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然美是美学中一个较为特殊的范畴。一般来说,自然美主要表现在它的外在物质形态上,如山的雄伟、海的辽阔、雪的晶莹、花的娇艳……这一切都是自然的外在物质形态。那么,自然美是否就是由它的物质属性构成的呢?构成自然美的究竟是哪些物质属性呢?是否具有色彩、体积、形状这类物质属性自然就是美的?如果自然美的构成就是它的物质属性,那么是否所有的人都感觉它是美的?何以在一个民族认为是美的,而另一个民族则认为不美,甚至认为是丑的?如普列汉诺夫曾说,澳洲土人居住在鲜花盛开的地方,但他们从不认为鲜花是美的。这些问题能够仅仅解释为认识的局限吗?美学是否就是个认识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美学小议     
<正> 世界上美和丑是同时存在的,互相比较,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的。人在认识世界中,有对于美的感受,变成了美感,是各具慧眼,各显心灵,两千年来,各有发现,好个美美丑丑的大千世界。爱美恶丑大约是人类的天性。古今中外对美的赞扬和向往,留在言谈中,留在论著和诗话词话中。有的洋洋大观,有的片言只语,精辟的见地,智慧的闪光,各有独到。这种认识美、追求美、向往美的水晶般的思想,人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美学。又因为它对美评头论足,提到科学的高度,所以又把它叫做批评的科学。  相似文献   

3.
李志宏教授之所以要否定"美的本质的问题",断然认定"美是什么"是一个伪命题,就是因为他所谓的"认知美学"完全否定了"美的事物"和"美的本质和美的属性"的实存,认为承认"美的本质问题""美的事物"以及"美的本质和美的属性"的实存,就是混淆了"美"字(美概念)与"美"(美事物)的不同,把"美"字的存在当成"美"的存在。实质上,认知美学一方面否定"美的事物"和"美的性质"的实存,另一方面却把事物之所以美归结于"认知结构中形式知觉模式的建立及其显效状态"。这是不折不扣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美论观点。这种所谓的"学术的科学化步伐"实际上就是一种虚构。认识论美学有其生命力的场域,但无法完全取代社会本体论美学,而且,离开了社会本体论美学,认识论美学也只是无根的浮萍。只有多层次、多角度、开放性的美学研究才能够解决"美的本质问题",新实践美学的研究模式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的美学把“美”作为一个外在于现实生活的独立世界,作为一个客观的认知对象来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审视,是研究“美本身”的知识美学。用知识逻辑要求审美逻辑,这种错位使柏拉图的美的世界与生活的世界处于尖锐的矛盾和冲突之中。而孔子的美学则并不去分析美的本质,他只是讲人应该怎样做才是美的。在孔子那里,美不是一个可以分析的知识对象,而是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使孔子美学具有浓厚的现世情怀和生命意蕴。  相似文献   

5.
在“文化大革命”前,我曾经提出美丑具有矛盾性的看法。那时我认为,“美对丑相互比较而存在,相互斗争而发展”是“美的本质论”中一条最根本的原理,还就社会生活中各种对立的人物和事物进行了论证。现在这篇文章,是我以前的观点的进一步发挥,故名之曰“再论”。 我在《论美的实质和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辩证原理》一文中曾经说过:美这个概念并不是事物矛盾的双方,而是矛盾的一个方面。矛盾的此一方面是美的,而矛盾的彼一方面则就是丑的,美就是新  相似文献   

6.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是国内美学界流行的命题,但是,该命题及其相关说法存在着严重的理论缺陷。以这种观点的代表——《美学基本原理》一书为分析对象,可考察出其存在的问题:其一,他们把人的本质看做是积极向上、向善的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而这就等于说消极的、恶的力量不是来自人的本质,"坏人"因而也就没有人的本质,这在学理上是讲不通的,它取消了恶的力量的来源,使一部分人(坏人)失去了人的本质,没有人的本质的人不可能是人,但他们也不是动物,于是他们成为无法归类的存在。这是极其荒唐的。其二,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不一定是美的。希特勒的所作所为难道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吗?可是它不美。艺术家创造的作品并不都是美的,但它们也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其三,这种观点混淆了真、善与美的界限,以真和善代替了美,因而实际上取消了美。  相似文献   

7.
从远古时代起,原始人类在向大自然斗争、谋求生存权利的斗争中,对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便产生了美的感受。他们根据自己的审美认识,对事物和现象的美与丑肯定或否定,作出审美判断。瀚如烟海的民间文学作品,记录了劳动人民的这种美学观点。认真研究一下各民族民间文学作品,我们发现,人们的政治态度、思想意识和道德感等,以形象思维的方法,构成了美感的具体内容。在这些作品中,美与丑常具体表现为善与恶的对立,惩恶扬善,便是对美与丑的审美评价。在布依族民间文学中,善与恶的矛盾,惩恶扬善的鲜明爱  相似文献   

8.
对文学美生成轨迹的独特观照──《文学美探源》评析许建民文学作品的美是怎样产生的?文学美的根源是什么?这是王臻中教授在其新著《文学美探源》(巴蜀书社出版)中着力探求的主旨。文学美的根源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哲学问题。如何看待文学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文学美学...  相似文献   

9.
艺术大于美学,艺术包含有两极,一是美的,一是丑的。人的情感中有肯定的需求;也有否定的需求。丑,否定性情感期待的符号对象及其对象化特征;美,肯定性情感期待的符号对象及其对象化特征。艺术快感既有对美的肯定,也有对丑的否定,快感不只是美感,还包括由对丑恶的否定而来的快感。这种快感不是由于它变美了,而是由于它使人的否定性情感期待得到了满足。艺术对现实局限的超越是艺术本质的重要特征,这其中情感的否定性是其根本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美是什么?“美是真与善的统一”。这是古今许多美学家探讨美的本质时据以立论的前提,也是他们对美的本质作理论探讨之后所得到的结论。然而,美本身究竟是不是真与善的统一?却是美学理论中很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认知美学认为"美是什么"命题的形成过程是反逻辑的,是个伪命题,因此无论哪个学派做出怎样的解答都不能成立。事物之所以美不是来自美本质,而是来自认知活动。在事物有利性的作用下,大脑中形成了相应于事物外形的知觉模式;知觉模式对外连接着事物的形式,对内连接着情感。以知觉模式的建构为前提,人在非利害状态下由对事物形式的知觉而产生的愉悦感就是美感,引发美感的事物被称作美的事物。在"美是什么"命题的逻辑错误已被证明的情况下,美本质研究已经没有任何积极意义了,应该即时终结。  相似文献   

12.
“丑”的问题,历来都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欧洲美学史上,自亚里士多德把“丑”的问题作为审美范畴提出来以后,就引起了一些颇难解决的问题:丑能否转化为美?丑在艺术中是否可以有其地位?丑是否能够作为审美的对象?丑与美的关系究竟如何?这些问题是经常引起讨论的。不同时代的美学家对丑这一审美范畴有着不同的看法。下面试比较一下莱辛和罗丹在丑的问题上的美学观点。莱辛(1729—1781)是德国启蒙主义文学家,其主要美学著作是《拉奥孔》。莱辛在  相似文献   

13.
美学应是“形象学”,形象是美学的最高范畴,不是“美具有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以及能够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特点”,而是形象具有感染性、社会性以及其他等等的“性”,所以才显得美。那么,形象是如何凝聚并展现美的呢?要恰切地阐述这个问题,就必须对形象化过程进行一种拓展性的思维。在此,我仅结合形象学的内在要求对这种方法论作一说明。  相似文献   

14.
美的本质是整个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基石,因而是美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从六十年代那次初步的争论至今,没有取得什么进展。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在于把研究的目光集中在审美客体的剖析上,殊不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深入探讨审美主体的本性。因为什么对于对象主体是美的只能由主体的本性来规定。  相似文献   

15.
美的本质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柏拉图慨叹“美是难的”①。两千四百年后,托马斯·门罗绕了个大圈子、自作聪明地回答“美是许多不同的东西”②。看起来,“美”似乎真的如圣经里的“智者”──“第一个人未曾完全认识他,最后一个人也不会更多了解他”③。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此。换个角度考虑,也许可以走出探索的误区。首先应该准确地把握“美的本质”在美学理论体系中的位置,其次必须认真分析“美的本质”难解之因,然后才能以此为据寻找到索解“美的本质”的可靠途径。一、“美的本质”在美学体系中的位置从人类掌握世界的三种基本方式看,美学是属于精神──…  相似文献   

16.
美,不仅是古往今来的艺术家所追求、所讴歌的对象,也是一般人所喜闻乐见的。但是,光怪陆离的生活并不会屈从人的意愿,把一切都涂上美的光彩。事实正如雨果指出的:“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美与丑是一对矛盾体的两个方面,它们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没有丑,也就无所谓美。既然如此,那么作为源于生活的艺术在反映生活时,是饰美避丑呢,还是真实反映?丑  相似文献   

17.
对唯美主义的讨论在国际和国内学界已非新鲜,但在当今这个不乏“审美”的时代,重访唯美主义倒有些必要,因为,在这个问题上的误解实在太多。当年鲍姆嘉滕在《美学》一书中给美学的定义是: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他认为,美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而这完善也就是美1。简言之,美学是认识论,是思维的艺术,是科学。这里,美、美学的独立,仰仗的是理性认识能力对它的接纳。在此意义上,美学虽成了一门独立学科,但美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价值维度,美的价值取决于感性认…  相似文献   

18.
悲剧和美、崇高、丑、喜剧是作为与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五个基本范畴。但是它们作为美学范畴并不是一下子同时产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从西方美学史来看,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在他的《诗学》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美学概念、范畴。亚里土多德的《诗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美学,而是一种制作学,说具  相似文献   

19.
一美感的基础是美的认识.美的认识和科学的认识有显著区别,它不是概念,不是抽象的逻辑思考.但是,美的认识也不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不是单纯的感性活动.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感认识的根源无疑是在感性认识里面,但美感认识与感性认识毕竟有本质的区别."(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选》,第30页)美感的认识虽然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并且始终保留着感性的因素,但它毕竟是以理性为主的认识活动,与感性认识有质的不同.在美感中,人们往往不经过明显的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不需要抽象的逻辑思考,就能直接感到  相似文献   

20.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怎样呢?由肖前主编的哲学教科书作了如下的回答:“斗争只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量,而且,并不是任何斗争都能起到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这一答案前后是矛盾的,但还是道出了一定的真理:并不是任何斗争都能推动事物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有些斗争可以推动事物发展,有些斗争却要阻碍事物发展。然而,这一定的真理却很不深刻,因为它没有向人们说清楚:在什么情况下,斗争才能推动或阻碍事物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