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比较王夫之《姜斋诗话》和叶燮《原诗》的诗论。比较的重点是两家诗论中的“迎、触、合、理”等核心观念。文章也征引相关的西方文论 ,以供参照  相似文献   

2.
从明中晚期到鸦片战争前后的本体论学说主要表现为对宋明道学本体论的批评和对新的本体论形态的探求。犹如西方哲学史中本体论的现当代转化一样 ,思想家们在扬弃“道”、“理”、“心”等僵化的本体过程中 ,力图对相当于海德格尔的“此在”的“主体”进行界定。他们不把本体当作圆满的先验预设 ,认为道德学首先应该使自身成为知识学。这种本体论思想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本体思想的近代转化  相似文献   

3.
30 0年来 ,学者们对于叶燮《原诗》诗学思想的研究 ,可分为四个阶段 :清初、民国、2 0世纪六七十年代、2 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这些研究有发展 ,有进步 ,不能一概否定。学者们对于《原诗》诗本体论的理论性质的认识 ,存在重大分歧 ,对《原诗》诗学思想研究方法 ,是反儒还是归儒 ,历史地位如何 ,以及《原诗》的成书时间等 ,也存有争议 ,本文分别对它们作了述评。  相似文献   

4.
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解构本体论”成为强大的“哲学”思潮;然而,本体论恰恰是“哲学”的核心。本体论的必要性在于:人类关于一切存在者之存在的所有观念必定是一个有序的层级性的整体,它必定有一个塔尖,此即所谓“本体”;否则,人类的观念就不成其为一个有序的系统。因此,生活儒学的态度是:必须解构旧的本体论,然而同时必须建构新的本体论。为此,必须追溯到“前本体”即“前存在者”的存在或生活,即生活论或生活存在论为本体论奠基,本体论再为形下学(知识论、伦理学)奠基。因此,生活儒学建构了普遍性的“变易本体论”,进而建构了指向现代性的“超越本体论”。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仁学本体论立场出发,对李泽厚的《该中国哲学登场了?》与《中国哲学如何登场?》及其情本体论进行了分析评述。一方面,作者所持的仁本体论与李泽厚的情本体论都坚持儒学立足生生不息的日用常行之传统来谈论本体,从而两者有内在的共通性,但另一方面,李泽厚的情本体论往往还未能摆脱从心理学、人类学等角度来考察本体的倾向,因而未能从审美层面的情本体进入道德层面的仁本体。仁本体论是对情本体论"下一转语",使仁学的形而上学意义得到充分展开。  相似文献   

6.
作为忒修斯之船难题解决方案的“最佳候选者理论”表明:个体物的同一性判断依赖于人们的选择,而非依赖于对象本身。该理论主要在个体物的本体论存在、历史起源及历史发展进程三方面被质疑。在东方哲学领域,藏传因明典籍《量理宝藏论》与“最佳候选者理论”的主张存在相通之处。借鉴《量理宝藏论》对“最佳候选者理论”辩护和修正,可得如下结果:不存在忒修斯之船的本体同一;不存在本体同一性标准;同一性判断取决于人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分析美学系统当中,艺术本体论的最基本的分殊就是单一艺术与复合艺术的区分,由此形成了“类别与成员”、“种类与实例”和“类型与殊例”的不同划分方式,其中“类型与殊例”之分最被广为接受.在此基础上,分析美学家又开启了从“活动论”角度来阐发本体论的思路,三种代表性形态分别是格里高利·卡里在《艺术本体论》中提出的“活动的类型”论、尼古拉斯·沃尔特斯托夫在《艺术作品与艺术世界》中提出的“活动的对象”论和大卫·戴维斯在《艺术作为施行》中提出的“施行的活动”论.尽管艺术本体论形成了层层推进的内在逻辑结构,但基本上都是以西方艺术自身作为对象而忽略了非西方的语境,由此难以建构起一种具有“全球视野”的人类学意义上的艺术本体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学术界对《淮南子》的研究方兴未艾。本文试图从古文论民族特色探源的角度,研讨《淮南子》在批评史上的贡献。笔者认为古文论民族特色的哲学渊源在于本体论和个体论的结合。离开了这一哲学渊源,就难以把握古文论民族特色的本质,也难免作出一些片面或不当的论断。从中国文化史的内在要素来说,对中国文学、中国文论影响最大的学派是道、儒二家。从哲学上说道家的理论支点是宇宙本体论,而儒家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的文艺学本体论生发于审美文论对文艺主体性及内在规律的探讨;成熟于本体论文艺学对于文艺作品、形式及语言本体意味的追问;最终又在解构文论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即形而上意义消解中被颠覆和拆除。作为中国20世纪后20年文艺学发展的主导走向,它的建构与解构过程标示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整体演进、文化背景的转换及哲学观念的位移。  相似文献   

10.
从本体论哲学由盛到衰再重新崛起的历程表明:所谓本体论的当代“复兴”,不是对旧有本体论形态的回复,而是经过严格语言分析阶段以后,在当代变化了的条件下,对哲学本体性质的重新规定。因此,“合理性”是重建本体论的重要思路,它要求:1.必须改变对本体的提问方式;2.要调整对本体问题的回答内容;3.必须转换对本体的论证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是重建哲学本体论的理论基础。它既坚持了本体论承诺的客观性基础,反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又坚持了本体论承诺的人文价值和人文意义,反对本体论的自然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1.
拜伦《哀希腊》先后有梁启超、马君武、苏曼殊、胡适等多种中文译本。诗中反问对比修辞手段的大量运用、韵律的巧妙安排等是其富于诗美感染力而广为传诵的本体原因。同时梁启超等译者的个性化翻译或曰“创造性的叛逆”对开发原诗所蕴含的巨大的革命鼓动力量也不容忽视:《哀希腊》对马君武《华族祖国歌》、胡适所谓“试验的态度更显明”的《自杀篇》及蒋光慈《哀中国》等诗作也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略论本体论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本体论哲学由盛到衰再重新崛起的历程表明:所谓本体论的当代“复兴”,不是对旧有本体论形态的回复,而是经过严格语言分析阶段以后,在当代变化了的条件下,对哲学本体性质的重新规定。因此,“合理性”是重建本体论的重要思路,它要求:1.必须改变对本体的提问方式;2.要调整对本体问题的回答内容;3.必须转换对本体的论证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是重建哲学本体论的理论基础。它既坚持了本体论承诺的客观性基础,反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又坚持了本体论承诺的人文价值和人文意义,反对本体论的自然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3.
从贯穿《原诗》的主导思想来看,叶燮延续了传统儒家的伦理道德批评,其“知人论世”说、对人格批评论的推崇和应用等均有鲜明体现。从文本内容来看,其“创新求变”思想尤其突出,叶燮据此以历史价值为准,不仅理论上积极呼吁倡导,而且创作实践上以身作则。从古今、中外的宏观视野来看,其“新变”观承传刘勰、袁宏道而来,对蔓延了中国传统几千年的复古论调是一次极大的冲击与解构,具有一定的现代色彩,对当代中国文论界也是一次警示和启迪。从文体言说来看,《原诗》破立结合、点面结合批评方法的运用,使该著具有尖锐、犀利的文风,于强烈的逻辑思辨性之外,亦有某种品鉴与感悟的诗性。  相似文献   

14.
王植《正蒙初义》对张载“太虚”概念作了三层区分,并以此三层涵义融贯《正蒙》的本体诠释。王植的“太虚”三层说,第一层涵义是以“太虚”为超越的本体,第二层涵义是指气化流行过程的气化之道,第三层涵义是万物毁坏后消散为气。王植的“太虚”三层说,对于调和二十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太虚”定性问题的争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对我们深入理解张载的本体论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电影《苏州河》代表一种新的电影叙事类型。“本体论非稳定故事”试图颠覆那个牢固的、本源性的“确实发生过的事实必须存在,并且应先于讲故事的行为”的故事理念。在没有一个稳定的故事的情况下,解读过程中的真实性的问题也随之开始解体。对故事进行重建的愿望已经不可能。本体界线的模糊,证明了现代社会的碎片化、复杂化。  相似文献   

16.
玄学为六朝时期影响最大的文化思潮,刘勰也屡屡论及玄学,并对其著作予以极高的评价:“详观兰石之才性,仲宣之去伐。叔夜之辨声,太初之本玄,辅嗣之两例,平叔之二论,并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盖人论之英也”。那么,《文心雕龙》是否受到玄学的影响呢?本文不揣浅陋,将从玄学本体论的角度对此作些探讨,以求教于大方之家。一、汉儒论宇宙自然主要谈构成,至王弼始用“得意忘言”这把“奥卡姆的剃刀”删芜削繁,建立起玄学极其精致的本体论哲学体系。玄学本体论是玄学探讨世界万物本原或本体的理论,何晏、王弼诸人视“道”为宇宙本体,故尔亦称“道论”;王弼改造《老子》思想,以“无”规定“道”,“道者无之称也”,“无之为用,无爵而贵”,表现出浓厚的贵“无”倾向,故尔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种认识都是为了去把握其认识对象,并在努力地寻找适合自己特性的认识方法。但是,任何一种认识方法的追寻和探求,都不是认识主体随心所欲的事情。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统一的角度言之,它必然受到本体论的制约。因此,对历史认识方法的探讨及创新,将以对历史本体的认识作为基本前提。一、历史本体是历史认识方法论的本质“本体”问题即关于“存在”的问题。研究“存在”的本质的学问,即“本体论”。在认识论当中,本体是高于其他一切范畴的范畴,其它范畴都是它的表述,而它却不表述其他范畴。其他范畴存在于本体之中,只能依附于本体而存在,不能和本体分离在其他范畴发生变化时,本体是保持不变的。它存在于主体之中,是其他事物的原因,决定其他事物的存在。为此,要说明一个事物是什么,就要说明它的本体为何物。  相似文献   

18.
宇文所安基于西方文论语境对《文心雕龙》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他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论述了中西文论的主题相通性,表现为中西文论在本体论、创作论、批评论上的契合、共振与贯通。文道论与理念论体现了本体论上的契合;神思论与艺术想象论、《文心雕龙》风格论与西方的风格论、内外论与西方的内容形式论体现了创作论上的共振;心物交融论与摹仿论、知音论与西方批评理论体现了批评论上的贯通。从西方视角解读中国文论,可以发掘中国传统话语,实现中西文论的交互对话。在中西文论的契合中,各民族文学显示各自的特征和价值,有利于揭示世界性的文学观念,推动民族文学走向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学。  相似文献   

19.
安德烈·巴赞是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其理论奠定了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电影理论的基础,并为世界电影的发展指明了进一步的方向。巴赞的贡献巨大,其文章《摄影影像的本体论》所开创的纪实主义电影理论与苏联蒙太奇电影理论共同构成经典电影理论的两座高峰。巴赞纪实主义理论的两大部分“电影影像本体论”与“电影语言进化论”以艺术史的视角,详细解释了电影的本体,以及电影本体与电影语言演进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独特的论述逻辑与框架。  相似文献   

20.
原子论哲学是古希腊罗马唯物主义的最高表现形式,原子本体论是其基础。伊奥尼亚学派开创了古希腊罗马唯物主义先河。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奠定了原子本体论的基础,德谟克利特以原子和“虚空”解释万物的产生,创造了原子本体论,伊壁鸠鲁对原子本体论作了补充和发展,卢克莱修又对原子本体说进行了古朴的论证,从而使原子本体说真正形成。原子本体说形成的这条基本线索,基本上反映了古希腊罗马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