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诗经》、楚辞相比,汉乐府民歌无论在艺术形式还是思想内容上都有重大变化,其中对“家”这一社会现象的表现在汉乐府民歌中尤为突出。此种现象与两汉的社会结构、统治思想和诗歌理念无疑都有极为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的民歌,是《诗经》的精华所在。它是周代(指西周至春秋中期,下同)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和所有民间创作一样,它是劳功人民的理想和智慧的结晶,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但是,《诗经》民歌有它的独特的艺术成就。作为残酷野蛮的奴隶社会的战斗产物,它具有特别强烈的战斗性;与此相联系的,劳动人民在诗中显示了他们的不朽力量,诗中突出地表现了他们的乐观主义精神;至于它的古朴而又极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更是独具特色。所有这些,正是《诗经》民歌最宝贵的艺术生命,值得我们加倍重视。  相似文献   

3.
纵观中国文学发展的轨迹,我们可捕捉到这样一个现象:民间文学在我们的传统文学中往往起着先导作用,灌溉着整个文苑,影响同一时代的文学家。汉乐府民歌便是这样一朵奇葩,怒放在中国文学的花园里,光彩照耀千年不败。汉乐府民歌中所塑造的各种人物形象构成一个社会的缩影,反映两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及各种矛盾斗争,是那个时代的实录和再现,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史学价值。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关于劳动妇女形象的描写几乎使后代文人无法超越而只能尽模仿之能事。尽管汉乐府民歌中反映劳动妇女生活的诗歌不是很多,但是虽少尤精,很…  相似文献   

4.
壮族民歌在现代社会中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文学与文化价值,更是一种民众生活世界的鲜活生命力展现,与《诗经》有着密切的审美与情感渊源。从《诗经》到《越人歌》,再到现代的壮族歌圩,一脉相承的审美心理和自由情感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壮族民歌可以看作是《诗经》在时间与空间线上的传续。民歌的深刻文化源头,即是生活世界中的民众将日常生活付诸诗性思维的审美意境和情感自由表达的真实实践。  相似文献   

5.
试论乐府民歌与建安文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汉乐府民歌“感于衰乐,缘事而发”,继承了周代民歌的优良传统,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两汉的社会现实。郭沫若认为,乐府民歌是研究两汉社会的第一把手的材料。这话,阐明了乐府民歌所体现的现实主义精神。余冠英说:“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虽然早就表现在《诗经》,但是发展成为一个延续不断的,更丰富,更有力的现实主义传统,不能不归功于汉乐府。这要从建安黄初所受汉乐府的影响来看。”(《乐府诗选序》) 建安,是一个大动乱的时代,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又是一个“俊才云蒸”,创作  相似文献   

6.
李白与民歌     
(一) 历代有成就的诗人,都是认真学习民歌的。著名诗人李白就是其中之一。我国民歌,有着源远流长的优良传统。《诗经》是现存最早的周代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诗歌。它虽经封建文人篡改,渗入了封建统治思想意识。但我们仍可以看到,它的题材所反映的社会面貌非常广阔,它所揭示的社会生活的各种矛盾,也相当深刻。汉魏以来的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优良传统,也相当真实地、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从李白的创作实践和艺术风格看来,他十分注意学习《诗经》及汉魏六朝乐府。与那些只模拟民歌和套用乐府古题的诗人不同,他是从其中汲取思想营养和艺术技巧,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并为后代诗人作出了典范。他对民歌孜孜不倦的学习,特别是乐府民歌,给李白的诗歌创作以极大的启发。他的九百余首诗歌中,有一百四十九篇  相似文献   

7.
叙事因素在汉乐府民歌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诗歌的故事性、戏剧性大大加强 ,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细节描写也很成功。同时 ,汉乐府民歌在叙事过程中蕴含了深深的抒情基调 ,并非单纯的叙事诗  相似文献   

8.
汉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其中的弃妇诗,广泛、深刻地反映了汉代妇女受政权、神权、族权。夫权的深重压迫。表现了广大妇女对封建宗法制度、封建习俗、封建婚姻的不满和反抗。它比《诗经》中的弃妇诗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地前进了一步,并影响着魏晋文人的创作。  相似文献   

9.
南北朝时代是我国文学史上乐府民歌又一次繁荣灿烂的时代.其上承《诗经》和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下启唐代及以后的新乐府创作,尤其在形式主义文风泛滥的南北朝时期,这种"口出天然,刚健清新"的民歌的出现显得特别可贵,可谓是一种新的力量、新的血液.要研究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轨迹,把握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脉搏,就不能不研究南北朝乐府民歌.  相似文献   

10.
《卫风.氓》是《诗经》中的名篇,诗中不仅塑造了弃妇与氓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深刻反映了《诗经》时代婚姻制度和人们的婚姻生活,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1.
汉乐府民歌现存40首左右,其中有不少篇章特别是其中的一些优秀之作,都是以妇女作为描写和歌颂的主要对象的。因而,研究汉乐府民歌中的妇女形象,研究汉乐府民歌对妇女形象的塑造,也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 汉乐府民歌中的妇女形象是众多的,而且绝大多数都是正面形象。她们勤劳善良,勇敢智慧,忠于爱情,坚贞自守,具有我们中国妇女的许多传统美德。但是在汉代,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加重了。在“三从”、“四德”、“七出”等一系列封建条文的束缚下,妇女的命运日益悲惨。因而汉乐府民歌中的妇女大都处在被损害被污辱的地位,她们的事迹显得分外感人,她们的形象也显得光彩照人。现选择汉乐府民歌中的一些主要妇女形象,略述如下: 1.《上邪》的抒情主人公:一位胸中燃烧着火热爱情的刚强少女。 《上邪》是一首西汉民歌。它是一位女子对爱情无比坚贞、执着的誓言。全诗云: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相似文献   

12.
《诗经》作为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对后世的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朝民歌也同样受到了《诗 经》的影响。对于《诗经》与南朝民歌的研究,主要从诗歌产生的特定历史环境来论述二者存在的本质上的不同;从诗歌内容选 材上的相似之处,在范围、语言特色、主题的不同之处,以及表现形式所呈现的明显不同、艺术手法上存在着共有的修辞手法和 人物刻画及表现手法上的差异,通过对比二者间的同与异,在对比中更好地体会民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诗经·国风》与彝族民歌不存在源流关系王明贵张纯德同志《云南彝族民歌与(诗经·国风)叠章写法比较》一文(载《彝学研究文集》,张纯德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1月出版)“试图以云南彝族民歌与《诗经·国风》叠章写法方面的比较为例来追根溯源,说明两者的渊...  相似文献   

14.
当代学者公认:国风大部分为民歌。持异议者有朱东润先生的《国风出于民间论质疑》,胡念贻先生的《关于诗经大部分是否民歌的问题》,但响应者不多。当今的文学史及各种《诗经》注本,都避而不谈非民歌问题。此问题关系重大,需要对一百六十篇风诗作出新的解释和评价。拙文已略论陈风、秦风非民歌,今就邶、鄘、卫三风略加考论,否定民歌说,愿为众矢之的,以期引起重视和争鸣。  相似文献   

15.
《诗经》宫廷乐歌除了在语法学、音韵学和修辞学等方面具有辉煌的成就外,还有表现形式的综合性、四言诗体的开创、多赋法而少比兴以及葳蕤炳蔚、温厚难洁的语言艺术等。这些艺术成就的取得.使《诗经》宫廷乐歌和民歌及其他作品一道,共同汇合成中国文学光辉灿烂的源头。  相似文献   

16.
民歌散论     
民歌哺育诗坛是一个规律世界各民族中最早的诗人,无论他有着怎样的艺术天赋,他的诗作的形体,必都是本民族中民歌的产儿。在各国的诗歌发展史上,每一种新的诗歌形式,都是由民歌先孕育出它的雏形。我国出现的第一个大诗人屈原,在被放逐之后,接触了民间艺术,研究熟悉湘沅流域的民歌,为民间祭祀制作了《九歌》。他吸收楚地民歌的养料,创造了骚体,使这种与《诗经》中那种北方诗歌格调迥然不同的诗歌形式,得以与之双水分流,充实了中国诗坛。屈原  相似文献   

17.
试论汉民歌对周民歌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是道德的教科书”。任何文艺作品都要反映一定的道德问题,传播一定的伦理思想。以《诗经》国风为代表的周代民歌,和以汉乐府为代表的汉代民歌,就从多方面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伦理观念和道德风貌,显示了各自时代先进的道德水准。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周、汉民歌中的伦理思想,存在着明显的启承关系。本文拟就此作以粗浅探讨,以期从一个侧面展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的一段轨迹。  相似文献   

18.
口耳相传的汉水流域民歌以其婉转的曲调、朴实的情思、贴切的比拟为人乐道.汉水流域民歌的题材、情感共鸣和艺术表达手法等方面都能从《诗经》中找到契合点.发掘汉水流域流传民歌的美学内涵,以弘扬陕南民歌特色,促进其更广泛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9.
谈唐人小说的人物描写刘英魁唐传奇是我国古代用散文写成的艺术价值颇高的文言短篇小说。它要比欧洲的散文小说早了七、八百年,在我国文学史上放射着灿烂的光彩。尤其是在人物描写上取得的成就更为显著。中国古代的《诗经》、《楚辞》、《汉赋》及《汉乐府》,虽然它们都...  相似文献   

20.
关于《国风》是否民歌的讨论鲁洪生一、历史的回顾与思考自古以来,关于《诗经·国风》是否民歌就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国风》为民歌说缘自古籍所载“采诗’“说。请书所记采诗细节虽略有出入,然皆谓朝廷派人至民间采诗以观风知政,以是知《国风》采自民间,当为民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