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的"字最早见于《诗经》,经实词演化成一音多义字,经实词虚化(转声虚化)成多音多义字,一跃而成为最常用字。"的"字的演变说明了汉字是以形指义标音文字。 相似文献
2.
汉语称谓语的变化及其语用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与语言的关系密不可分。而活跃在社会用语中的称谓语,更是语言动态的一面镜子,直接地体现了语言与经济共变的关系。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我国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称谓语的特点及其语用情况的分析,探讨了经济对称谓语所产生的影响,对如何正确地看待新兴称谓语提出了建议,为社会用语的研究提供了部分参考。 相似文献
3.
"所"字有人认为是代词,有人认为是助词,持代词说的人,往往搞不清楚所字具有什么样的指代作用,而又不重视所字的特殊作用;持助词说的人,往往忽略了所字的指代作用。本文认为所字是一个兼有指代作用和提示作用的代词。对所字结构,诸位学者的观点基本一致,但本文中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程度副词 专有名词”短语结构在句子中处于形容词典型的句法分布位置,是一个典型的形容词性句法框架。“程度副词 专有名词”这一偏离搭配现象存在的修辞语用条件表现为:一是这一句法框架为“程度副词”与“专有名词”的偏离搭配提供了一个句法结构合理化的依据;二是“专有名词”应具有形容词性语义特征。“程度副词”、“专有名词”相互之间具有搭配选择限制条件。“程度副词 专有名词”短语结构的语义内容具有语境依赖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普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观察汉语中的字的性质及功能意义,尝试界定的字,并阐释的、地、得具有的本质同一性,提出的字研究的基本观点,以期从根本上把握汉语的结构和规律,接近汉语的本质事实,为汉语研究提供一个另样的角度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以长沙话和双峰话为代表的湘语职业称谓系统折射出湖湘区域职业文化的诸多特征职业体系完备、职业形态发达、职业等级分明、职业评价爱憎鲜明、职业指称关系繁复,以及重农轻商、封闭保守等局限性。这对于扬长避短,建立与时俱进的区域职业文化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规范了现实的选择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汉语"的"字词组和英语"定冠词+形容词"词组组词现象分别加以探析。 相似文献
8.
席淑丽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25(8):55-58
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微博的应用,使人们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微时代"环境,并催生了有着口语化特色但以书面表达的独特网络交际用语——微博语言。微博语言具有简约化、口语化、多元化等语体特征。微博语言在使用时要遵循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平等原则。 相似文献
9.
郭艳红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10):106-107,112
在回顾和总结析字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试从语言顺应论视角探讨析字现象,动态阐释了在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物理因素等影响下析字作为语用策略的语境顺应性,意在进一步揭示析字策略性使用的语用理据。 相似文献
10.
11.
“蚁族”的传播形象建构及其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蚁族”成为当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被赋予了特定意义的符号,其所代表的社会群体受到了大众媒体的广泛关注。媒体对“蚁族”的报道基本上沿着“纪实→感慨→反思→积极引导→引入其他关联→积极建构”的路径展开。在具体形象建构上,“蚁族”与“农民工”关联度较高,与“蜗居”共同被提及。“蚁族”的传播动因源于“蚁族”一词本身易于传播的特性及“蚁族”群体的自我推动。 相似文献
12.
从语用平面探讨了“在”字句在语境中突现出来的语用价值和特点,并指出动作“在”字句和状态“在”字句在语用特点上的不同,以及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两种不同的信息结构模式。动作“在”字句的信息结构模式是“已知信息——新信息”,状态“在”字句的信息结构模式是“新信息——新信息”。 相似文献
13.
70后诗歌的集体"突围表演",是出于创作主体的精神外化和他们对影响焦虑的对抗;也是中外诗歌传统双重启迪的结晶;民刊和网络媒体的刺激对它的生成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70后诗歌打开了诗歌写作的多种可能性,其表达上的"快乐"特征也指向了文学写作终极意义的游戏本质;但是就目前的平庸的现状来看,只能说70后诗歌是一场"失败的运动"。 相似文献
14.
冯蔚宁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64-67
网络广告在语言运用上基本能遵循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节奏可快可慢,字节从一字到十字均有;文字间加入数字或英语字母甚至网络词汇,口语化现象突出;句子以单句、复句、长句、短句、主动句等为主,大量使用动词和主动句;标题准确、醒目、生动,兼顾高雅,雅俗共赏,产生语言的美感,能更好地传播广告对象及其品牌信息。 相似文献
15.
称谓语通常蕴涵交际双方地位、身份、修养及其相互关系。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关于权势和等同关系有关理论分析了小说Hotel的片段"Blackmail"中的人物角色的称谓语及其变异形式,由此反映角色之间的权势关系。 相似文献
16.
满族的“哈拉”(满语 ,汉泽为“姓”)和“格布”(满语 ,汉泽为“名”)在清代有着不同的来源与变化。其中“哈拉”有 70 0个左右 ,或沿用旧的“哈拉”,或以地名为“哈拉”,或以部落名为“哈拉”,或以父祖名字的第一音节作为“哈拉”,也有的满族因分居、承嗣、迁徙异地、皇帝赐姓等原因改变了自己的“哈拉”。满族入关后 ,“哈拉”也随着地域的变迁而发生了变化 ,逐步变成了单字的姓 ,有的是来自多音节的首音的谐音 ,有的是把原有的“哈拉”意译 ,也有的既是意译又属谐音改姓。满族人不直接称呼长辈的“格布”,往往在其“格布”的后面加上称谓。满族初兴 ,其人多用与渔猎有关的词作“格布”;入关之后 ,满族人又多以身体的特征来作为自己的“格布”;随着清王朝的发展 ,满族人多用平安、吉祥意思的词作“格布”。到了康、乾时期 ,很多满族人开始用汉姓、汉名 ,至清末则更加普遍。 相似文献
17.
18.
从研究古诗“食野之苹”的“苹”字本义“艾蒿”入手,探讨“苹果”之名从“蘋婆”演化为“蘋果”及简化为“苹果”的过程,论证将“蘋果”简化为“苹果”之得失和恢复“苹”字本义之必要。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许多新词不断出现,与此同时一些原有的词语也出现了新的用法、产生了新的词义。本文通过结合相关理论,对“放水”、“灌水”这两个常用词的用法与词义的演变进行探讨,并由此来对“水”的用法和字义的演变做出一定的解释。1“放水”一词在记载唐代水利制度的 相似文献
20.
国粹主义词语的使用,虽然是从日本明治维新开始流行,但其思潮的萌芽要追溯到江户时代的本居宣长和他的师长贺茂真渊,甚至更早。贺茂真渊以及他的弟子,特别推崇日本的固有精神,初步确立了日本民族国权主义的理论基础,日本国粹主义思潮开始萌芽。江户时代以后日本进入明治时代,日本实施了脱亚入欧政策,全面实行西化,在明治维新前期就掀起了一场文明开化运动,于是,反对盲目欧化的国粹派出现,明治二十年代以后,国粹主义抵抗当时日本的全盘西化,抵御西方价值观、人生观的侵蚀,保持日本应有国粹的国粹主义思想的哲学思潮,逐渐成为当时日本的主流哲学思潮之一,到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日本的国粹主义成为其自身演化的关节点,而当今社会,国粹主义又演化成为日本右翼复活军国主义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