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侠”在历史上以不同的身份出现 ,或为刺客 ,或为卿相 ,或为布衣。侠是“义”的化身。侠义精神为后人所称颂。  相似文献   

2.
在《汉书?游侠传》中,班固虽然从儒家立场出发,对游侠进行了批判,但同时他也以非常客观的态度对游侠史和西汉游侠概况进行了总结。他对游侠的载录具有全面性和合理性,而少了司马迁的片面和理想化。游侠精神与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班固衡量游侠时,特别注重其自身所体现出的儒家思想。此外,他还对游侠与儒士两种不同的人生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3.
有关“游侠”的争论及研究由来已久,《游侠传》又是《汉书》中备受争议的一章。学术界多将它与《史记·游侠列传》作对比。新时期尤其是近三十年以来,关于《汉书》游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从内涵、特征、史学观到社会文化现象和文学视角,《汉书》游侠的研究呈现一种多元化的趋势。对《汉书》游侠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班固的作史精神和《汉书》游侠在游侠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先秦之侠湮灭不可闻,自太史公以史笔序游侠以来,历代对游侠的研究相继不绝。新中国成立以来,《史记》游侠研究可分为困顿期、突围期和徘徊期三个阶段,呈现出从现实走向文艺的学术关注趋势。虽然每一阶段各有其学术关注特色,但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于游侠的身份辨析、游侠精神要义的阐发、文学之侠和社会之侠三个方面。随着20世纪90年代"侠文化"研究热潮的出现,关于《史记》游侠的研究也被引入一个更为广阔且系统的文化生态圈,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该论题以往的研究面貌。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研究视野的突围到21世纪以来再次陷入困顿,《史记》游侠研究正面临着"老生常谈"和"边缘化"的双重困境,如何于进退维谷中另辟蹊径,是《史记》游侠研究重建其学术意义的重要思考。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诗歌研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其中成绩最突出的是关于诗歌发展外因的探索。研究者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宗教、学术、民俗等各种角度,将影响诗歌发展的种种因素发掘出来。这是从上世纪初到现在,一百年来古代诗歌研究所走的一条重要路径。而且这条路越走越宽,从开始时简单地引证史料,粗略地列举历史现象和诗歌文本对应,到逐渐深入地钻研史料,从文学研究的独特角度,对人们常见的历史现象重新审视,找到能够切实地揭示诗歌发展规律的客观原因。这一研究的趋势从总体来看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就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诗歌的研究而言,可以说,各种角度几乎都已经被注意到了,而且也都作了深度不同的开掘。所以近几年来,博士生的毕业论文开始出现一种总结性的趋势: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片段的零散的成果集中起来,加以系统化,在一个较长的时段里讨论某一种历史现象与文学的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有一个清理过程,在辨析和吸取已有成果的同时,发现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因而是一种较常见的博士论文选题的路子。可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将被学者们所乐意选用。  相似文献   

6.
《尔雅》郭璞注的两个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列为十三经之一的《尔雅》,为之作注者难计其数。晋郭璞的《尔雅注》是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的《尔雅》古注。郭注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充分运用当代活的语言材料 ,保留了大量的晋代口语词 ,这些口语词包括晋代的通语、俗语、方言 ;二、在训诂方法和训诂理论上能突破文字束缚 ,从语言材料的事实出发 ,归纳出反训和语转的初步条例  相似文献   

7.
《京华烟云》是一本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的书。本文立足从客观的角度,以林语堂先生在《京华烟云》中所展示的民族化的伦理道德观念为切入点,透视了林语堂中西文化互补融合的文学框架。本文的论证和分析,目的仅仅在于探索民族文学的特色,以及在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方面的成功和经验。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读山海经》13首的具体写作时间,学术界有两种意见:一是系于归隐之初;二是系于宋武帝永初三年。本文认为:13首并非一时所作,当起于归隐之初,止于武帝代晋。组诗《读山海经》可视为陶渊明归隐之后情感的浓缩,凸现出其性格的多面性。其性格及爱好与书中描写的内容有某种契合,其情感从阅读与创作中得以交融宣泄,这就是作者对《山海经》情有独钟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9.
张伟 《东方论坛》2014,(2):42-50
从远古到晋代,天人感应思想经历了大、小传统的数次变迁。在《汉书·艺文志》中,《山海经》被列入数术略形法类。郭璞《山海经图赞》的天人感应思想表现为基本模式与特殊模式,理论基石是气论、神论、天论以及三者的杂糅。《山海经图赞》掺杂了一些玄学思想,说明郭璞并非不懂玄学。他之所以放弃"大传统"而选择"小传统",与其学术传承和政治理想有关。郭璞继承了汉代方士化儒者的传统。他虽有避世思想,但仍积极投身于政治之中,目的是为了以"天"为限制因素,恳求帝王减轻刑狱、勤政爱民。他以"兼济天下"为己任,通过占卜敦促温峤、庾亮等人兴兵讨逆,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相似文献   

10.
经过漫长的演变,前人创作的游仙诗的创作主旨,结构模式和意象类型基本确立。创作主旨又可分为两类:列仙之趣和坎壈咏怀。发展到唐代,大多文人以游仙诗的坎壈咏怀为主题,创作达到最高峰。在结构模式上,此类诗作分为求仙缘起,仙途之中所见和求仙后抒发个人感怀。在意象类型上,游仙诗多以仙人,仙兽,仙景等为创作原型进而投射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愿景。本文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从游仙诗的三个方面去剖析梦境,从展开想象、个人感受到人生的感悟三次情感变迁中体味诗仙的精神变奏,理解游仙诗的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11.
《史记》中的《刺客列传》和《游侠列传》,涉及侠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及司马迁对侠的认识。从两传文本比较分析入手,可以窥见《刺客列传》和《游侠列传》虽有不同的立传主旨,但共同传达了司马迁对布衣精神的理解和概括,具有在大一统时代总结民族精神的意义,并且表现出司马迁多维立体的历史视野,即从历史人物形象入手,结合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全面考察社会文化发展趋势的思维特点。这对探讨民族精神中仁义思想的发展演变、史家的思想认识及考史方法等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明史·宰辅年表》是"二十四史"之一《明史》的四表之一。该表以《明史稿·宰辅年表》为底本,并参据明朝"国史"《明实录》编写而成。由于缺乏对史料的辨析及必要的考证,该表较为粗疏,质量并不高。而由该表的编写,可窥见《明史》修纂取向的变化,及其在清代学术风尚变迁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3.
《史记》中对人情世态的描绘集中于世态炎凉,反映这一情形的作品达十二篇之多,描绘范围之广,批判之深刻,是前所未有的。这种描绘主要表现在宾客与主人之关系和同僚之关系两个方面,与司马迁的身世际遇、社会理想和实录精神大有关系。在展示丑恶的社会现象的同时,作者将救世的希望寄托于游侠,则反映了他对儒家纲常伦理的失望  相似文献   

14.
15.
刘三姐从壮族口头流传的故事,到文学文本的《刘三姐》,再到彩调剧、电影《刘三姐》,壮族原生态的文化元素得到充分展现。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则凸显了时尚元素。从彩调《刘三姐》到《印象·刘三姐》,是壮族原生态的文化元素在减少,时尚的文化元素在增加;刘三姐的形象被弱化,具有时代感的时尚元素则不断地增强。这种改变折射出民族文化在传承发展和开发利用中面临的瓶颈问题,只有建立民族文化开发利用的评价体系和评估机制,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离骚》的中心主题和屈原精神作了新的诠释:指出《离骚》的中心主题和屈原精神主要体现在两次重大的抉择中:在人生态度的抉择中,诗人否定了消极出世的道家人生态度,而肯定并决心遵循积极入世的儒家人生态度,反映了诗人对于把握和完善自己的生命,实现远大理想,最大限度地提升人生价值这个重大人生问题的艰苦探索。接踵而至的生死抉择则是一个在更高的精神境界中的抉择:诗人宁可付出自己的生命,也不放弃远大理想,向黑暗现实妥协。人生态度的抉择深刻反映了诗人彻底的理性精神,而生死抉择则集中表现了诗人崇高的道德精神。理性精神与道德精神的完美结合,构成了屈原精神和品格的基石。  相似文献   

17.
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氓》与鲁迅的小说《伤逝》都是对爱情婚姻悲剧的吟唱。文章从这两部不同体裁的作品中探求出产生悲剧的相似背景——新旧道德的转型期,同时阐述了两部作品在艺术手法上的相同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林语堂在其长篇小说《瞬息京华》中所表现的对人类文化思考的第一阶段内容: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中,通过儒道对比,褒道贬儒,倡导道家文化。  相似文献   

19.
《尚书·无逸》篇所记商中宗、高宗、祖甲在位年数与其他史籍相同,符合历史事实,但是所记商末几王在位年数不合于史实。究其原因,可以发现《无逸》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的修辞手法,故意缩短了商末几王在位年数,与三位在位年数较长的贤王——中宗、高宗、祖甲,形成强烈对比,以达到训诫周成王"无逸"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橘子红了>和<妻妾成群>皆以女性为主要描摹对象,关注女性的生存境遇和精神价值,同时,二者又异彩纷呈.从书写主体、文本呈示和艺术实现层面比较两个文本,可以管窥叙述的不同可能,亦可把握二者女性关怀的不同书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