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生问题与社会秩序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民生问题与道德理念、民生问题与道德失衡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改善民生与社会秩序重建的关系.民生问题不仅是经济和社会问题,也是道德理念问题.民生问题总是与道德理念密切相关,民生问题既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也是道德理念问题.道德与社会秩序之间是一种互动的过程,道德有赖于体现公平与正义的社会秩序的支撑,道德又是公平与正义的社会秩序的前提.解决民生问题不仅是制度问题,还需要仰仗一定的道德理念,进而实现社会秩序的重建,使各种民生问题在新的社会秩序中不断地调整、解决.  相似文献   

2.
当前民生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红 《南方论刊》2011,(6):20-21,44
民生问题一直是我们党关注的焦点问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重申和强调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首次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各界学者从民生问题的提出背景、内涵、途径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对近年来民生问题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瞿晓琳 《兰州学刊》2012,(3):220-222
民生问题,涉及人民幸福安康,是事关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由于深刻而剧烈的社会转型,民生问题日益凸显,使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使得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执政合法性危机;与此同时,一些制约因素长期存在,使得民生问题的解决任重而道远。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民生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敬 《理论界》2010,(6):16-17
民生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的中心议题。什么是民生及民生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生思想分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解决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隐私及隐私权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以新闻自由权利为依托的新闻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及其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任何不受规制的权利都有异化的倾向,新闻自由也不例外,一旦其被滥用,就可能对公共利益及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危害。新闻自由的重要价值在于维护公共利益,而隐私权则强调个体权利,因此,在行使这两种权利的过程中必然产生矛盾和冲突。如何在两者的博弈中找到恰当的契合点,既能发挥新闻媒体在现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又能保障个人的隐私权已成为立法和司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论危机传播中组织与新闻媒体和谐关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秀云 《理论界》2007,(3):137-138
本文主要探讨危机传播中组织与新闻媒体之间应该怎样从传统敌对关系,转变到新型合作与相对独立的和谐关系。文章认为双方可以在对公众高度负责的基础上,以真诚的态度,达成“传播是危机的出路”的共识,在行动中互相配合。  相似文献   

7.
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是民生问题,民声问题的产生与公共政策公共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以民生问题为导向,理性地探讨和审视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并对当前的公共政策公共性流失风险进行反思和探索,认真研究其规避路径,从而遏制公共政策公共性的流失风险,促使民生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民生问题备受关注,而老区农村就业、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文化等民生问题更为突出,其原因在于: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农村社会建设欠账太多,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地方政府执政理念的偏离;不合理的人才流动格局.改善老区农村民生状况,必须加快老区农村经济发展,千方百计让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确立"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政府理念;积极构建公平、合理的人才流动格局.  相似文献   

9.
政治稳定是政治统治的价值追求和目标选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西部民生问题日益凸显.分析西部民生问题对政治稳定的现实与潜在挑战,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是实现和促进政治稳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民生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而改善民生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从民生问题角度可以将中国辛亥革命以来的这一百多年分为四个时期。中华民国提出“民生主义”,首次将民生问题提升到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高度。但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半殖民统治时期,没有发动广大民众,无完整主权的国家没有能力解决当时严重的民生问题;新中国建立了人民政权,为解决国家安全和增强独立自主能力,国家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民生问题被降低到次要位置,公众参与仅为开展政治运动,导致整个社会的民生难以改善,尤其以农村的民生问题更为严重;改革开放伊始,国家和市场都将资源集中于轻工业生产,政策激励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困扰中国百年的基本温饱问题在几年内得以解决,而此时公共服务民生问题却凸显为社会矛盾的焦点;以民生为重点社会建设时期,解决民生问题需要构建公众参与基础上国家、市场、社会合作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新闻媒体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受众群体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时,根据受众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办报思路和内容,不断提高办报质量,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真诚为读者服务,才能办出让读者满意、有自身特色的高质量的报纸,真正起到正确舆论导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甘肃省自然务件差、经济总量小、生态环境脆弱,社会事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各种民生问题交织、叠加.从类型上看,甘肃省基础性民生问题突出、发展性民生问题普遍和福利性民生问题日益显现;从特点上看,甘肃省民生问题具有广泛性、层次性、区域差异性和长期性等一系列特点.  相似文献   

13.
社会组织是社会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维护者,与政府、企业共同构成现代社会的三大组织支柱。在解决民生问题中我国的社会组织在聚集社会资源、满足民众多层次需求、缓解社会矛盾等方面有其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存在着体制性障碍,面临自身功能缺陷的困境,需要支撑体系和管理模式创新,在服务民生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4.
民生问题的解决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突出特征,在城市土地利用实践过程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和表现。从城市居民最基本的空间需求出发,通过社会主义居住空间公正的建构实现城市宜居的丰富内涵,在城市空间的扩张和重组过程中充分考虑城市居住就业的各种因素,实现就业最大化和居住一就业的空间平衡,是城市土地利用实践的重要依据,也是解决空间的民生问题的重要前提和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解决民生问题与争取抗战胜利的关系,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经验,这就是:从争取抗战胜利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政治高度看待民生问题;尽可能解决人民切身利益问题;把坚持党的领导与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结合起来;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抗日战争时期党改善民生的经验,对当前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中心点和落脚点,从实践上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从解决民生问题破题,从倾听民生心声着眼,从破解民生难题推进,对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民生问题向来是社会的热点问题,表现为各种形式的经济及社会问题,从政治运行角度看它更与政府的管理或者说治理方式密切相关。文章试图从治理理论的视角出发,来探讨如何进行政府管理的创新以达到对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8.
建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如坚持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指导解决民生问题;始终关注并能正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党的领导与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相结合;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坚持制度创新,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有力的保障;等等。上述基本经验对于我们探寻我国民生建设的基本规律、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培志 《理论界》2013,(7):79-81
化解我国民生问题的结构性矛盾,需要社会事业的整体发展。通过对社会事业进行理念创新、制度创新,以此为民生问题的逐步解决提供具有整合功效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撑,这是推动我国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面对我国民生、社会事业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出问题,当前应着力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以实践创新的智慧与勇气探索社会事业深水区的改革。  相似文献   

20.
广告给新闻媒体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 ,成为新闻媒体的主要经济支柱之后 ,又给其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1 从总量上导致新闻媒体盲目扩版 ,增频 ;2 导致地区间新闻媒体发展不平衡状态的加剧 ;3 致使同一地区不同新闻媒体之间产生不公平竞争。对新闻媒体本身 ,广告则挤占新闻版面、时间 ,消减了新闻媒体的主体功能 ,破坏了版面形象和屏幕美观。对新闻媒体的内容来讲 ,广告与新闻混在一起 ,使消费者难以区分 ,出现了“新闻广告”、“有偿新闻”等怪异现象。为限制这些负面影响 ,应采取以下对策 :1 制定《新闻法》 ;2 国家从宏观上适当支持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新闻事业 ;3 提高受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