诗。楚辞“当时还没有产生如《诗经》那样广泛的影响”,在当时的诗学价值较低。  相似文献   

5.
《楚辞·抽思》:“悲夷犹而冀进兮,心怛伤之憺憺。”憺憺”《章句》未加注释,《楚辞补注》说:“安静也”,《楚辞集注》说:“安静”。《补注》《集注》的解释实出《楚辞章句》。因为《章句》在《云中君》“蹇将憺兮寿宫”及《东君》“观者憺忘归”二句中注云:“憺,安也。”我们以为,将《云中君》《东君》中“憺”释为  相似文献   

6.
彭丹华  刘红麟 《云梦学刊》2013,34(2):52-55,63
刘石林生长于汨罗,长期担任汨罗屈原纪念馆馆长,怀着对屈原的深厚情感而潜心于楚辞研究,出版专著《汨罗江畔屈子祠》,发表了数十篇论文。他的楚辞研究以屈原与汨罗为中心展开,将屈子祠管理与屈原研究相结合,将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将屈原研究与汨罗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相结合,涉及到屈原遗迹、屈原作品、端午风俗等方面,观点时常能出新意,予人启迪,充溢着田野考古的芬芳,形成了屈原研究的显著特色,也为宣传屈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检各家有关《楚辞·远游》的研究著作,对“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句的“勤”字,少有确诂。王逸《楚辞章句》于“哀”句下仅云:“伤己命禄多忧患也。”洪兴祖《补注》只曰:“此原忧世之词。”降至后世,若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尽释“哀”句上下文,独“哀”句无释。而王夫之《楚辞通释》则以“斯既生人之大哀矣”释之。近人谭介甫《屆赋新编》号称賅博,于此竟告阙如。疏通“哀”句,关键在于弄清“勤”字的涵义。  相似文献   

8.
董运庭 《云梦学刊》2005,26(3):29-34,37
楚辞的长期流传,首先是自上而下,然后自下而上,进入汉代通过三条线索得以汇编结集。今本《楚辞》是一部体例极为特殊的文学选集,它在实质上乃是“屈原一家之书”,所收作品也似有经、传之分。《汉志》不录《楚辞》,并不能否定刘向的编纂之功,刘向编《楚辞》是他在废弃期间的“个人行为”,而他后来奉诏典校经书则是“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9.
苏慧霜 《云梦学刊》2011,32(4):35-42
楚辞《九歌》本是源于沅湘之间的民间歌谣,民间歌谣与祭神祀曲的歌乐特质,影响及于汉唐乐府。郭茂倩《乐府诗集》编集了从陶唐到五代乐府诗一百卷,共分十二类,其中保留楚声、楚调的有《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杂歌谣辞》、《近代曲辞》、《新乐府辞》十类。考察这十类乐府诗的形式、曲调、篇名、题材可以发现,汉唐五代乐府诗与楚辞楚声存在密切的关联,楚辞楚声是汉唐五代乐府诗的重要资源,汉唐五代乐府诗是对楚辞楚声的接受与转化。  相似文献   

10.
屈原《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一句中“三后”的解释,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其一,认为指三王,王逸《楚辞章句》说“谓禹、汤、文王也。”其二,认为指楚之贤君,王夫之《楚辞通释》说“鬻熊、熊绎、庄王也。”戴震《屈原赋注》也说“三后谓楚之先君贤而昭显者,故经省其辞,以国人共知之也”。其三,蒋骥认为“三后”谓“伯夷、禹、稷也”(《山带阁注楚辞》)。这三种解释,哪种更切合文意呢? 让我们来看看《离骚》中这段文字:“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茞?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在这段话中,诗人将尧舜和桀纣作对比。作者先是夸赞“三后”,说他们“固众芳之所  相似文献   

11.
从《离骚》和《九歌》的节奏结构看楚辞体的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葛晓音 《学术研究》2004,(12):124-131
《离骚》和《九歌》虽然看似两种不同的句式类型, 但通过《离骚》几种基本句式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包含三种基本节奏音组, 与《九歌》的基本节奏结构相同。楚辞以虚字作为句腰, 主要原因是为了改造从《诗经》延续下来的以单音节词前置的散文构句方式, 解决诵读节奏和词组自然顿逗不一致的问题。其三种节奏音组中的虚字大部分都不是为构成散文句的需要, 而是为诗歌节奏的需要而添加。以“兮”字连缀二言、三言等词组以加长句子的做法, 与虚字为句腰的节奏结构乃至语法意义都相同, 这种句式是在春秋战国以来韵语体普遍要求加长句式的趋势中出现的。屈原顺应当时语言的发展, 借鉴诗经体的节奏构成原理, 发现并提炼了以基本节奏音组为主导来结构诗行的规律, 这是楚辞体继《诗经》四言体之后兴起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论楚辞孕育七言诗的独特条件及衍生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建勋 《中州学刊》2002,5(5):57-62
楚辞主要句型与七言句在形式上的同构性 ,使之具备了孕育七言诗的内在基因 ;而楚辞句中“兮”字所兼有的泛声性质与文法功能 ,则使之在后世朝逆向的两极演化 ,或被省略 ,或由实词所取代 ,从而渐次衍生出七言诗。楚辞句式的这种演变 ,不仅导致了早期七言诗在汉代的形成 ,而且还通过诗歌与辞赋两个领域 ,推动了七言诗的发展和普及。  相似文献   

13.
古代文论巨著《文心雕龙》为主“依经解骚”。尽管刘勰内心激赏屈骚的巨大艺术成就 ,但由于遵循“原道”、“宗经”的宗旨 ,他无法对楚辞的思想价值、审美价值、屈原的行为价值、人格魅力乃至楚辞文化的整体价值 ,作出公允的评判 ;刘勰以“雅颂”的准绳 ,试图清理屈骚中“异乎经典”的“荒诞”成份和“楚文化”因子 ,而这恰是楚辞最具光彩的东西。结果由“辨骚”滑向了“废骚”边缘。刘勰的尴尬并非孤立现象 ,传统中国楚辞学历两千年而缺乏创意、成果单薄 ,愧对高耸入云的楚辞文化 ,盖在于历代学者都囿于正统儒学价值观而管窥楚辞的缘故  相似文献   

14.
马旭 《北方论丛》2023,(3):126-133
《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是宋末元初分类编次杜诗集注本,所录注家有近六十家,其中关于征引《楚辞》注释杜诗的方式有三种:直接征引《楚辞》原句祖述杜诗字词出处,征引《楚辞》原句释杜诗句法和诗意,征引王逸注释解释杜诗字词。宋人征引《楚辞》注释杜诗是杜诗逐渐经典化的表现,这些注释又对清人注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李金坤 《云梦学刊》2007,28(1):59-63
《诗经》、《楚辞》是两部充满忧患意识的早期诗集。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承继《诗经》精神,尤其深受《诗经》大、小《雅》贵族士人忧国忧民思想之影响,其忧患意识约有八端:自修之忧恐,不遇之忧思,育才之忧患,颓风之忧叹,遭诬之忧愤,疏放之忧怨,民瘼之忧伤,国难之忧戚,而其忧患之焦点则在于“忧国忧民”。《诗经》与《楚辞》忧患意识的本质相似,而其内涵与形态则有差异。《诗经》表现为:人称多样,无主名,集体性,句短情促,多用复句与赋比兴手法,个人、家庭、社会忧患层面丰富,多呈平民化色彩;《楚辞》表现为:诗人直抒胸臆,有主名,独立性,句长情婉,多用香草美人比兴象征手法,集中抒发忧国忧民情怀,属贵族阶层身份。《诗经》、《楚辞》共同奠树了我国文学忧患意识的里程碑,对后世影响甚大。在21世纪,我们应当继承忧患意识优良传统,为治理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维护世界和平等伟大事业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一《汉语大字典·糸部》“约”字下的第18个义项“穷困”所引《楚辞·九辩》中的书证为误引。《楚辞·九辩》:“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秋。”此例中的“约”应为“弱”义,《汉语大字典》释为“穷困”,误。据前后语境来看,“萎约”承上文的“芳蔼之方壮”。植物芳菲繁茂,茁壮成长,与屆原身体疲弱,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汤炳正等先生《楚辞今注》将此句中的“萎约”释为“身体疲病”,无疑是正确的。“约”之“弱”义先秦甚为常见。《荀子·宥坐》:“绰约微达,似察。”杨惊注:“约.弱也。”《汉语大字典》之所以会误释此例之“约”,当是误…  相似文献   

17.
李炳海 《江汉论坛》2005,(8):102-106
楚辞具有多种句型结构,各类句型的诗体生成功能不尽相同。《离骚》、《九章》的基本句型难以生成新的诗体,《九歌》的上三下三句型存在生成七言诗的可能,《天问》、《招魂》则很容易转换成七言诗体。当楚辞散文化倾向明显时,通常难以生成新的诗体;而当它的诗歌特征很鲜明时,新的诗体则比较容易生成。新诗体的生成必须利用原有诗体的句式,有时要借助音乐的推动。新诗体在楚辞中的孕育生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屈原作品中还只是提供一种可能,宋玉的创作则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他使七言诗句大量出现,并为三言诗的复兴创造了条件。汉代三言和七言诗的出现,先秦楚辞有生成孕育之功。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对于《楚辞》研究的贡献有四个方面:一是将屈原突出为人民的诗人;二是他从宗教学、民俗学、文化学与人类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真实地开辟了《楚辞》研究的新路径;三是他在对《楚辞》的校勘训诂上做出显著的成绩;第四,他对将《九歌》还原为雏形的戏剧做了尝试.在整个20世纪,《楚辞》研究者中没有谁能够像他这样取得这样多方面的成就.他是20世纪乃至整个《楚辞》学史上,对《楚辞》研究从事的方面最广,因而综合性最强的学者.  相似文献   

19.
在明代早期《楚辞》评点家中,陈深是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位。他在文章创作上主张"辞丽"、"道明"相统一。其《楚辞》评点在万历时期影响甚巨,但至天启以后逐渐消弱。其《楚辞》评点对《楚辞集注》、《楚辞章句》有所择取,同时对《楚辞》文句及篇章意旨,《楚辞》艺术特色、文学成就以及相关有争议问题,都有评述。其评点对于《楚辞》评点"文学性"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楚辞·九章·怀沙》“玄文处幽兮,朦瞍谓之不章;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王逸注这两句说“玄,墨也。幽,冥也。朦,盲者也。章,明也。言持玄墨之文,居于幽冥之处.则朦瞍之徒.以为不明也。言持贤知之士。居于山谷.则众愚以为不贤也。”“瞽.盲者也.言离娄明目无所不见.微有所眄,盲人较之.以为无明也。言贤者遭困厄.俗人侮之.以为痴也。”朱熹《楚辞集注》注北两句曰:“有眸子而无见曰.无眸子日瞍。离娄,古之明目者也。睇,盼之也。瞽.盲者也朱熹仅释公字词而未诠解句意.所以近人一些有关《楚辞》的译注.都据王逸的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