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宋元文字学的建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字学研究的历史上,宋、元时期是一个思想活跃,成绩卓著的时期。一、宋人郑樵发展了“六书”说,并开启了一代文字学理论研究的风气。中国人对汉字的探究是从汉字结构起步,并以汉字结构为主要对象的.但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成熟的理性认识。东汉许慎把留传在世的汉字结构理论的雏形“六书”配以界说.并以此为根据分析汉字,写成了中国第一部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从而构建了传统文字学的理论框架汉字结构学——“六书”说。然而《说文解字》“虽则是明字例之条。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但是仅于叙中关于六书各有八个字之界说,只以供研究文字学者之  相似文献   

2.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将作者所能见到的9,353个汉字按照“六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整理,“分别部居,不相杂厕”,初步建立起汉语言文字学的科学体系。其中有326个汉字(包括“或体”和“新附”),被许慎明确标注为“从某、某省声”。这类省声字,约占《说文》总字数的3.5%。对于这部分省声字,前修时贤多所论列,从不同角度进行过分析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或限于材料和研究方法,未能切中肯綮,或偏执一隅,未得窥其全豹,以致于有关这些省声字的不少问题,迄今并无定论。本文试图将“省声”这一汉语言文字的历史现象放到汉字结构体系中去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3.
《说文》亦声字说略任胜国“从某,从某,某亦声”是《说文》分析汉字结构、训释字义、标明音读的一种条例,例如“拘,止也,从手从句,句亦声”。据我们对大徐本的统计,《说文》亦声凡212条,约占全书总字数的2.2%。这个比例虽然不大,但亦声条例揭示了汉字形音...  相似文献   

4.
汉字滥觞于原始的刻符与岩画,流溢出空间的艺术光泽;汉字又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依傍着流动的时间秩序。本文以《说文》小篆体系的汉字为对象,描写和分析汉字结构成分在组合中呈现的时空秩序  相似文献   

5.
《说文》省形体现了一些汉字简化规律,个体省形和类化省形作为两种行之有效的汉字简化方法,在《说文》中就已大量应用,整理和研究这些省形现象,不仅可以揭示省形规律,为现代汉字简化提供借鉴,而且可以引导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汉字的性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字元是造字的最小单位,“人”是《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重要的构字字元。本文分类统计《说文》中与“人”字元相关的汉字,运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研究方法,从以形说义、因声求义、声亦表义三方面讨论《说文》中含“人”字元汉字的释义方式。由此得知,无论何种释义方式均为汉字表义服务,多数情况下含“人”字元汉字的核心含义由“人”字元外的字符赋予,“人”字元起类属作用,不表示具体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安子介先生是一位精通数国文字的著名语言文字学家,1982年他完成了英文著作“Cra-cking The Chinese puzzles”,这部巨著共五卷,以独特的汉字理论详尽地解释了5888个汉字,为世人指引出一条化难为易学习汉语汉字的途径。1987年他出版了论文集《劈文切字集》(以下简称“劈文”),人们逐渐领略到他那新颖独特的“劈文解字”的方式。1990年Cracking The Chinese puzzles中文版问世,题为《解开汉字之谜》(下简称“解谜”),安先生的汉字理论和实践开始为中国大众所了解。之后安先生又相继出版了《安子介现代千字文·启蒙篇(下简称“千字”)、《汉字科学的新发展》(下简称“发展”)等。 细读安先生以上数部大著,我们认为安先生的汉字理论主要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1.声符有义说,即认为汉字“部首之外的所谓声旁也是有意义的” (“解谜”Ⅷ)。2,汉字拼形说,即认为“汉字实际上是拼形文字” (“解谜”Ⅰ)。  相似文献   

8.
<正>《汉字结构解析》是一本分析、解释汉字结构的书,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来解释汉字的字义.指出汉字的字音,并寻找出这些字义、字音与字形之间的内在关系,以此  相似文献   

9.
我在《什么是六书》(《山西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一文中,曾引证了许慎《说文》叙,认为汉字的造字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依类象形”,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叫做“文”;一种是“形声相益”,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叫做“字”。此外,再没有第三种造字方法。这两种方法是标志着汉字的两个历史阶段,汉字发展到“字”的阶段,没有再向拼音文字的方向发展,这是由汉语是单音节语的性质所决定了的。我又引了《说文》叙:“箸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周礼:八岁入小学,  相似文献   

10.
“六书”作为最早阐释汉字结构原理的理论 ,在汉字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不可磨灭的功绩 ,但“六书”本身又存在着严重的局限。现代以来 ,唐兰、陈梦家、裘锡圭等先生相继提出“三书说”,开始动摇了“六书”的绝对权威地位 ,王宁先生则进一步构建了汉字构形理论 ,使汉字学理论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1.
《说文》中从"■"的字共有9个,大部分是用"省声"来注音的。这种方式不仅起注音作用,还反映了汉字读音变化。从字义上分析,《说文》对几个省声字的归类,既有一定的道理,又存在不足之处。《说文》中会意字有"寒"和"塞",二者来源不同,所从"■"的古文字字形不同,意义有别,在汉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其中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清代《说文》研究的开山之作--王夫之《说文广义》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广义》是明末清初哲学家王夫之研究《说文》、解说汉字字义的著作,历来研究者甚少。该书在论述汉字形体演变、汉字本义和引伸义、假借义、汉字虚字的来源和意义、同义词辨析等方面,见解独特,深入浅出,通俗简明,是清代《说文》研究的开山之作,应该确立它在“说文学”和汉语史研究中应有地住。  相似文献   

13.
文章展示了历代人们在会意字的理解及判定上所产生的各种分歧,指出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六书”理论对汉字结构分析的束缚。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汉字结构分析的理论——汉字构形系统理论,并通过运用这一理论对甲骨文非形声合体字与传统会意字的区别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且得出了明确结论,以此说明汉字构形系统理论对汉字结构分析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一千八百年前,东汉许慎写了一部《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这是我国第一部有严整体例的古文字字典。《说文》以小篆为主体,以“六书”为理论,在分析字形的过程中,建立了一整套说解体例,“省声”就是许慎提出来的一种“字例之条”,它对我们认识省声字的来龙去脉,以及认识这一部分字的简化规律,有一种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字典,同时也是一部重要的文字学著作。该书以首创部首为世人瞩目。全书收篆字9353个,字数虽多,但“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分别归入540个部首,使汉字有史以来第一次形成科学系统。汉字,尤其是其中的非形声字,是怎样归入部首的呢? 《说文》部首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说文》研究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本文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6.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文本移植。以K. L. Thern《说文解字叙》译本为语料,从生态翻译学角度探索了汉字结构类术语和汉字形体类术语的英译。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部分译名并不能实现文本的成功移植,对此采用“十化”译法进行改译,研究发现:翻译汉字结构类术语采用“原生化”和“补生化”等译法,对语音、语义等进行适应性选择;翻译汉字形体类术语采用“译生化”和“补生化”等译法,易于为读者接受;同时基于“综衡化”原则,提出术语通名的翻译方法,期望译文更好地在译语生态环境中“生存”甚至“长存”。  相似文献   

17.
王筠的《说文释例》一书,在阐述《说文解字》的编排说解体例的同时,探讨了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文字与语言的关系以及汉字的性质等问题,分析了汉字的结构条例和演进规律,这些都为汉语文字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可以说,在清代的《说文》四大家中,王筠对汉语文字学理论建构所作出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8.
王筠的《说文释例》一书 ,在阐述《说文解字》的编排说解体例的同时 ,探讨了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文字与语言的关系以及汉字的性质等问题 ,分析了汉字的结构条例和演进规律 ,这些都为汉语文字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可以说 ,在清代的《说文》四大家中 ,王筠对汉语文字学理论建构所作出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9.
王充作为东汉时期卓越的思想家,他当年在《论衡》中所说的“五经六艺为文,诸子传书为文,造化著说为文,上书奏记为文,文德之操为文”(《佚文篇》)之中的“文”,都是最广义的“文”.但毫无疑问,也包括了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而一部《论衡》以真实为其理论核心,统率全篇,因此,王充关于“真实”问题的多方面的论述,自然亦涵盖着他的文学真实观.  相似文献   

20.
“六书”是分析汉字造字结构的基本方法,也是分析汉字结构的造字理论。对“六书”的解说,有清以来,一般以许慎的解说为基础,采用班固叙“六书”之次序:(一)象形;(二)指事,(三)会意;(四)形声;(五)转注;(六)假借。“六书”不是从一个共同的角度,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汉字进行的观察和分析。这样,对许慎的“六书”解说,到底如何理解?至今仍见仁见智,拙文仅就有关“六书”解说中的几个问题,作以下的思考。 (一)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辨析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都是早期的汉字,按许慎的归类,都属于“文”的范畴;其标帜:“依类象形(许慎《说文解字》)”依类即指按照客观事类、物类描绘形象。列宁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