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劳动价值论的一点思考曹士海(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系讲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转、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许多在马克思时代没有出现的因素在影响着劳动价值论的传统地位。价值是否仍为劳动所创造已成为全部价值问题的争论焦点。我们认为,在发展了的现实面...  相似文献   

2.
当代人学研究的人文视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注现实人的生存状态及精神建构,通过反思现实人类的文化实践以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便构成了当代人学研究的主题。在这样一种人学研究思路中,确立和弘扬当代人文精神是基本的价值取向和核心,质言之,人文视角应成为当代人学研究的主导视角。这种人文视角,在其具体展开过程中应体现为:(1)自觉关注当代人的生存状态,从而为人的现实存在寻找一个精神家园;(2)自觉反思检讨当代人的文化实践方式,从而在弘扬人的超越创造意识的基础上培育一种全新的人类实践精神;(3)面向未来,应自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人文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3.
价格机制:劳动价值一元论的困境王则柯教科文卫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吴易风先生最近发表论文,讨论“第三产业劳动和高科技是否创造价值”(吴易风,1996),吴先生的主要结论是,第三产业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其劳动并不创造价值”;“高科技本身”,“并不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4.
生产性管理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产性管理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程恩富(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系主任,教授)我国经济学界一般承认,在公有制企业内,从事生产性管理的活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生产劳动,而对于资本主义私营企业内,从事生产性经营管理的活动能否创造价值的问题,则持否定的态度。这在...  相似文献   

5.
论价值关系与实践——认识关系的分离汪辉勇一些价值研究者认为,价值关系与实践——认识关系是融合同一的。他们认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实际上就是社会的实践关系。”①“人(个体或群体)与现实世界有三种关系,即实践关系、价值关系和认识关系。从总体上来说...  相似文献   

6.
问题的提出市场经济体制是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对立物出现的。历史实践为其出现准备了可能性、赋予了必然性;人的智慧和勇气通过自觉选择使之由可能变为现实。历史的必然性和社会主体(最早通过它的杰出人物)的自觉选择直接地表明:人们对它的价值期待是积极的和殷切的;它能够创造出其对立物所不能创造的巨大价值。可以肯定地说,它基本上或正在满足人们的价值期待———创造巨大的物质价值(或曰物质的好)。但是,令人始料不及的是,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我们又极其不情愿地、非选择地面对着大量道德的恶,市场经济在带给我们巨大的物质的好的同…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技术理性的发展逻辑、技术与理性的互动关系及技术本身的特征,认为按照技术的一般价值(自然属性),它并没有使自己走向价值片面,而只有在技术的社会价值(社会属性)层面上,它才会形成价值偏向,从而造成以效率最大化为特征的技术理性泛化现象。同时,作者指出了人类真正理性化社会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元宇宙可实现人们自由穿行于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梦想。人们拥有两个平行世界后,时间和空间扩容,许多通行的准则需要重新定义。元宇宙的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与通常意义的现实世界构成虚实相交的“新现实”。在“新现实”中肉身与精神的“间歇”“疏离”成为可能,生命体验加宽、加厚、加长。公共生活出现新的阶层和“族群”,人的价值将被重新定义。在元宇宙初始阶段,数据、算力影响实体人与数字人的行为和思想,人的观念又反作用于数据和算力。信息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改变并未停止,元宇宙不再是现实生活之外的东西,它是真实的新的现实生活,用过往的经验谈论正在到来的元宇宙问题,构建未来世界的秩序,如何避免偏狭的视角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加强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能够凸显文化价值,推动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的出发点和目的(现实的个人)、基础(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保障(经济)等问题是当前我国民族文化资源保护过程中需要认真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沿着马克思文化思想的思路,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高度重视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的出发点和目的、基础以及保障三者的有机结合,使之贯穿于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全过程,切实实现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目标。  相似文献   

10.
按新价值分配所谓新价值,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或在一次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是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在生产过程中支出的、物化在产品中的、在市场上实现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从企业的角度说,新价值就是一定时期内企业通过市场实现的总产值减去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包括折旧)的余额。从国家的角度说,新价值就是所有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因为它不是一个生产概念,而是一个收入概念,所以联合国1993年修订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已将国民生产总值改变国民总收入)减去折旧的余额。按新价值分配,从国家的…  相似文献   

11.
社会服务性劳动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包亚钧(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系讲师)我国近几年来以社会服务劳动为特征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增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这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否相悖?马克...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处的当代,“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邓小平这里所说的先进的经营方式与管理方法,决不单单是指纯技术层面的,还包括“资” 与“社” 生产关系一般性、市场运行机制共同性。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价值规律为主导的经济发展、经济交往、经济合作、经济竞争规律的相同性。这就有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社” 向发达的“…  相似文献   

13.
深入分析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运动,对于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具有重要意义.要正确评价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的现象、全面理解劳动生产率与价值的比例关系、理解先进技术与价值创造的关系、探讨超额剩余价值的根源、弄清劳动价值论与生产要素价值论的区别等,必须抓住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运动展开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阐释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人的一切对象化活动的目的,归根到底都是为人创造或获得价值对象,即把“自在的存在”变成“为我的存在”。从一般意义上看,“为我的存在”是指人们根据活动对象的客观属性(物种尺度)和人的需要(价值尺度)去现实地塑造外界客体和主体自身,从而不断创造出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世界。然而,在创造“为我的存在”的历史过程中,人类似乎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种怪圈,即同时生产出“反我的存在”。这种现象,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创价活动中与正面效应并存的负面效应。探讨和把握此类问题,极有现实意义。一、创价结果与创价效应一切社会…  相似文献   

15.
价值创造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4年,《经济学家》发表了《社会劳动创造价值之我见》、《关于先进技术创造价值的问题》、《学术月刊》也发表了《怎样维护劳动价值一元论》。这些文章都在不同程度上主张生产资料也能创造价值。这涉及马克恩主义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最基本的原理,不能不发表一点意见。 价值的实质和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探讨价值的量的问题时,必须首先了解价值的实质以及劳动为何表现为价值和劳动如何表现为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作为小说环境的背景地及其审美内涵李建东(新乡市社科联)一小说主要是写人,但人并不是在真空里生活。“人要有现实客观存在,就必须有一个周围的世界,正如神不能没有一座庙宇来安顿一样。”(黑格尔)所以作家必须用细节来为人物的活动创造一个具体的环境(包括地点、...  相似文献   

17.
探索高科技条件下价值创造的真正源泉,首先要澄清目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种种 非理性误解,才能认清高科技条件下,价值创造的真正源泉并不是先进的高科技本身,而是 人类运用高科技后所具有的高效率的创造性的活劳动;才能认识到,使新产品价值量大幅度 降低的科学技术才是真正的高新科技。  相似文献   

18.
苏轼与辛弃疾的豪放词作大气磅礴,艺术精湛。这里,我们将其人生追求和艺术创造进行比较研究,以便更好地探其底蕴,从中获得人生和艺术的启迪。 (一) 知人论世,才能正确把握艺术家的心路历程和精神创造。一个人在短暂一生中,有他自己的命运遭遇和社会实践轨迹,这成为他们如何创造价值的最坚实的依据。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文学不能不是某一种思想倾向的体现者。”使人感到兴趣的,是苏、辛在其不同时代不同人生中所带有一定相似性的命运遭遇和思想倾向。 苏轼在嘉■元年(1056)二十一岁,由旱路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  相似文献   

19.
新能源汽车     
《家庭科技》2014,(11):56-56
新能源汽车概念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燃气汽车(液化天然气、压缩天然气)、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纯电动汽车(BEV)、液化石油气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油气混合、油电混合)太阳能汽车和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汽车等,其废气排放量比较低。  相似文献   

20.
论“本体性否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当代的本体论建设应以“人的现实的可能性”为出发点、从而完成对西方各种 本体论和中国传统本体论的双重改造。“否定”是作者对“人的现实的可能性”的具体价值规定。其 基本内涵一是“批判与创造”的统一,二是“批判对象”与“创造结果”的不同而并立。“本体性否定” 的特性是自发性、超验性和个体性,以区别于辩证否定的自然性、循环性和本质上的群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