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7 毫秒
1.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A+N"结构进行全面的考察,包括原型理论、构式、隐喻、成分意义等。指出",A+N"结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认知的体验基础,以及认知遵循的从简单到复杂、从客观到主观的基本规律,而隐喻则是人类认识不断深化的重要机制之一。隐喻具有突破语义限制的作用,其产生的结果可使"A+N"的意义固化,从而形成习语和惯用语。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语法界关于"N的V"结构研究的基础上,认为"N的V"是名词化结构,它是由动态的过程小句中嵌入结构助词"的"形成的,是嵌入"之"的古汉语主谓句的继承。由于"的"的嵌入,使动态的陈述句变成了静态的限制结构,在认知上提高了"N"的显著度,突显了"V"的外延义。整个结构在表达层面由陈述变为了指称,"V"的语法性质也因"N"和"的"的限制而发生了变化。"V"处于由动词向名词转换的过程中。"V"之所以具有动词性和名词性的双重特点,是因为"N的V"是由"N之V"和"X1的X2"在认知上概念整合的结果。同时,"N的V"属于以"V"为核心的向心结构。  相似文献   

3.
根据出现在格式中的能产生歧义的名词小类和两个名词在格式中不同的深层语义关系,对"N1+的+N2"组合的几类歧义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一类是N1、N2都是表示人物或身份范畴的名词;一类是N1是表示人物或动物的名词,N2是表示具体事物或抽象事物的名词;还有一类是N1为表示地区、单位的名词,N2为表示人或物的名词。从语义关系角度指出这种歧义类别产生的条件及形成的原因,并给出分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汉语中,数词一般要与量词组合再修饰名词,而"两+N"结构则是由数词"两"直接修饰名词或名词性语素的一种结构。能进入"两+N"结构的名词主要有个体名词、集合名词、方位名词三类,这种结构有着特定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5.
以"上"和"下"在"V+上/下+N"格式中出现的有关不对称和对称的一个具体语言现象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形式不对称、形式对称但意义不对称、形式和意义均对称等现象展开研究,运用"视角"、"凸显"等概念,从语言要素外部和内部两方面进行分析,为"V+上/下+N"格式中"上"、"下"出现的不对称与对称性提出了一个可能,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N+N类复合名词蕴含了多种概念合成的方式.本文通过汉英对比,划分了六种方式:关系型、特征映射型、联合型、混合型、合成型和组合型.汉英N+N类复合名词的概念合成方式有同有异.相同之处体现为前五种合成方式,第六种组合型是汉语特殊的复合名词合成方式.通过对概念合成的研究,我们发现,两个概念要合成必须具备主观上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7.
对"范跑跑、楼脆脆"这类新的构词形式进行考察,将这类新的构词形式视为构式语法理论中的构式,并将其形式化地描写为"N+XX"形式,其中N代表名词性成分,XX代表重叠的动词、形容词和少量的名词。"N+XX"构式存在两类句法表现形式:姓氏名词+XX,指物名词+XX。这类构式具有规约性构式义,即整体性否定意义和贬义性情感评价色彩。与这种否定性的贬义评价色彩相联系,现实语境中,人们使用"N+XX"这一构式时,传达出讽刺、揶揄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N+N复合词在英汉语言中是一个常见的构词现象,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也从单纯的语义学角度转向了认知语义学。文章根据Benczes提出的基于概念隐喻或概念转喻或基于两者而创建的N+N英语复合词,对英汉的N+N复合词作了对比,说明了汉语N+N复合词中的修饰成分或凸显成分同样存在着隐喻或转喻,也说明了人们的认知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共同点。  相似文献   

9.
《诗经》虽然内容繁富,风格多样,却有"因类相属"的一面,笔者根据"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原则,对"三百篇"的"N比1"结构加以分析归类,从而发现其所具有三种常规的结构形态——"N比1"、"1比N"和"N比1比N"。本文力求抓住这些结构形态的内部规律,以期进一步加深对《诗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N+V着+A"内部结构关系很复杂,存在几种不同的句法结构关系。已有的研究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程度的关注,但以往对"N+V着+A"的研究都集中在对其中组成部分"V着+A"的研究。文章对前人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已经取得的成果,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名1 名2”语符串如果能构成词组,对应着定中、联合、同位、主谓四种结构关系。从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角度对现代汉语“名1 名2”的四种结构关系逐一进行探讨,并廓清四者的不同之处,以便计算机对这几种结构类型进行自动识别。  相似文献   

12.
《伍伦全备谚解》中同位结构的语义属性与语法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位结构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连在一起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所指为同一对象,处于句中同一语法位置,同位成分之间不能插入任何虚词。根据同位成分的词汇意义、功能意义及结合方式,《伍伦全备谚解》中的93个同位结构可分为说明型同位、陈述型同位、评价型同位、强调型同位4类。进入同位结构的同位成分只能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同位成分在句中是同一概念,可以转化为判断句。其语序受语法特点与认知规律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定量统计的方法,对多义词head构成的复合词的句法结构、词义关系、语义变化以及词素义的变异进行了考察,并从认知角度予以分析。研究发现:(1)在多义词head的复合词中,句法复合词和非句法复合词各占了将近一半的比例,而句法复合词基本上为偏正式结构;(2)多义词复合词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概念合成的过程,并形成语义变化,其变化类型主要包括:并义类、综义类和变义类;(3)head复合词绝大部分为双词素复合词,其中X+head型复合词大多为离心构式、变义类复合词,head+X型复合词大多为向心构式、并义类或综义类复合词;(4)多义词复合词的语义变化与人类的隐喻和转喻思维有关,转喻思维在组成head复合词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要大于隐喻。  相似文献   

14.
现有关于"上"、"下"动词性组合及其不对称性的研究均集中在对"上"、"下"动词性义项的解释分析,鲜有学者以组合中名词词项为研究对象,从名词的语义格与动名搭配的语义构成入手,将"上"、"下"动词性组合中名词所充当语义格分为七类,并揭示了这些名词与"上"、"下"作动作动词的用法结合的五种语义构成方式,进而丰富了对"上"、"下"动词性组合不对称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在认知语法框架下,以英语处所类动词与移位类动词为例,解释名词动用中产生选择性制约的原因,并从类型学的角度对研究结论加以佐证。文章认为,在名词动用时,被凸显的名词继续保留其名词性质,具有担当宾语的典型价值,它转化为动词的可能性因此受到限制。而不那么被凸显的名词更可能转化为动词。在致使-移动类事件中,受事的凸显度高于地点,因此表示地点的名词类转为动词,即处所类动词;在致使-领有类事件中,领有者的凸显度高于受事,因此指示受事的名词类转为动词,即移位类动词。名词动用的制约性最终是由主体对事件的认知模式与概念结构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英语标题式语言文字简练,常用于揭示语、文章和新闻报导的题目、电报及某些应用文体;结构上以名词(或名词短语、名词分句及其他起名词作用的结构)为主;封闭类词的省略、动词的时态和体以及大写规则等有其共性而又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7.
方位结构包括“名词性成分十方位成分”和“方位成分十名词性成分”两种类型。由名词性成分充当的参照可以出现在结构的前端,也可以出现在后端。在前一种结构类型中,参照由线性结构成分直接表现出来,都属于外参照;在后一种结构类型中,一部分参照属于外参照,另一部分参照则没有用线性结构成分直接表现出来而需要根据知识背景推知,属于内参照。  相似文献   

18.
"副+名"组合突显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副 名"组合借助今天发达的传媒大有蔚然成风之势,对于这种现象语言学界有"省略"、"活用"、"兼类"等观点.在此从名词本身的意义特征入手,探讨名词能进入"副 名"组合的原因,分析"活用"、"兼类"等说法的深层语义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名1+(的)+名2"定中结构内部的领属关系又可分为典型的领属关系与非典型的领属关系。文章重点探讨了非典型领属关系的各种表现形式,如领属结构中存在隐喻,指称义的虚化等等。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名1+(的)+名2"定中结构内部的语义关系主要有两大类,即表领属和表属性.确定这两种语义关系的标准分为主要标准和辅助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