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随着壮族与客家交往的增多,两者之间的文化互动越来越普遍,在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均相互包容,甚至相互吸收。在壮族与客家杂居地区,两者已经出现了文化上的融合,而且这种融合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壮族的客家化与客家人的壮化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2.
在壮族人口占大多数,客家人口较少的壮客杂居地区,客家人入乡随俗,较多地受到壮族文化的影响,他们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吸收了很多壮文化的因素.同时,由于客家有较强的自我文化认同,加上他们在经济发展上的优势,又使得客家文化能较好的得到保存,并且以他们的生产模式带动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壮族与客家杂居地区,壮族与客家的互动极为普遍,这种互动往往是双向的.由于不同地区人口的相对规模以及族群结构的不同,因此互动的情况也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说,人口较少的族群往往容易受到人口较多的族群的影响,更多地接受对方的文化.在贺州这个壮族人口相对较少、客家人口相对较多的地区,壮族虽然仍保留着自己的语言以及风俗习惯,但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客家习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壮族地区与客家地区类似的生活环境,使壮族与客家的妇女具有许多共同特性,如不缠足、善唱山歌、能吃苦耐劳、勇于斗争,在生产和生活中承担了比男子更多的劳动等,但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她们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都比较低.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壮族的封建社会在及形式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过两种不同的模式。桂东地区形成以地主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制度,而桂西地区及云南地区则形成以领主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农奴制度。为什么桂西地区和云南地区的壮族建立起一个与桂东壮族的地主封建制不同的封建农奴制度?这主要是由于受到的中央王朝统治情况和接触汲收汉文化程度不同,以及本身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因此,桂西和云南地区的壮族在封建制形成及  相似文献   

6.
桂东壮族门楼会社──广西贺县鹅塘镇芦岗寨壮族社会调查之一钟维荣,卢耀胜,胡春燕,欧永立,储坚,周瑜丽导言壮族聚居于桂西。散居于桂东的壮族经济、文化发展略高于桂西地区。他们虽处于汉族的包围之中,却仍保留着本民族语言以及与桂西壮族相同的传统文化,如歌圩、...  相似文献   

7.
广西东兰县长江乡壮族社会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在历史上,壮族曾经分布广西全区(以及外省不少地方),但当代的壮族主要分布在桂中、桂西地区.如果从文化特征来分析,桂西的壮族又比桂中的壮族更好地保存了本民族的特色,如服饰、居住、风俗习惯等等.因此,从1988年底开始,我们以桂西红水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对该流域的壮族进行了初步的调查.首先对11个县壮族的经济、文化情况进行了概略的调查;接着又于今年4月初到4月末对该流域东兰县长江乡壮族进行了定点调查.我们希望这个调查能为认识桂西壮族提供一个实例.一、长江乡概况长江乡位于东兰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8公里.其东面为隘洞乡、坡拉乡,西面是  相似文献   

8.
客家婚俗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广东梅州客家婚俗发生了一些改变,但变迁的速度较为缓慢。坪塘村位于广东北部,是一个客家人聚居村落,从其举行的一场现代客家婚礼着手,探究该地区婚俗的变迁,并分析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能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客家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在桂西学校教育中传承与发展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提出了桂西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与发展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系统性、多样性、历史进步性、不可替代性、民族性等特点和必须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汉族人口向壮族地区的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壮族主要聚居在桂中的柳州地区和桂西的河池地区、百色地区、南宁地区西部以及毗邻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富宁、砚山、丘北四县。聚居在这些地方的壮族占全部壮族人口1300余万中的1100余万。这些地方各县汉族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少的不到一成,多的约占五成,平均为二成半左右。文山州西部各县以及广  相似文献   

11.
壮族历史文化与《壮学丛书》 --《壮学丛书》总序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壮族是华南珠江流域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土著民族.壮族经历了先秦时代的自主发展、秦汉至民国时期在中央王朝治理下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处中生存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区域自治三个阶段.在自主发展时期壮族先民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语言文化,形成了以"那"(稻作)文化为中心的民族文化体系以及以铜鼓为代表有青铜文化、以花山崖壁画为代表的艺术文化、以<布洛陀>为代表的神话文化,以鸡骨卜和"麽"为代表的原始宗教文化、以"三盖"说、万物"波乜"观为基础的朴素哲学思想和以"欢敢"(岩洞歌)、"欢娅圭"(蛙婆歌)为代表的歌谣文化等.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治理下的发展时期,今桂东、桂东南、桂北的壮族先民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而今桂西南、桂西北及滇东、黔南地区的壮族及其先民则形成了主体性与开放性、包容性相结合的民族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保持本民族语言本质一致性,利用汉字及其构字方法构造表达壮语音义的民族文字;吸收汉族宗教文化因素,形成了以"筛"为代表的信仰多神的民间宗教;以氏族部落"都老"制为核心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延续;以民歌为主流和以歌圩为表征的文学艺术等.在今桂西地区,有不少汉人长期与壮族杂处而融入壮族之中.壮族文化与华南、东南亚及环太平地区诸民族文化具有渊源关系,在人类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壮学是以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为对象进行历史性、现实性和整体性的系统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壮学丛书是以建立壮学体系以及促进壮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为目标的一项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在桂西学校教育中传承与发展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提出了桂西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与发展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系统性、多样性、历史进步性、不可替代性、民族性等特点和必须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壮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时间上延续了600多年,空间上覆盖了壮族历史上的主要分布区域,壮族土司制度的众多因子已转化成当代壮族的重要文化元素.因此,壮族土司制度是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土司制度研究成果是壮学建立的重要基石.壮族土司制度研究还可以在土司相关专题、土司文化遗产、与国内及东南亚邻国的比较等方面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4.
论客家族群与近代基督教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家族群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在由中原迁徙南方、港台和海外的过程中 ,历史培育了客家人朴实、勤劳和善良的民族性格。由于历史原因 ,客家人与土著居民曾发生过误解 ,甚至冲突。1 9世纪中叶以后 ,基督教新教大举传入中国 ,恪守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客家族群 ,对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突做出了独特回应 ,引起了基督教传教士的高度重视 ,促进了客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互动与整合 ,提高了客家人的民族精神 ,并锤炼了它的一批重要精英。  相似文献   

15.
改土归流之后,壮族核心居住区逐渐朝着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发展;壮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始与中原地区划一;壮、汉民族之间既有融合,也有同化,但是壮融入汉是主流;大约从明代起,壮族逐渐对壮、汉文化抱等距认同的态度,并在族际交流中维持自己的族群边界.改土归流的结果是使壮族看起来与汉族无异,但却实在又是一个特点突出的民族.  相似文献   

16.
桂西壮族原始婚姻形态残余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左、右江谷地,自古以来是壮族人民世代生息繁行的地方。解放前,由于“限以高山”,“车道不通”等原因,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发展缓慢,至今虽日换星移几度秋,其社会的方方面面仍存在着许多原始社会的残余,令人惊异其固有的稳定性。本文试图通过对桂西壮族地区原始婚姻家庭形态残余的剖析,探讨历史上壮族曾存在过的原始社会婚姻形态。一歌圩,壮语称为“窝坡”、“陇洞”。在桂西壮族中流行歌圩,因其以男女结交,寻觅情侣为主旨,封建统治者或观念变化了的壮族文人称为“风流圩”。歌圩这种以  相似文献   

17.
在壮族与客家的交往过程中,相互馈赠的情况极为普遍。从馈赠的类型来看,既有礼节性馈赠,也有互助式馈赠;从馈赠的内容来看,既有金钱也有实物;从馈赠的范围来看,既有亲戚之间的馈赠,也有同学朋友之间的馈赠,还有邻里之间的馈赠。壮族与客家之间馈赠的普遍存在说明这两个族群之间的关系是较为和谐、融洽的。  相似文献   

18.
清代广西伏波庙的地理分布及其相关传说,表明了民间社会对东汉马援征交趾史实的一种集体记忆.伏波庙集中分布在桂东北、桂东南及桂西南地区,大体上与马援南征路线相吻合,形成了一个以马援为主神的祭祀圈,折射出汉文化自北向南传播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9.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也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早在明朝以前,就有客家人离开祖国大陆,向海外迁徙。如今客家人已遍布全世界85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8000多万,其中1000多万人分布在海外。因此,客家研究正越来越受到中外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的重视。19世纪50年代,客家问题开始为学者所注目,迄今已近一个半世纪,客家研究基本上呈波浪形发展状态。有人倡导把客家研究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构建完整、系统的“客家学”。由我国著名的南方民族文化史专家、博士生导师吴永章教授所著,广西教育…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客家人文精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客家人文精神的要件中,不论是传统义利观、入世意识、成才观念及人生价值判定,还是民众的日常人文关怀和生态观念等方面都有表现。在对市场经济下客家人文精神改造与重构中,必须要引导客家人及客家人聚集地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及自我完善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