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书学史上,有关书品取决于人品的论述,由来已久。最早见端倪的是东汉赵壹的《非草书》:“杜、崔、张子、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游手于斯,后世慕力”。至唐以降,说者益多。唐太宗以为“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字则欹斜”(《笔法诀》)。清冯班在《钝吟书要》中亦云:赵文敏为人少骨力,故学无雄浑之气”。此说不胜枚举,直至今人,评书时有“书品即人品”之说,似乎已成书论圭臬。然而细究书史、书论,书品和人品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人品对书品也不起决定性作用。对此,笔者提出谫陋之见,就教于书道方家。  相似文献   

2.
书法品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书品”与“人品”的关系是书法品评中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认为“书品即人品”,甚至把影响“书品”的某一因素夸大为决定“书品”的唯一根据,这显然受到传统封建伦理文化的影响;而有人在否定“书品即人品”的同时,也否定了“书如其人”的命题;也有人认为“书如其人”,然而又缺乏有力的论证和说明。实际上,“书如其人”的命题构成了“书”和“人”两极多元多向度关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书品”与“人品”之间的关系只是“书”与“人”关系系统中的一种关系,而决不是一个单向度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在书法品评中,“书品”与“人品”之间的矛盾以及其他“书”和“人”关系的各种问题都能从这一关系系统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中国历代书品作了较为系统的简述和评说,归结出历代书品的四个发展;揭示出历代书品存在着两个体系:品级式与品种式,并认为品种式比品级式更具有体系性、周密性和科学性.历代书品为中国书法品评的创立提供了丰富的审美语汇,对中国书法美学的发展有着程度不同的贡献.逸品跟上品、中品、下品和神品、妙品、能品等等不属于同类品型,没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4.
书品非人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几千年的书法历史长河中,书法评论受到儒学的影响而提出“书品即人品”。北宋的蔡京是受到“书品即人品”评论影响冲击最大的一位书法家。但是当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了一个人复杂的心理现象对其文化人格所起的特殊作用,以及心理活动在书法创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之后,我们发现,书品与人品是不能划等号的,也即是说书品非人品。  相似文献   

5.
书品作为一种艺术境界的品级,它与道德范畴上的人品是没有直接联系的,而书家的才学性情和审美修养等才情意义上的人品却对其书法水平起到制约作用。“书品即人品”这一命题将两种不同范畴的审美概念划上等号,违背了书法艺术的审美规则,在逻辑上和统计学上都存在严重错误。影响书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加强自身学识修养、提高笔墨技巧是书法学习要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与此同时,良好的创作心态以及工具条件也对作品质量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6.
冯晓蔚 《中华魂》2012,(19):42-44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云同志,同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寅初(1882~1982)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曾经有一个时期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一起工作在这期间,陈云非常尊重马先生的意见和主张,十分关心马先生的工作。因此,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而崇高的友情,这种友情直至几十年之后,相互都难以忘怀:即使马先生在弥留之际,仍怀念陈云,陈云始终在各方面关怀着马先生……  相似文献   

7.
前几天,看央视<百家讲坛>节目,那一期节目是马未都先生讲收藏.收藏我不懂,但是马先生讲的一个故事深深吸引了我:马先生说他年轻的时候因为好收藏,所以经常跑故宫,参观的回数多了,跟那里的保安也熟悉了.有一次,马先生又参观故宫,忽然在一个陶瓷展品前站住了,这个陶瓷展品罩在玻璃罩内,而马先生则断定这次看到它之前一定被人动过了.  相似文献   

8.
作为现代新儒家早期思想的代表人物,马一浮提出了以儒家“六艺之学”统摄天下诸学的主张。这是马先生的一个创举,体现着他对传统儒学有意识地改造和发扬。而作为其“六艺之学”的一个分支,他的诗学研究无论是在思想根源方面,还是在内在逻辑方面,都极富于哲理的意趣,处处体现着他对儒家义理之学的探究和体认。  相似文献   

9.
他是大家章士钊的学生,却敢于指先生之瘕二百处,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敢为《兰亭序》与郭沫若学术辩论,引为文坛书坛久传佳话;他有“吾素不乐随人俯仰作计”的铮铮铁骨和“出入千数百年,纵横百数十家”的治学精神;他像梵高一样,“文革”中将自己的书品毅然焚之烈火……他就是一代文人,一代书豪高二适。  相似文献   

10.
<正> 古人说得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重道尊师,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荣美德,学习和借鉴老辈书家的宝贵经验和优秀品质,是我们这一代人继承传统开创未来的最好说明。卫俊秀先生的书品高,为人好,一向受到人们的爱戴和敬仰,可说是:“家”字不自封,自然有书名;老来不寂寞,人人争相敬。先生从七八年平反后,常多穿梭于陕晋之间,传道授业,堪称是桃李满三晋,桃李溢三秦。先生每逢来并,总是老友新朋聚于身旁,叙旧聊天,答疑解难,谈笑生风,畅舒情怀,吾多置身于此,往往激动不已。又有索书求字者,多也有求必应,故得一字者必视之为宝,传走相告。我认为,人,先“生”为师,不为师,以人为师,方为师。卫先生处处与人为善,自然为人之师。有其治学谨严,文质杉杉,为人师之一美;受屈辱,气不馁、为人师之二美;书品高,人品更高,为人师之三美;观于古,止于今,为人师之四美;书之于法,继往开来,为人师之五美;教诲后学,润物无声,为人师之六美。先生集之于身,必光于后。  相似文献   

11.
蔡襄人品书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品和书品是书法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对审美范畴。蔡襄的人品是其高尚的人格形象和典型的清官风度的具体浓缩,其书品是精到的“风神”书论与飘逸的书法风格的高度体现。蔡襄是典型的文人代表、书法家代表和儒臣清官的代表,他具备了中国古代清官、文人、专业书法家的综合素质,表现了古代书法文化人物知识、阅历、能力的广泛性和全面性。察襄的人生与书法所蕴藏着的深厚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应得到更深层次的挖掘和强力度的张扬,并应给其以合理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一体多元”理论内涵中的5项重要内容,即一体之“一”、一体之“体”、多元之“多”、多元之“元”以及心物相即的真相是“一体多元”;以此5项内容为根本,对“一体”、“多元”以及潜藏在或者生发在“一体”、“多元”中的“无体无元”做了一次原创性的区分与综合,并在这种区分与综合的辩证建构与解构中对其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人类生命的主观与宇宙万有的客观,即心物的根本特质就是“一体多元”,提示了人类心灵实践进向的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书法作品的品位与层次,历来是个争论颇多的领域,也是学习书法和欣赏书法最难懂的地方。人品和书品是分割不开的,优秀的书法作品,虽然形式各异,审美取向不尽相同,但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质测即藏通几"是方以智提出的重要哲学命题。"质测"之学是对"物类"之性情以及"物则"的考测和认识,它主要解决知识的问题;"通几"之学则主要是解决修身与内圣的问题。"质测"只能以认知之心("独心"或"小心")测出物理、化学之理,并不能测出"于穆不已"之"几",因为动态、超越的寂感之"几"不能用量化的、经验的"质测"方法获得,必须依赖道德本心或"公心"。方以智通过"公心寓于独心"之"寓"完美地解决了"质测即藏通几"之"藏"的理论困境。这种方法与当代新儒家解决内圣与知识的关系问题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5.
从朱熹的观点来看,程颢的万物一体说是身心体验的同体而非本体论的一体。朱熹采纳了程颢的生生之理,而扬弃了其作为主观性的同体。时贤认为,程颢“天地生物之心”的观念,成为理学中“万物一体”客观性论述的重要资源,生生是程颢本体论的重要贡献。但若接着回应朱熹的问题,如何看待程颢万物一体说中的一体与同体的关系,尤其是生生之一体如何显发于同体,则尚需致思。基于一体显发于同体的经验理路,还可以在一体之本体论下考量同体所存在的问题。通过这些讨论,将呈现同体作为交感互动关系及其基于身体的特点。同时,尽管同体存在局限性甚至矛盾,但在儒家伦理中,它召唤着道德责任。   相似文献   

16.
风景区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等人文景观应做到和谐统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山水之美在于山水之质 ,质是决定性的 ,而饰是辅助性的 ,而且两者必须有机结合 ,不论是对山水审美还是风景区的保护与建筑 ,都必须处理好“质”与“饰”的关系。风景建筑之美 ,主要得之于自然与环境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7.
湘西文化源流再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湘西作为中部地区的五溪蛮地和土家、苗、侗、汉等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之地, 文化呈多元一体之格局。湘西文化作为研究古代文化特别是楚巫文化的活化石, 是以土著文化为潜流,以楚文化为主流, 以巴文化为干流, 以汉文化为显流的多元一体之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8.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八岁时随父亲从太原迁到蒲州,住在城中马家巷刘老太太家。刘老太太房间墙上贴着一张古画,古画上画着一簇牡丹花,十分好看。王维到蒲州不久,父亲就把王维送到蒲州城中一家私塾学堂里读书。学堂中有一位姓马的先生,喜欢作画,更喜欢收藏古画,却没有一件值钱的珍品。王维小时候喜欢画画,就经常看马先生作画,与马先生很亲近。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在良知学说的基础之上所阐释的"万物一体"观,是阳明心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他通过强调"心体"和"仁体"的无限关联,指出万物一体之仁的核心,即达到本体论、伦理观以及审美境界上的统一,以通达存在本体之真,体用道德伦理之善,体验心学实践之美。这样的真善美统一,构成了"万物一体"观圣人理想人格追求的核心。所以,对王阳明"万物一体"观如何实现"真善美统一"这一核心问题,进行释义就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0.
“以杀青书”补议张子开刘向作书录所习用的“以杀青书可缮写”一语,历来有在“书”后逗和在“青”后逗两种读法。近来又陆续有文论之,如《漫说“以杀青书”》(《书品》1988年第1期,以下简称《漫说》)、《也说“以杀青书”》(《文史》第36辑,以下简称《也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