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最近去泰国拜访一位朋友。他告诉我,刚在寺庙里当了一个月的和尚。我正纳闷呢,平时很喜欢把头发打理得井井有条的他为什么剃了个光头呢!朋友说:在泰国,每个男子一生中必须出家当一次和尚,时间长短不一,一般要经过三个月的入寺修行,才能取得成人的资格。在泰国当和尚,犹如中国人上学,未取得"和尚"资格,就等于没拿到学历证书,在社会上就会遭到人们的鄙视。泰国男人出家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或为儿女积德。在泰国男女相亲时,女方如果听说男方没有当过和尚,就会拒绝来往,因为连父母的养育之恩都未报,何谈婚娶?  相似文献   

2.
状元红     
<正>南宋绍兴年间,乐清梅溪地方有一位读书人叫王十朋。这后生人聪明好学,满腹才学,受人器重。他家里很穷,生活主要依靠他在永嘉上河乡开酒店的舅舅供养。舅舅有个姓贾的  相似文献   

3.
季羡林 《21世纪》2010,(9):44-44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除了看破红尘出家当和尚的以外,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家。一提到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漾起一点温暖之意、一丝幸福之感。  相似文献   

4.
我家有一只小黑狗,是舅舅从市场上买来的,我给它取了一个可爱的名字,叫"黑黑"。 "黑黑"全身长着棕黑色的毛。  相似文献   

5.
那年的大年初三,我记得很清楚,在我三姐家聚会,二哥说,生,你知道吗?九,你九哥去白马寺出家当和尚了。  相似文献   

6.
语音和语义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任何语言在它形成之初,语音和词义没有必然联系。因此不同民族的语词也就各不相同。如“父亲”这个词,汉语有的地方叫爹,有的地方叫爸,有的地方叫“大爷”“二爷”,按父亲的排行叫。但当一种民族语言已经约定俗成之后,其种语音表示某种意义也就固定下来。如“鹿”就不能说成“马”。在创造近义词时,往往在语音上有一定联系,这种出于同一语音渊源的近义词叫做同源词。同源词的词义相近,是以声音为纽带的。《说文》九千多字中,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  相似文献   

7.
《敕住善果旅庵月和尚奏对录》顺治康熙间刻本,当为《嘉兴藏》本,不见于传世《嘉兴藏》,应是遭到雍正、乾隆之禁毁,今仅存国图藏孤本。《敕住善果旅庵月和尚奏对录》载顺治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顺治皇帝对旅庵和尚所说发愿早日正式出家,旅庵劝说不要舍弃皇位出家为僧,顺治回答“恐朕未能若此”;顺治十八年四月十七日景山顺治梓宫火化时旅庵恭述两偈,言顺治因彻悟而决定舍弃皇位出家,火化只不过是烧了个空梓宫而已,顺治应不会违背速脱帝王家的出家誓愿;均足以弥补玉林琇、木陈忞、 溪森诸禅师语录、年谱相关记载之不足,是有关顺治出家史事之有力旁证,迄今未见学者述及。  相似文献   

8.
从明末三大高僧看明末佛教与官场的关系张国红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经在十七岁时出家当过和尚。那段时间还是全国上下多处爆发抗元农民起义的时期,农民起义者在一开始常利用民间的各种宗教来聚集乡民。可以说在朱元津心里,十分明白宗教,尤其是佛教的力量,所以他在当上...  相似文献   

9.
蒋方舟 《21世纪》2010,(12):62-63
日本有个长跑选手叫圆谷幸吉,他童年和少年时就跑遍了自己家乡所有的道路,1964年,当日本主办奥运会的时候,圆谷幸吉被选作国家队的选手,参加马拉松比赛。  相似文献   

10.
二蛋上学     
也许因为难产的缘故,二蛋生下来就是个白痴。长大后,他见到舅舅常叫叔叔,见到叔叔常叫舅舅。二蛋还有一手绝活,就是把一百元的钱当作十元用掉。父亲拿一百元的钱和十元的钱放在一起教他:  相似文献   

11.
王海蛟 《中华魂》2012,(16):16-18
陈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从不失文人雅趣,既喜欢练习书法,又好听苏州评弹。他被评弹界亲切地称为"老听客"、"评弹艺术的伟大知音"。苏州评弹发源于苏州地区,有说、噱、弹、唱等艺术手段,刻画人物细腻生动,唱腔委婉动听,广泛流行于江苏、浙江、上海一带,是江南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说唱艺术。出生和成长于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的陈云对此情有独钟。谈起对苏州评弹的特殊感情,陈云曾经回忆到,"我十岁前就听书,在我们家乡,先是跟我舅舅去听,  相似文献   

12.
五舅舅不是她的亲舅,是妈妈二叔家最小的儿子。五舅舅只比她大5岁,那年,她6岁,他11岁,都是小孩子,所以,妈妈指着他要她叫五舅舅的时候,她眨了眨眼睛说,哥哥。  相似文献   

13.
李梅 《中华魂》2014,(18):41-41
"促织甚微细,哀鸣何动人",尽管杜甫写蟋蟀鸣叫的诗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我还是最喜欢白居易"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的诗句。小时候在老家的西窗下独坐,我也听到过蟋蟀的鸣叫,此起彼伏,温温柔柔,一点也不让人觉得烦躁。读白居易的诗,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蟋蟀既叫"促织",也叫"蛩",还有不少地方喊它"蛐蛐儿",但我翻遍了很多典籍,都没有我家乡的"凸叉子"之称。  相似文献   

14.
佛光和佛灯     
佛光真是佛在显灵?公元366年的一天傍晚,在中国西北部甘肃省敦煌市附近的一座沙山上,突然闪现出金光和千佛的奇异景象。当时这情景被一个叫乐尊的和尚无意中看到,乐尊和尚当即跪下行礼,并朗声发愿要把他见到佛光的地方变成一个令人崇敬的圣洁宝地。受这一理念的感召,  相似文献   

15.
以书下酒     
姜铁军  姜书航 《可乐》2011,(3):29-29
"《离骚》少所喜,年来久未温。姑作下酒物,绝胜肴馔陈。愈读饮愈豪,酒尽杯空存。"这首诗是称赞北宋诗人苏舜钦的。苏舜钦年轻时,到生活条件很好的舅舅家读书温习,准备考试。舅舅问他:"夜晚读书,给你准备点什么夜宵?"苏舜钦说:"给我准备一斗酒就好。"一斗酒按当时的计量单位算就是十斛,不是个小数。舅舅问:"一晚上你喝得了这么多吗?"苏舜钦说:"读书无酒,好像吃菜无味,有酒才会读得好。"  相似文献   

16.
东晋南朝时期,佛教有很大发展。中国的比丘尼始于晋代的净检,自此以后,代有其人。尼姑的社会阶层极为复杂,其中有因家贫守寡而出家者,有替家长、家人求佛祈福而出家者,有因不愿出嫁或对婚姻不满而出家者,有身陷强虏沦为奴婢而韬光养晦出家者,有出身高门或佛教世家而出家者,也有为解除自身病痛而皈依佛门者。出家之后,其情况也各色各样。有的枯守青灯,节行精苦;有的凡心未泯,败道伤俗;有的身披袈裟,交通王侯;有的脱离寺院,重新还俗。本文试图以梁释宝唱撰《比丘尼传》为主要史料,结合正史资料加以梳理,并以民国年间震华撰《续比丘尼传》中的材料加以补充,力求揭示这一时期尼姑生活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7.
泥中莲花     
在日本,耕田的贫穷农民曾被视为“贱民”,连出家当和尚的资格都没有。无三禅师虽然出身于“贱民”,但是一心皈依佛门,于是假冒士族之姓,实现了自己的心愿。无三禅师后来被众人拥戴为住持。举行就任仪  相似文献   

18.
孙道荣 《可乐》2010,(2):40-40
在日本,有一位伟大的女禅师,名叫慧春。 慧春很年轻就出家了。当时,日本还没有专给尼姑修行的庵堂,她只好和20名和尚一起,在一位禅师座下习禅。  相似文献   

19.
片山潜(1859——1933)原名薮本管太郎,日本冈山县久米郡人。外祖父薮木家世代务农,父亲越尾国造是薮木家的赘婿。1862年其父突然出家为僧,当时片山潜年仅四岁,由母亲薮木吉把她抚养长大。由于家境贫寒,他自幼失学,直到1872年资本主义文化传到他的家乡之后,才在家乡小学、安达清风学塾和冈山师范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这使他大开眼界,风光旖丽的家乡仿佛变得狭小起来,他决心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开拓自己的前程。1881年,片山潜离开故乡热土,来到心驰神往的东京。然而举目无亲,四处碰壁,几乎到了一筹莫展的地步。同年9月,为生计所迫,他到绩文社当印刷工,继而在冈塾、攻玉社当工友,常常处在衣食不继、贫病交加的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20.
河津市柴家乡樊家峪村的樊富录,当过11年兵,在部队入党,回家乡后当了17年村党支部书记。1985年乡政府办起敬老院,他被乡党委挑选为第一任院长。虽然每月工资只有65元,但他二话没说,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说:“我是苦出身,如今过上了好日子,全靠共产党,共产党员不能讨价还价,党叫干啥就干啥。收养‘五保’老人是个辛苦事,我一定把敬老院办好,让孤寡老人享一享社会主义的福。”办院期间,樊富录先后收养了22位“五保”老人,这些老人最大的90多岁,最小的67岁,而且有哑巴,有盲人,有的半身不遂,有的双脚残疾,有的腰腿疼,有的血压高,有的有心脏病,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