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元1004年9月,辽圣宗耶律隆绪同其母萧太后率大兵自幽州(北京)大举南下,进攻宋朝,兵锋直抵澶州(河南濮阳)城下。11月,宋真宗在寇准等人的襄助下,亲临澶州抵御。12月,辽、宋两国停战议和,辽奉宋为兄,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 如何评价这次战争,史学界尚无定论。一种意见认为,“澶渊之盟”对宋来说,是一次  相似文献   

2.
辽代武装力量建设与武装斗争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军事史领域中一块需要大力开拓的园地.公元一00四年,辽宋两王朝在延续多年的武装对峙和冲突之后,订立了著名的“澶渊之盟”,促成这个和约的主要因素是辽宋双方力量的势均力敌.从此,辽王朝停止了对关内汉族区域的军事进攻,与宋王朝和平相处愈百年.“澶渊之盟”前的百年中,契丹族统治集团在战略上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采取以进攻为主的军事行动,进行民族征服与领土扩张,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本文谨对这一百年间辽王朝军事斗争的经验教训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一、辽代经济发展概观契丹民族在早期发展阶段是一个“草居野次,靡有定所,……生生之资,仰给畜牧”的游牧民族.至唐朝末年,毗邻中原的迭刺部在汉族经济、文化影响下,社会经济结构渐渐发生变化.辽太祖阿保机祖父匀德实“始教民稼穑”,契丹社会出现了农耕.至阿保机父亲撒拉的时,“始兴铁冶,教民鼓铸”,手工业也开始发展起来.农业、手工业的出现,改变了契丹社会原来那种单一的畜牧经济类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辽朝的建立,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4.
论辽太祖     
十世纪末在我国东北地区建立的辽皇朝,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的一个组成部分。宋、辽对峙是中世纪的中国继魏晋以后又一次出现的南北朝。辽皇朝强盛时统治着大半个北部中国,汉族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给予了以耶律阿保机为首的契丹贵族重大的影响。阿保机通过逃入契丹的汉族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大量地吸收汉族的封建文明,在较短的时期内,契丹社会由家长奴隶制跃进到封建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这是在契丹社会内部生产力增长的基础上受到外部影响的结果,但这也需要通过历史人物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来完成。而辽太祖阿保机正是顺应当时契丹社会历史发展的这样一个人物。《辽史》卷二《太祖纪》编者赞曰:“太祖受可汗之禅,遂建国。东征西讨,如折枯拉朽。东自诲,西至于流  相似文献   

5.
从契丹遥辇氏部落联盟晚期开始,由于中原局势混乱和契丹贵族的不断南下掳掠,汉人不断北迁进入契丹境内,引起契丹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在北迁汉人的帮助下,耶律阿保机取代了遥辇氏,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契丹政权,并逐渐健全和完善了各项法度,发展了经济和文化,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从而巩固了新兴的契丹政权,为日后辽朝是实行北南面官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辽1、辽太祖虏掠兴大业契丹属东胡族系,长期游牧于今昭乌达盟和哲里木盟的老哈河和西喇木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唐太宗贞观二年,契丹酋长摩会率部投靠唐王朝。以后,唐王朝于其地设置松漠都督府,以其酋长窟哥为都督。至唐末,契丹巳成为我国北方的一个强大势力。公元九○七年,契丹的迭刺部夷离堇(统军马大官)耶律阿保机,利用旧的部落选举仪  相似文献   

7.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确立了契丹社会封建化的发展方向,为北疆草原的历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阿保机的个人建树,也与契丹社会文化的沉淀以及唐朝末年契丹社会发展的具体趋势等密不可分;尤其是自8世纪中期以来,以阿保机历代先祖为核心的契丹贵族统治集团,所确立的政治组织形态的具体发展,更为阿保机时期的封建化进程奠定了基础。自雅里而至匀德实、释鲁、阿保机,线索式地展示了契丹社会组织程序的发展、延续与改造、调整的历史过程。契丹封建社会,也主要是通过阿保机时期的社会变革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确立了契丹社会封建化的发展方向,为北疆草原的历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阿保机的个人建树,也与契丹社会文化的沉淀以及唐朝末年契丹社会发展的具体趋势等密不可分;尤其是自8世纪中期以来,以阿保机历代先祖为核心的契丹贵族统治集团所确立的政治组织形态的具体发展,更为阿保机时期的封建化进程奠定了基础。自雅里而至匀德实、释鲁、阿保机,线索式地展示了契丹社会组织程序的发展、延续与改造、调整的历史过程。契丹封建社会,也主要是通过阿保机时期的社会变革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述律平(879-953年),述律氏,名平,小字月理朵,辽太祖阿保机之淳钦皇后。其祖上是回鹘人,生活在契丹右大部。辽朝时为仪坤州保义县。作为契丹王朝统治核心之一的述律氏及其家族,从建辽之初到辽亡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终辽之世对辽政权和契丹社会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述律平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一直以来为治辽史者所重视,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学界对此日益关注。诸多专家、学者在这一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现将前人研究成果做一系统梳理。力争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寻找契丹辽史研究中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0.
契丹辽朝汉臣和契丹统治者在不断互动中逐渐磨合,共同构筑契丹辽朝的政治格局.太祖、太宗两朝,契丹统治者对汉臣实用主义的使用策略,使汉臣不能有效影响契丹辽朝的政治走向.但以韩德让出籍立帐为标志,汉臣通过文治武功的卓越表现,在与契丹贵族的合作中,以儒家化的政治原则为澶渊之盟后国家的内敛整合定下基调.汉臣群体坚持儒家化方向,无论在理论阐释上,还是具体行政作为上,都为契丹辽朝政治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1.
辽应天后《辽史》上称为淳钦皇后述律氏,有人写文章称她为辽代的女政治家。按据《辽史》记载看,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时,应天后确是一位颇为得力的助手。少数民族妇女通晓军事,亲临战阵,并不希罕,但应天后可能在契丹族妇女中还是一位富有韬略的军事家!阿保机组织了腹心部,成为他建国的一支强大军事核心力量,而应天后也有自己所统帅的属珊军。属珊的命意,《辽史·国语解》解释说:“应天皇后从太祖征讨,所俘人户有技艺者置之帐下名属珊,盖比珊瑚之宝”。属珊军里面很可能还包括一部分契丹妇女兵。《辽史·本传》说:“后简重果断,有雄略……太祖尝渡碛击党项,黄头、臭泊两室韦乘虚袭之,后知,勒兵以待,奋击,大破之,名振诸  相似文献   

12.
公元1004年,辽宋两国经过多年的兵戎相见之后,签订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近十个世纪以来,不少史学家把这个盟约斥之为屈辱妥协的投降卖国的条约,认为北宋“开一代投降政策先例”,等等.笔者认为,这样的评价难免有些片面.对于如此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做全面系统的客观深入的分析研究,只抓住某些表面现象去探求,就不可能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而可能导致不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在内蒙古阿旗东沙布台乡宝山村西发现的两座辽代早期壁画墓,墓主人一是耶律阿保机的近亲,一是来自中原的与耶律氏有姻缘关系的女性。两座墓均应为公元923年建造,结构完整。墓内壁画内容丰富,再现了契丹早期社会风貌,反映了中原与北方文化的融合,展示了晚唐辽初时期高超的绘画技巧。  相似文献   

14.
《和国信张宗益少卿过潭州朝拜信武殿》是苏颂《前使辽诗》的一首。陈子彬注文说,潭州是今日之长沙,汉朝功臣靳歙庙是信武殿。但是辽国是宋朝北部邻邦,北宋使臣赴辽不可能经过潭州,更不可能去朝拜那里的靳歙庙。这与常理有违。并且,按照习惯,靳歙庙应该建在江陵,即今日之荆州,潭州就没有靳歙庙,更不会有信武殿。另从《宋朝事实》《宋会要辑稿》《开州志》等历史文献及原诗内容分析,《和国信张宗益少卿过潭州朝拜信武殿》,是一首对"澶渊之盟"的颂歌,而"澶渊之盟"就签订于澶州。信武殿是宋仁宗于皇祐五年(1053年),为纪念其父真宗在景德元年(1004年)御驾亲征到澶州,战胜契丹,与之订立"澶渊之盟"的历史功绩,下诏建立于澶州的。因此,原诗题名中潭州实为澶州之误。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对五代十国时期契丹辽朝与南唐的交聘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梳理和分析史料的结果表明,“高霸事件”是双方交聘前期的重大事件,“清风驿之变”则是双方交聘后期的转折点,它们是对双方交聘目的、内容、地位和作用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节点。这对于准确把握双方的关系,以至客观认识契丹辽朝的中原政策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契丹自称“炎黄子孙”并非是辽末天祚帝时期由汉族史官耶律俨在纂修《皇朝实录》时附会《魏 书·序记》虚构出来,而是契丹人由于受其先祖鲜卑人以及隋唐契丹“化内人”自称“炎黄子孙”、自称“中国”的 影响,早在辽太祖建国之初就已经自称“炎黄子孙”了。契丹人自称“炎黄子孙”,不无与汉人攀附亲戚之嫌,但 他们在自称“炎黄子孙”的同时,并不否认汉人也是“炎黄子孙”,具有契丹人和汉人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中 华一体”、“中华一家”中成员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17.
辽朝继承了唐朝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崇尚儒家思想,倡导“华夷同风”“华夷一家”。在政治上“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用科举制取士,以诗词赋为正科,从而形成了皇帝、贵族、士大夫阶层“志于道,言于诗”的局面,这也是辽朝诗词仅限于皇帝和帝后的特色。“澶渊之盟”后,辽朝出现了大量描写北方民族风土人情的诗词,这些诗词体现了北方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流以及当时的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18.
契丹是一个英雄的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契丹人从统治者到平民百姓都发挥了聪明才智。耶律阿保机建立的大辽帝国统治北中国达二百多年,1234年,辽被金灭后,契丹人仍活跃于历史舞台,尤其在蒙元时期,他们又对蒙古统一全国和元朝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辽代中期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中京城的兴建更具有代表性,这座在辽、宋“澶渊之盟”后新兴起来的北部草原上规模最大的汉化程度最深的都城,标志着契丹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经南移.即辽代此时的国都已不再是上京临潢府,而是中京大定府.这对辽代中后期的社会发展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考查分析中京城的地理位置、经济形势等因素,对辽中期迁都中京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解放营子江代壁画墓位于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东南三十余公里处,根据发掘材料该墓相对年代在辽中期以后至道宗初年,此时辽宋已签订“澶渊之盟”,边境趋于和平,战事较少,这时辽代的丝织业虽不如宋朝发达,但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本文通过对解放营子辽代壁画墓出土丝织物的分析。根据出土丝织品残片的纺织工艺、印染技术和刺绣风格,认为赤峰位近中原,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特别是大批汉人工匠进入辽地后,对辽代纺织业形成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解放营子辽代壁画墓出土的丝织品无一不留下浓郁的唐宋风格.又由于各民族文化互相渗透,在花纹图案和印染着色上又有契丹民族自己的偏爱.由于这些丝织品大多属辽地工匠所织造,因此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辽代丝织业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