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并存债务承担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并存债务承担在大多数国家法律中并无专门规定,但是在司法实务中,并存债务承担的现象屡见不鲜。关于并存债务承担应在理论研究和司法实务中与相关概念加以区分。本文通过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试对并存债务承担的法律性质和构成要件进行明确。  相似文献   

2.
债务加入是一项具有高度实践性的民事法律制度,司法实践中存在大量与此相关的法律问题.债务加入涉及多方主体的利益,由于我国立法中没有对其加以明确的规定,使得司法实践中的适用较为混乱,这是目前司法审判中的一个突出难点.理论和实务上关于债务加入的认定和解释都有争议,应建立债务加入自身的理论体系,既认识到其与免责的债务承担、第三人代为履行、保证等制度在目的上具有相似性,但又在具体的制度内容、要件和效力功能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应当承认债务加入是一项相对独立的民事法律制度,在我国<合同法>中应建立债务加入制度或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制度确立债务加入的具体规则,在司法实务中建立相对清晰的裁判规则.  相似文献   

3.
并存的债务承担与免责的债务承担是债务承担两种类型.学界对免责债务承担讨论颇多,而对并存债务承担尤其是其效力依据语焉不详.连带责任产生的法律依据应为法律明定或者当事人约定,连带责任所产生的效力对于并存债务承担适用有其缺陷,因此并存债务承担以连带责任作为效力依据值得推敲,并存债务承担中应废弃连带责任作为效力依据,改采不真正连带责任更符合法理及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4.
我国法律并无关于债务加入的明确规定,理论研究上不甚重视。实践中更是与第三人替代履行、免责的债务承担、担保等类似制度混淆难辨。债务加入后,承担人与原债务人对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承担人得享有原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抗辩事由。第三人在原债务上的担保继续存在。承担人和原债务人之间的连带责任性质上应属不真正连带关系。  相似文献   

5.
合伙内部债务承担比例是合伙制度的基本问题。现行合伙对这个问题的规定尚有缺漏 ,本文结合相关立法试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第三人单方自愿履行属于第三人代为清偿的一种,理论及司法实务中对我国《合同法》是否明确规定了第三人代为清偿制度存在较大争议,但都普遍认同第三人代为清偿的效果。第三人单方自愿履行与债务承担、债务履行承担、由第三人履行、以及保证制度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只有在理论上正确地区分这些制度,才能更好地指导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7.
随着企业兼并的拓展,其相关立法明显滞后,兼并中的债务承担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本文认为被兼并企业的债务可分为改制前的债务和改制后的债务,应区分不同情形确定其承担主体。并且从事前保护和事后补偿两个方面来对公司有限责任原则进行修正和补充,从而使从属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得到有效救济。  相似文献   

8.
在公司分立中,分立公司的债权人利益很容易受损,如何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是公司分立制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应参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立法例,完善我国的债权人保护制度。公司应当自作出分立决议之日起一定期限内实施债权人保护程序,债权人应无权直接阻却公司分立;分立公司的债务应由分立后的有关公司承担,明确有关公司承担或不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形;明确分立公司的债务保证人承担或不承担相关责任的情形;应给予公司债持有人以特殊保护。  相似文献   

9.
死者生前债务经继承后由继承人在遗产范围内承担 ,属于一种法定的债务承担。此后 ,第三人作为承担人与债权人或继承人订立债务承担合同 ,取代继承人成新的债务人。从性质上说 ,该债务承担合同应为无因合同 ,但作为合同本身仍应受合同行为之约束。债务承担通过债权人、第三人与债务人、第三人合同两种方式完成 ,均会因此在债权人、债务人、第三人间产生相应的法律效果。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中夫妻共同债务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目前我国婚姻法律关于夫妻共同债务的性质、范围、处理原则、法律后果等内容作了分析研究。指出我国夫妻共同债务的法律规定已明显不能适应社会转型中的实际,并提出完善夫妻共同债务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制度环境是影响债务契约的一个重要因素,债务期限则是债务契约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制度环境这一视角对我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的期限结构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我国破产法律制度效力的有限性和股票市场对企业长期债务市场的替代效用,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用短期债务和股权融资替代长期债务融资的现象,最终表现为短期债务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结构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行政权力社会化、公共服务民营化改革迫切需要加强行政授权的立法和研究。学界对行政授权的概念、性质、依据、法律后果在认识上存在严重分歧。我国应当在行政程序法中明确行政授权的行政行为属性,并明确规定行政授权的法律依据范围、具体程序和授权机关的授权担保责任;应当在行政复议法中明确授权机关在行政授权法律关系中的的复议机关地位;应当在国家赔偿法中明确授权机关对被授权机关行使所授职权行为的连带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3.
委托为本人与相对人意思表示一致的处理事务型合同 ,它是委托代理、信托、行纪、居间等合同的基础法律关系。创建以代理、信托、行纪、居间等法律制度为内容的委托法对民法的规范化、系统化极富价值。在法律建构模式上 ,适宜将委托制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法律制度 ,同物权法、债权法并列以体现其兼具物权和债权内涵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陆岷峰  张惠 《南都学坛》2011,31(5):101-109
在现代经济环境下政府倘若仅依靠自身财力,既无外债又无内债地发展经济已显不足;但凡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无不举债,依靠举债借助外力不仅能促进且能加快经济发展。然而近年西欧爆发主权债务危机,我国中央地方两级负债暗藏隐性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甚是暴露,也从另一个角度警示政府负债是一把双刃剑。而根据自身实力与未来发展预期适度负债才是最佳选择,负债不足与过度负债都是不可取的。目前,实行规模控制是世界各国管理地方政府债务较为普遍的手段,保持地方政府适度负债规模既要约束作为借款方的地方政府行为进行需求控制,又要规范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发放政府贷款的行为进行供给控制。同时还要与风险预警相结合,对债务规模不足或过度及时施行警示,化解政府负债结构性风险引发危机的潜在根源:以科学发展观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考核制度;依据风险特点规范负债管理法律规章制度;开辟多渠道优化政府负债存量减轻财政包袱;完善地方政府负债规模与风险监测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我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了债务融资对过度投资行为的抑制作用.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严重的过度投资现象,债务融资及其构成特征整体上并未对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起到抑制作用.通过进一步按最终控制人性质分组检验发现,债务融资比例与银行借款在国有控股公司不但没起到抑制过度投资行为的作用,反而还恶化了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债务融资比例与银行借款在非国有控股公司中起到了制约过度投资的作用,商业信用和长短期债务在国有与非国有控股公司中仍没起到制约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唐代是中国古代贬谪现象的高发期.贬谪,给被贬谪者造成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它在改变眨谪者人生命运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他们文学创作的内容、情感与风格特色,使他们的文学创作与贬谪前后相比,表现出鲜明的特色.对贬谪者贬谪遭遇及谪居情感的反映与表达,成为了唐代文学创作中一个重要且常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在绿色信贷政策加快实施的背景下,碳信息披露成为债权人信贷决策的重要因素。以2013—2016年中国A股高碳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深入分析碳信息披露对债务融资成本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碳信息披露与债务融资成本呈“倒U形”关系,且债务违约风险在碳信息披露影响债务融资成本的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即企业最初提升碳信息披露质量会增加债务违约风险,进而导致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上升,然而当碳信息披露质量超过一定临界值时,碳信息披露就能降低债务违约风险进而发挥其降低债务融资成本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碳信息披露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在低成长性企业更为显著,企业成长性水平的降低增强了债务违约风险的中介效应,促进了碳信息披露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中国不同成长性水平的企业有效利用碳信息披露、降低债务融资成本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经营的共同特征,但负债经营的效果却各不相同,本文从企业适度负债与有效负债两个方面,通过负债对企业资本优化过程的不同作用与影响,说明了要提高企业负债经营效果,不但要考虑负债的规模,更要研究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外债的合理利用能有效地弥补国内资金不足的缺口,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但在外债的利用过程中,必须防范随时可能出现的外债风险,避免陷于债务危机。传统的外债风险指标体系不够科学、全面。作为对众多文献的补充,通过从外债风险指标和影响外债风险其他因素这两个方面的外债风险因素分析,可以完善外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0.
从影响债务问题的外国政府贷款基本状况、使用状况和还款状况三个方面共设置 2 1项因素 ,建立外国政府贷款债务统计监测的指标体系 ,以实现从宏观上对各省市的外国政府贷款债务状况进行统计监测 ,规范外国政府贷款的债务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