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有人认为,在社会大生产的条件下的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的生产资料只有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并认为这种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学说是马克思产权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是个大误会,马克思根本就没有这种两权分离的产权理论。 是的,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尤其是在《资本论》中,确实存在着对“两权分离”的理论作过充分地分析的论证;但分析和论证的不是商品生产者的两权  相似文献   

2.
“两权”在企的统一卫兴华自1984年开始城市企业的改革以来,提出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的改革思路,并依此改革企业的经营形式,比起传统体制下两权都统一于国家手中来,两权分离强调的是要给企业以经营权,是改革的一种进步。承包制、股份制,都是试...  相似文献   

3.
所有权与其具体权能二者不可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的提法不科学。"两权分离"思路下的改革导致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或"错位"。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应改变两权分离的思路,应在维护所有者财产权利的前提下,从解决具体问题入手,促进权能结构的合理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4.
关于国营企业制度的改革(下简称改革),我在1988年发表过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主张改革思路应为“对大型和有关国计民生的中型国营企业实行两权分离,将其余国营企业包租卖转使之成为集体所有制法人。”(《也论法人所有制》《中青年经济论坛》1988年第4期),二是对两权分离作了新的解释:“两权分离是所有者经营者主体及其职能的分离,不是所有权派生出经营权。”(《论所有权能的单一性》《广西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因此,“国营企业经营权是而且必须是一种独立的法定经营权”(《论法定经营权的独立  相似文献   

5.
“两权分离”理论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流行的“两权分离”理论,割裂了所有权内涵的统一性,将经营权实际上等同于控制权,从而使“两权分离”实质上变为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这不利于国有企业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权利结构应由四要素即所有权、控制权、治理权和经营权所组成。其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而所有权与控制权相统一。国有企业应按这一原则实施改革,既有利于经营者自主、灵活地开展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活动,又能保证所有者对企业运营过程和绩效进行控制和监督。  相似文献   

6.
现代经理型厂商理论,从现代资本主义大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现实出发,提出经理和股东之间存在目标差异,经理可能利用控制权以损害股东利益为代价来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同样面临上述问题。为防止经理运用经营权侵犯所有权,在产权改革的同时建立起有效的企业家行为激励、约束、监督机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7.
对于国家所有制的改革,几年来理论界进行了多种探索,概括起来大致可归纳为三种思路:一是两权分离说,即在不触动现有国有企业生产资料所有权或最终所有权的前提下,注重完善企业经营机制,活跃微观经济。第二种思路是两权统一说,即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集于企业一身,改国家所有为企业所有。第三种思路是实行股份制,变单一国有为多种形式所有,变国有企业为股份企业。可以看出,上面的三种模式有利有弊。搞活商品经济没有资产的企业化不行;实现宏观计划协调,克服经济波动,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8.
国有资产的产权和管理机制的改革,是改革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也是重建宏观间接调控机制的基础。本文首先提出“产权四分离”理论,旨在廓清现有“两权分离说”的一些模糊认识,也为产权和管理机制的改革提供理论指导,然后结合对当前国有资产营运和管理中问题及原因的分析,探讨国有资产的产权和管理机制改革的政策思路。产权“四分离”探析目前的产权理论分析立足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即两权分离,是有严重局限性的,从国有资产产权结构及其营运和管理过程来看,完整意义上的“两权分离”,应当是四种意义上的“两权分离…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卡尔·考茨基没有遵照恩格斯的指示,把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手稿编辑成《资本论》第四卷,而另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书名单独予以出版。他还为《剩余价值学说史》写了一篇“编者序”,并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手稿,“不能算是《资本论》的第四卷,不能算是前三卷的续篇”;而是“与前三卷并行的著作,象第一辑《经济学批判》与《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相并行一样”。有人十分赞赏考茨基的上述作法和看法,并据此断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手稿不是《资本论》第四卷,不是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10.
《资本论》第四卷是政治经济学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的详细的批判史。在《资本论》第四卷中,马克思以论战的形式阐述了在《资本论》理论部分三卷中研究的许多问题。但是,限于理论部分体系的需要,第四卷的一些重要观点在理论部分三卷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有一些重要观点和理论部分三卷分析的角度有点差异。《资本论》第四卷关于生产劳动、精神生产等重要观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剩余价值理论》部分,按照马克思的原来 计划,是要作为《资本论》第四卷出版的。马克思把《资本论》的前三卷称为理论部分,而把《资本论》第四卷称为历史部分、历史批判部分或历史文献部分。1866年10月13日,马克思在致库格曼的信中说:“全部著作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  相似文献   

12.
国有大中型企业如何改革,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模式,这是当前经济理论界讨论的热点,也是人们所遇到的一个难点。目前有两派比较引人注目的观点:一派认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应在两权分离(即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理论指导下,发展和完善各种类型的经营承包责任制;另一派认为,中国企业体制改革的出路,在于从两权分离的思路中走出来,即完全抛弃两权分离理论,另辟蹊径。我认为,以两权分离为基础的承包制,是目前国有大中型企  相似文献   

13.
国有企业“无老板”现象,又称国企“所有者缺位”.其现象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两权分离理论的真谛,而是依据“传统两权分离”理论,以董事会与公司经理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取代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的信任—托管关系.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必须扫清理论上的障碍;二是明确两个层次的信托关系,理顺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制;三是实行“劳者有其股”.  相似文献   

14.
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的最佳博奕选择○杜凤莲一、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选择两权分离是近代公司制充分发展的产物,它从理论上澄清了企业和政府的权力与责任界限。但是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实践上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产权的分割关系,改革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但是改革...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们改革全民所有制企业是以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理论为实践基础的。应该说,两权分离是搞活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有益尝试,并为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凯恩斯国民收入理论的比较和思考李羽中一、引言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是在1893年出版的《资本论》第2卷中提出来的。众所周知,《资本论》第2卷、3卷是在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的。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揭示了要保证社会再生...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合一、分离与经营能力的强弱结合起来 ,分析了二者结合的四种具体方式 :两权合一而经营能力强、两权合一而经营能力弱、两权分离而经营能力强、两权分离而经营能力弱各自的优劣 ,并提出了实现两权分离企业资本收益最大化目标的两条根本性措施及国有企业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股份公司问题的论述主要是集中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二十七章“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和恩格斯写的“对《资本论》第三卷的增补”里。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是把股份公司作为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论述的。马克思的股份公司理论不仅是马克思信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马克思资本积累和集中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产权制度改革议论再度泛起,反映了深化改革的迫切要求。呼唤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背景是,按照“两权分离”思路的改革,企业只有经营权而无所有权,不能根除国有企业财产约束和预算约束双软化的痼疾,难以塑造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商品生产者。建立法人产权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出版问世100周年。马克思于1883年逝世后,按照马克思生前的托付,思格斯全面担负起整理出版《资本论》后两卷的编辑出版任务。恩格斯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艰苦卓绝的奋斗,《资本论》第三卷于第二卷正式发行9年之后,于1894年出版发行.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建立了科学的、完整的利润学说,这是他运用从现象到本质、再从本质说明现象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深入研究和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的科学成果.总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这一科学成果使《资本论》第三卷成为“光彩夺目的”和“最惊人的”著作‘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