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胡风对"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方法"持续深入的认识,与匈牙利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卢卡契文艺观有深刻联系,这在他对"同路人"的思考上得到集中表现。因此,胡风文学批评局限又是以"自相矛盾"方式表现出来的。在近些年的"胡风文学批评"研究中,胡风并非真正"自我"和"有根"的话语方式颇受訾议。对于"胡风理论局限"的形成根源,更需要在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生成和发展流程上认识,更需要在对中国现代文学整体局限的思考中得到认识上的深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胡风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作了论述,对“主观战斗精神”、“自我扩张”等理论主张作了充分肯定。文章指出,胡风的悲剧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悲剧,吸取这一教训,学习、研究胡风的理论主张,对于我们的文学创作、理论研究以及坚持走现实主义的文学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胡风的文学理论体系,学术界至今没有找到一种比较准确而又获得共识的概括。在这里,笔者试图用“体验现实主义”来概括。胡风自己并没有使用过“体验现实主义”一词。这个概念原是文学史家严家炎先生提出的,他在一次讨论胡风理论的座谈会上说:“在历来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家中,还没有哪一个人象胡风这样把作家主观作用强调到如此突出的程度。胡风与七月派作家的这一重要思想,终于促成了中国小说史上一种新形态的现实主义文学——‘体验的现实主义’的诞生。”严家炎先生用“体验现实主义”来标明胡风理论影响下的小说流派,是很确切的。我这里借用  相似文献   

4.
多元的理论取向与独特的理论品格──论胡风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沈明胡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富于独立意识的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从30年代起直到50年代中期,他结合我国新民主主义时期及建国初期的文艺实践,对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规律作出了独立的思考。本文拟...  相似文献   

5.
周扬在中国现当代文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现实主义理论又是其整个文艺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前,周扬紧密结合中国当时的时代特征,从本体论与创作论的角度对外国(特别是俄苏)的现实主义理论进行系统改造,逐渐建构了一套适合我国的现实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总体性是贯穿卢卡奇早中期思想的核心概念,具有克服资本主义物化的意义。卢卡奇在主客关系的框架内展开对总体性的思考。在早期,他接受了新康德主义主客二分的范式,只能以主观的赋形创造总体性。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他凭借无产阶级的历史主客体地位,将总体性揭示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真正现实,由此为他中期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奠定了基础,现实主义必须反映现实的总体性,揭示历史的真正结构和真实动力。但卢卡奇未能超出主体优先逻辑,这使他的总体性与现实主义理论遭到质疑。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孙犁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追求为切入点探讨孙犁现实主义文艺观的丰富内涵,认为追求真善美的完美统一,强调生活是文艺的自然土壤,强调人格与文格的统一,是孙犁文艺思想的基本内涵,真诚是孙犁现实主义文艺观的灵魂。作者在重新审视孙犁文艺观同时针对当下文坛某些现象提出批评  相似文献   

8.
左翼十年的革命文学运动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文学运动,这个现实主义文学运动是以十月革命后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对现实主义的新的阐释与探讨为理论背景的。十月革命后至30年代初,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对现实主义的新的理论探讨大致经历了从新现实主义到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直至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概念将其理论定型的发展过程。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文学以现实主义为基点探讨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特征的基本格局影响规定着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基本格局。中国左翼十年的革命文学运动是  相似文献   

9.
周扬在中国现当代文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现实主义理论又是其整个文艺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前,周扬紧密结合中国当时的时代特征,从本体论与创作论的角度对外国(特别是俄苏)的现实主义理论进行系统改造,逐渐建构了一套适合我国的现实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与以政治为本位的现实主义理论派别论争中 ,胡风建立起了自己的现实主义理论体系 ,对文艺的政治性、真实性、题材与作家主体的作用和艺术技巧等问题都给予了精当而有价值的论述 ,显示出独特的理论光辉  相似文献   

11.
田源 《南都学坛》2011,31(6):63-67
比较文学形象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强调一国文学中异国形象的展现与创造异国形象的作家主体相结合,在他者与自我的张力中去审视两国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彰显出独特的魅力。胡风在1931—1945年这段抗战时期的诗歌中,展现并刻画了大量的日本形象,这些异国形象特征以及与胡风的关系正是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三方面:日军和日本士兵的形象;日本政府和日本平民的形象;日本自然和人文景观。此外,诗人将自己或愤怒、或同情、或憎恨、或悲伤的情感寓于他者形象之中,使之栩栩如生并富有感染力,从而构成了一个多重复合的日本形象。  相似文献   

12.
抗战期间,胡风以文学家和文化活动家的身份,参与了抗战文学的全过程.他坚持经常的文学批评工作,为抗战文学的发展保驾护航;编辑出版文艺期刊和作品,培养进步作家;进行文艺理论研究,丰富了抗战文学的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13.
胡风问题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乃至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文化现象,是现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历史悲剧。对胡风现象的历史反思仍徘徊不前。导致胡风悲剧命运的“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的现代文化性格和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包含世界观、人生态度、文学创作方法三个层次的意义,主要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左翼内部文化思想斗争的产物。在新文学的历史任务、接受世界先进文化、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等问题上,胡风文艺思想与左翼主导思想存在一系列分歧,自身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他的主要缺点和错误,不是右倾而是左倾。从传统文化心理的自我束缚中解放出来,疗救“精神奴役的创伤”,锻炼独立、健全和理想的人格,是胡风现象给后人的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支克坚 《东方论坛》2005,(2):82-90,126
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同辈学人中,支克坚以侧重于对革命文学特别是革命文艺思潮作宏观的思考为其特点.在文章中,以自己在新时期之初关于鲁迅的几篇论文的写作,和后来<冯雪峰论>、<胡风论>、<周扬论>三本专著的写作为经,介绍了其研究的指导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他经过研究所达到的对于革命文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在 2 0世纪中国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上 ,茅盾和胡风代表着不同方向。他们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之间存有对立和冲突 ,但却都重视文学的审美本质 ,是从不同角度对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拓展和丰富。而在特殊的政治氛围之下 ,处于实用与审美不可调和的逻辑张力之间 ,茅盾和胡风在各自的文艺理论中所暴露出来的局限性同样引人深思。比较他们文艺思想的异同 ,对于我们今天更加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也有助于我们对现实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发展做出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抗战及解放战争期间,山西革命根据地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由党政军主导的文艺奖励体系,不仅确立了革命性与通俗性相结合的文艺评定标准,推出以马烽、西戎等为代表的一批工农兵作家,而且有效调整了根据地文艺的话语结构,以革命话语与民间话语的有机结合来取代五四以来知识分子话语的权威地位。这些举措将革命意志内化为文艺生产运行机制,推动了革命文艺体制的全面建立。  相似文献   

17.
许多年来人们讨论文学的特殊性问题多着眼于文学的"审美"层面,而不怎么涉及文学的"意识形态"层面,这里就专门着眼于文学的"意识形态"层面来探讨文学意识形态的特殊性。文学主要承载其它意识形态的内容,严格说来它没有专属于自身的意识形态内容;文学中的意识形态内容具有混合性、模糊性特征;从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看,它是一种弱意识形态;文学在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中的位置大致处在与哲学、宗教相当的"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18.
通过变革文学语言形成一套新的书面语言体系,实现文化转型,是20世纪中国现代化转型时的一种极具策略性的选择。胡适在新文化运动开始时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倡导白话文学的巨大意义,而是试图就文学本身论证文学语言变革的必然性。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统性等问题就是这样提出来的。由于所提出的许多命题是伪命题,胡适不仅在具体论证过程中常常出现逻辑上的漏洞,而且在一些基本概念的使用上也有问题。然而“文学革命”的迅速推进,使胡适的文学革命理论不仅轻易战胜了论争对手,而且被作为绝对正确的东西继承下来,成为左右现代文学发展方向的强大力量,限制了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明代杰出文学家冯梦龙在文学领域的成就颇丰,然而世人对他的关注往往只停留在他编选的小说上,对其他方面的研究相对不够深入。他凭借个人之力搜集、编辑了当时的民歌俗曲集《山歌》、《太霞新奏》等作品,为后世研究当时俗文学和地方的民俗风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其中某些篇章道出了冯梦龙对民歌俗曲这类音乐文学的独特见解,成为我国古代乐论、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西方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领袖阿尔都塞认为 ,人是意识形态的动物 ,他主张一种“大意识形态”观念。依此 ,文学等社会意识形式 ,都是意识形态化的产物。中国和西方文学的历史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作为理论形态的文艺学 ,因其观念性、理论性的本性 ,和它对文学活动具有的阐释、批评、指导的特殊功能 ,使它同意识形态具有天然的相互亲和性 ,故文艺学的意识形态化会相对更加严重。中国现代文艺学的意识形态化 ,以梁启超的“三界革命”开其端 ,后历经四个里程碑 ,至文化大革命达于顶峰。其演进历程 ,给当代现实的文艺学建设 ,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