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冠 《中华魂》2008,(5):37-38
《南方周末》2007年11月29日发表了该报记者朱强对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杨天石先生的访谈录,题为《摆脱"土匪史观",跳出"内战思维"》。记者从杨天石关于蒋介石日记的开放可以改写中国近代史的观点开始问起,又引出杨先生关  相似文献   

2.
2007年3月,北京,一场众人瞩目的金融大典震撼登场。获得"2006中国金融年度人物"各奖项的获奖者,走过铺有百米红色地毯的"中国金融界星光大道",他们见证了中国金融开放历史元年。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连续30多年的快速发展,引起世界的瞩目。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出现了关于中国崛起的讨论。"中国崛起不可阻止"论已经成为西方战略界的一种主流看法。"中国崛起"这个概念是西方人士提出来的,我国学术界则大多采用"中国和平崛起"的概念。为了避免歧义和误解,中国政府一般不用"中国崛起"这个概念,大多采用"中国和平发展"的概念。本文主要介绍、分析英、法、德三国精英人士发表的关于中国崛起的观点,此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欧洲大国精英人士对中国崛起的看法,还有助于深刻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对我国今后拓展公共外交途径、增强公共外交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新中国成立,西方就开始视中国为"红色威胁",并对之进行封锁禁运;20世纪末苏东欧剧变,西方质疑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前途,认为中国必将"崩溃解体";近年世界经济低迷,而中国焕发出独特的生机与活力,西方又出现了"中国贡献论""独秀论""责任论"。该如何面对西方的舆论宣传,关键是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需要国人理性爱国,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加强公民意识等软实力,增强对国家的责任感,塑造国家新形象。  相似文献   

5.
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文化背景、基本理论及其实践与中国文化存在诸多冲突,吸纳西方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并使之本土化以适应中国人的心理需要,关键在于与中国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6.
有关人士指出,现在17岁~18岁的学生在接受3年~4年的西方先进教育后,正好赶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于更加开放的中国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来说,这些接受过国际化教育,具备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必然会成为炙手可热的优秀人才。所以,有条件的高中阶段毕业生应该选择出国留学。  相似文献   

7.
西方社会关注《大清律例》始自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小斯当东更是将之于1810年翻译成英文。随后在近百年中,英美人士对《大清律例》的认识和研究不断深化,这不但促进了英美人士了解中国法律制度,而且也为其攫取在华利益提供了方便。与西方在华利益和西方社会思潮变化相一致,英美人士在不同时期对《大清律例》的关注点不同,其认识和评价也是各异。  相似文献   

8.
"李约瑟问题"是一个引起国内外众多人士关注的"问题丛",从中西文化比较视角能够作出更清晰地解读。在文化定位上,西方为自然哲学,中国为道德哲学;在文化取向上,西方属爱智,中国属致用;在文化精神上,西方倡批判怀疑,中国倡中庸;在文化传统上,西方学者传统、工匠传统、数学传统与宗教传统等蕴育了近代科学而中国诸传统与其迥然不同。由此,中国文化建设应注重研究基础理论、培养怀疑批判精神与培育科学文化等。  相似文献   

9.
从来访者中心疗法"价值中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来源来看,"价值中立"与来访者中心疗法理论的人性观、人格理论和治疗条件密切相关。它既是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核心思想,也是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操作技巧,贯穿于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始终。通过理解"价值中立"的来源和深刻含义,把握其精神实质,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理论和操作技巧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两会"是当今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产生新闻的重要平台,而西方主流报纸是向世界传播、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本文通过对两家有代表性的西方主流报纸<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从2003年到2007年间关于中国第十届"两会"(共五次)的报道在议题、评价态度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世界格局的变动以及中国政策上逐渐开放透明化的转变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西方主流报纸对"两会"的关注主题和报道范围更加广泛,负面报道也有所缓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加入WTO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均为对中国发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但中国加入WTO是成员国之间相互开放市场,平等互惠;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是中国单方面向西方列强尤其是美国开放,带有明显的侵略性和不平等性.  相似文献   

12.
张锐 《华人时刊》2005,(1):30-35
任何人都不能留住时间的脚步。就在不少业界人士频频发出入世之后"中国零售业开放太快"的盛世危言时,又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2004年12月11日不期而至。从这一天开始,外商投资中国零售业的地域、股权和经营范围限制被彻底取消,一场更大规模的中国零售市场争夺战旋将上演。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华裔作家邝丽莎以中国在美国的代言人自居,认为自己笔下的中国是真实可信的。然而,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出发对邝丽莎的历史小说进行文本解读和分析,不难发现邝丽莎笔下的中国呈现两种意象:西方话语体系下的"野蛮中国"和"竹幕"之后的"红色中国"。此外,邝丽莎笔下的中国人依然笼罩在"他者"面纱之下。可见,邝丽莎以中国为背景的小说并不具有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中国在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后,步入前所未有的盛世,北京亦成为与欧洲交往最为频繁的东方帝都。欧洲通过传教士、外交使节、贸易往来与北京保持密切的关系。但当时中欧之间的交流并不对称,欧洲对中国的了解远远超过中国对西方了解的程度。来京的西方人士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水平、军事实力进行评估,为西方向中国殖民开拓做知识准备。中国在当时的世界竞争中危机四伏,为19世纪出现的中西之间"大分流"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5.
日本接受西方"文学史"的叙述体例,尝试对中国文学进行通史性质的研究,明治时期日本学界人士兴起了中国文学史撰写的热潮.在日本的中国文学史书写模式影响下,20世纪初叶的中国出现了大量以日本的中国文学史为蓝本而撰写的文学史著作.日本文学史家的"文学"观影响到中国文学史家对"文学"的理解和定义,他们此期撰写的中国文学史呈现了这种文学观嬗变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颜色词的出现是语言和文化发展的需要,虽然不同文化之间有相似之处,不同民族对同一种颜色可能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方文化中红色是基本颜色,因为人类文化的一般特性,红色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方中有很多相似之处。不过,因为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历史背景和宗教信仰等的不同,两者之间有更多的不同之处。本文作者将对中国西方文化中红色的文化内涵作简单的比较。  相似文献   

17.
一 我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把他们的资本主义文化,随着大量的商品,同时打进了中国的大门。国内的人士对此大致可分为两种人:一种比较有远见的先进人士,认为西方文化,特别是科学技术优于我国,要图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另一部分人,比较保守,囿于过去传统的“华夷”之见,认为夷人的东西不能学。至于洋务派,则认为西方文化之优于我们的,只是科技,在伦常道德方面,中国远远超过西方。如较早提出向西方学习的  相似文献   

18.
西方主义既源自西方,也来自东方。西方主义者眼中的西方社会犯有四重罪:西方现代城市化、西方商业化、西方工具理性和唯科学主义、西方开放社会无宗教信仰与性道德混乱。从上述四个方面分析西方的人文知识分子对西方社会的批判,辨析根植西方的西方主义者如何被伯鲁马视为"敌视"自己的国家,厘清源自西方的西方主义者与反西方主义者的双方辩驳,为误读西方主义这一当代社会思潮的中国读者提供看待东西方社会的不同视角,有益于国人在传统向现代性转型期和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摒弃非黑即白的僵化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9.
早期中国的记者被称为"访员"、"访事人,"19世纪后半期,上海的报刊均称记者为"访员"。1905年郑贯公已经使用了"记者"这一称呼。从"政论报刊时期"到"新闻消息报刊时期"的过渡,是"访员"成为"记者"的新闻业界背景。从"访员"到"记者"称呼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对记者职业认识水平的变化和这个职业社会地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旁观·比较·自省:近代中外人士三重视野下的中国国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外人士对中国国民性有以下三类言说:启蒙思想家以批判的目光对中国国民性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着力针砭国民劣根性;外国观察家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中国国民性的评说;还有中外人士以西方民族性、日本民族性为参照对中外国民性的比较与对中国国民性的照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