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家庭伦理电视剧是中国电视剧的一个重要类型,该类型电视剧中一般主要有父亲、丈夫、儿子和情人等四种男性角色。通过对大量家庭伦理剧电视文本中四种男性角色的分析,说明家庭伦理剧通过家庭叙事强化迷人的父权制,鼓励电视观众发挥已有的性属成见建构男性气质的刻板印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伦理剧中的男性角色逐渐获得反叛的解放形象,男性气质新的意义逐渐被建构起来。  相似文献   

2.
以"五四"时期儿童本位观的提出为先导,中国现代文学中出现了具有独立个体特征与审美价值的儿童形象,根据儿童与"父"性的不同关系,这些形象可归纳为无父型、失父型、恋父型、弑父型和寻父型等几种类型.现代作家们正是通过这些儿童形象的塑造找到了一个颠覆成人、传统、历史等的形象工具,一个承载"爱心"、"自然"、"未来"(也包括新文学自身的未来)等哲学、理念、人生观等的形象载体.  相似文献   

3.
老舍的<离婚>是一部有特色的重要的家庭题材小说.它不仅生动地描写了几个形态各异的家庭,而且表现出作者关于家庭问题的多方面思考.其中塑造的"恍惚者"形象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小说反映出作者在生活的"诗意"与"物质"之间困惑,在情感追求与家庭责任的承担之间苦恼.其最基本的婚姻观念和家庭观念倾于悲观,即认为建立在现行的婚姻制度上的家庭对于所有的人都是一种无奈的宿命.总的看来,老舍早期作品中的家庭书写明显有别于鲁迅,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出现代文学当时的走势.  相似文献   

4.
爱情,不只是古今中外诗人、小说家、戏剧家所热心描写的重要题材之一,而且也是民间故事的重要内容之一。维吾尔民间故事中,以爱情为题材或涉及爱情描写的作品,约占一半左右。这些民间爱情故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过去时代维吾尔劳动人民进步的爱情、恋爱观和婚姻观,塑造了一批光彩夺目、栩栩如生的青年男女的形象,是维吾尔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珍宝。这些青年男女身上反映出的以往时代维吾尔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对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精神境界,仍然是可以借鉴的。维吾尔民间爱情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封建婚姻制度进行了抨击,本文就此试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唐传奇由六朝志人志怪小说发展演变而来。就它命名之意即为“传述奇遇奇事”。它的主要题材已由鬼神之怪逐渐转向人事之奇,脱离了六朝小说荒诞不经、因果报应的主题,开始正面摹写人生、反映现实。唐传奇题材广泛,涉及面广,小说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深刻细致地反映一定时代的本质特征。其中在爱情婚恋题材中,叙写了一个个“凄婉欲绝”(洪迈《容斋随笔》)的士人与妓女的爱情故事,深深震撼人心。这类题材在唐传奇中历来被人们视为最具艺术魅力的内容之一。我们可以把爱情婚姻小说根据其结局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悲剧型(包含怪异悲剧型),一…  相似文献   

6.
试论李逵形象塑造的南北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裕荣 《学术论坛》2007,(1):167-171
《水浒》中李逵“杀四虎”、“遇李鬼”、“遭罗真人戏耍”等重要情节,均源自南宋文言小说集《夷坚志》。这些题材经过南宋说书艺人的改编,才糅合附会到李逵身上。而在元代杂剧作家笔下,诸如李逵负荆、李逵乔断案等题材的出现,不仅直接为李逵的塑造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在性格方面,也为李逵涂抹出正气凛然与天真朴实等性格集于一身的基本色调。所以说李逵形象的塑造史呈现世代累积与南北融合的特征,其形象是南北文化圈的共同艺术结晶,也凝聚了众多南北方书会才人及编著写定者的心血与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7.
李群 《阴山学刊》2013,(3):66-70
家庭伦理剧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一种电视剧类型,它探讨当代家庭生活伦理、夫妻关系和家庭责任,是对社会生活的观照。由于他的平民性和贴近性成为风行荧幕的热播剧。2012年家庭伦理剧创作呈现出繁荣之势,但却在文化价值建构上存在着模式化、雷同化、世俗化的倾向。家庭伦理剧应该在表现内容上对现实进行艺术化处理,少一些做作、夸张、故弄玄虚,多传递一些真诚、宽容、善良、美好的价值理念和情感诉求,重视家庭伦理文化的渗透,以促进家庭伦理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周公作为历代儒者心目中的楷模,其言行事迹往往备受关注。《荀子》中塑造的周公形象,宋儒多有指责批评。针对荀子塑造的以求贤待士为职能核心的周公形象,王安石批评荀子不明法重于人的道理,认为荀子笔下的周公与三代治道相背离;针对荀子塑造的践天子之位的周公形象,程颐批评荀子不晓君臣之分的大义;针对荀子塑造的不拘恭俭的周公形象,孔文仲批评荀子不知恭俭的实质,认为是对真实周公的歪曲。宋儒对《荀子》周公论进行批评的背后,关涉着各自的思想立场以及现实的政治环境。宋儒对荀子的批评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同时也反映出宋儒较之原始儒家在外王学方面的相关缺失。  相似文献   

9.
随着《王贵与安娜》、《双面胶》、《蜗居》等电视剧的热播,作家六六的婚恋题材小说在文坛引起热议。六六的小说创作以市井百姓的生活为原型,将一个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六六以长篇小说创作见长,以情感叙事为主要情节线索,深刻细致地反映当今社会多元文化交织下的困境状态对人们情感关系的冲突和影响。六六作品的情感叙事特色及还原生活的能力值得其他以描写家庭伦理剧和社会问题剧为题材的作家和编剧借鉴。  相似文献   

10.
自我的崛起:论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伦斯在其小说中成功塑造了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共通之处在于都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追求自我的独立和完善.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女性的日渐独立和自我崛起,既是英国女权运动的激励,也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客观的时代必然性.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描绘,劳伦斯表达了他对时代女性的关注和理解.  相似文献   

11.
陆小彪 《江淮论坛》2010,(2):150-152,160
民居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类型,徽州古民居的类型非常多且很完备。格局的布置是最能反映出家庭伦理行为的指标。对于徽州承志堂的建筑格局研究,在探讨社会价值观以及家庭的伦理秩序方面具有代表性。作为中国典型的理想建筑,承志堂的空间所表现出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形态,不但构成中国建筑的一大特点,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一项重要意义。分析徽州古建筑空间的伦理位序观念,对于现代居住格局影响或塑造人类社会价值观的研究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唐代小说中人虎关系作品在与魏晋南北朝同类题材的比较中,显示出突破性与开拓性意义,蕴涵着特有的文化意蕴与审美价值。从形象塑造层面看,虎女形象既有女人的共性特征,又有异于人间女子的个性表现,达到了人性与物性、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艺术境界。从题材新变层面看,其创新表现在:开拓了雄虎化男而与人间女子婚恋的题材领域,转变了文化心态及评价倾向,提升了形象塑造与情节建构的艺术层次,赋予虎皮以独特的象征意蕴。从审美层面观照之,唐人能够化恶为善,化丑为美,大大拓展了小说的审美视域,更新了前人同类题材的审美价值取向,对后代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宓淑贤 《天府新论》2021,(5):132-142
抖音“婆媳”话题下的短视频内容文本和评论文本,反映出新生代已婚女青年的婆媳关系和婚姻样态。同时,婆媳关系的变化也呈现出家庭结构变迁和社会变迁的烙印。自家庭核心化之后,父代家庭与子代家庭以准主干家庭结构模式运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婆媳,面临的是家庭界限模糊化现状,争夺的是子宫家庭与核心家庭之间的权力。新生代媳妇对新生代婆婆在尊重和付出方面有着双重期待,而代际角色的不同认知和双方不同的成长环境、处事方式是造成婆媳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学历、收入和家庭背景成为新生代婆媳家庭权力“议价”的重要指标,多数婆媳关系是矛盾型的,直接冲突并不普遍。  相似文献   

14.
宋元时期商业繁荣,城市不断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随之整个社会的文化重心开始下移,审美风尚趋于通俗化,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成为小说创作的重要题材,因此宋元小说中出现了一大批儿童人物形象.这些儿童形象从一个侧面对宋元时期的社会生活给予了形象的透视,再现了"孝亲"的家庭伦理关系,反映了商业经济的发展与娱乐文艺的兴盛,折射了佛教思想的流行及民间宗教信仰的活跃.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时期以来,在现代戏创作中,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戏剧创作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江西的剧作家满怀创作激情,塑造了一批老一辈革命家真实而富于艺术感染力的舞台形象,创作了许多高质量的革命历史题材戏剧作品。所取得的成就是非常显著的,是多方面的,而多角度的题材视角,是革命历史题材戏剧创作叙事方式突破以往、走向丰富的最主要特征。面对过去一段时期形成的,在革命历史题材戏剧创作中存在的类型化、雷同化的模式,剧作家敢于创新,勇于探索,为突破革命历史题材戏剧创作模式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大量伏羲女娲图像的出现,反映了伏羲女娲传说故事在汉代的广泛流传,而伏羲女娲的形象在流传过程中逐渐日常化、生活化,展现出汉人对理想性别关系的认识,即阴阳调和与夫妇合和。在此基础上,伏羲女娲也成为了汉代儒家家庭伦理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索了菲华女作家作品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她们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民族文化的自省精神;同时提出海外华文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他者”文化形象问题,认为这些形象是经过另一种文化的过滤和折光,同他们本民族所创造的同类形象有区别,这是不同民族文化艺术的一种“对话”。对这些“他者”形象的关注和研究,既有助于认识自己,也有助于我们考察各国各种文学领域中的形象表现。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大量狐仙鬼怪等幻想中的形象,也塑造了现实世界中形形色色的胥吏形象。这些胥吏贪赃枉法、欺上瞒下、鱼肉百姓、挟持主官,其性格主要表现为贪、酷、猾等特征。蒲松龄塑造的胥吏形象反映了晚清胥吏腐败的现实,是作者长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的结果。蒲松龄关于胥吏的问题触及了封建管理体制中的痼疾。  相似文献   

19.
聊斋俚曲以家庭生活题材为主,表达了蒲松龄的家庭伦理观。蒲松龄主张维护家庭伦理要在尊重人性真情的基础上,辅之以必要的教化。他以男性作家立场塑造了圣母和夜叉这两种反差巨大的形象,表达了他对家庭中女性的伦理角色解读。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国力与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形象的塑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热议,并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中国形象的塑造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在综合国力中形成了明显的短板.中国形象的塑造需要文学的参与,文学在中国形象建构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