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中华法系是法律史学科中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论题,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然而,囿于纯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局限,该研究难有突破.本文用比较法理论,置中华法系于世界法律格局中,并相对应于西方两大法系进行思考,对中华法系及其形成进行论述,提出了具有一定新意的见解中华法系是以中国古代伦理法为基础,以唐律为代表的东亚、东南亚一系列封建国家法律制度的统称.中华法系的形成是以唐律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法超出中国的范围而成为东亚、东南亚国家法律传统和法律系列的过程,其中,几乎没有武力征服或任何殖民扩张的因素,它与中国法文化优势的形成相一致,是唐律传播并影响开来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罗马法对现代民法法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民法法系的演变与形成基本上是对罗马法的继受和发展。学界近年来对罗马法的研究多局限于对其精神和具体制度的研究,事实上,罗马法中的形式因素对民法法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罗马法编纂体制对民法法系的影响;第二,罗马法对民法体系中法律思维模式的影响;第三,罗马法中法学家作用对民法法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试论中国古代律令及其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吴怀民(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在世界法制史上,一般分为中华法系、印度法系、阿拉伯法系、大陆法系、英美法系等五大法系。西方历来重视对古代、中世纪希腊、罗马、日耳曼、西亚古法的探讨,很少对中国古代律令进行研究。近代以...  相似文献   

4.
"律令体制"说肇始于日本汉学界。中华法系不应归结为"律令体制",而是一种"礼法体制"。从"礼法体制"来重新认识中华法系,以廓清长期以来对其的误读、误解和误判,揭示古代中国法由礼典、律典、礼俗习惯法组成的法律样式,寻求中华法系追求"礼法之治""良法善治"的法文化遗传密码。  相似文献   

5.
中华法系作为世界五大法系的重要一支,其区别于世界其他法系的重要特征即中国古代法制的演化进程是以家族本位和义务本位为核心的道德伦理法律化过程.中华法系在当今世界法律体系中虽然已经消亡,但数千年里延续积累下来的中国古代封建法的这些伦理特征,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或多或少有所反映.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应当站在历史的高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克服这种不利的倾向,从而更好地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以儒家文化特别是和谐法律理念为基础的中华法系,对古代中国、韩国、日本的法律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代以来西方文明传入后,虽然引发了东西方法律文化的激烈冲突,但彼此间也开始缓慢融合。当前东亚区域的法律制度、价值原则和法律术语,既从欧美移植改造而来,但又考虑到各自国情和文化传统而有所变化,原本来自域外的法律已然成为现代东亚法不可分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对西方法治的引进和吸收,构成了东亚共通法治的近现代基础。伴随着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深化,东亚区域法律的衔接共通已成为战略性任务。就此提出,通过东亚共通法治从理论到实践的缓慢形成,将为本地区提供长治久安的共通福祉。  相似文献   

7.
做人要有人格,立国也要有国格。考察中国国名的含义与中国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长期以正义立国,国人普遍追求公平正义"的事实。中国的"中"在表示国格时,意思是"不偏不倚"与"正义","正义"就是中国的国格,是中国的国家认同与凝聚力之所在。中国追求正义不仅体现在宗教信仰、国民素质与传统文化中,更体现在中华法系的法律体系架构与国际秩序推动均以"正义"为价值取向,中华法系是全世界法律体系中最具影响力与智慧的正义法系,比单纯的自由法系更加成熟、自然,更少成本。以正义立国,返本复原不仅是古代中国领先世界的根本原因,也是当代中国复兴的起点与号角,还是世界完善幼稚自由主义,走向成熟自由、和平、稳定、正义的福音。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大动荡 ,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 ,历史悠久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 ,中国封建法律带有了半殖民性质。在这一历史变革过程中 ,西方法律、法学的输入 ,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本文阐述西方法律、法学输入的历史原因和历史过程 ,分析西方法律、法学的输入 ,对中国法制和法律思想的近代化所起的推动作用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华法系”虽在对“法”的解释,对公平公正的解读,以及“法”在实现社会秩序中所采用的途径等方面与西方法系大相径庭,却依旧被称为“法系”的现象,揭示出法的普适性与特殊性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本文试图通过例举中国古代“德刑”—“礼法”—“礼律”范畴流变的逻辑进程,对此作出法哲学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
使用"多元一体"理论,分析彝族法制的渊源、内容和发展历程等问题。彝族法制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它又是古代"中华法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彝族法制的渊源和内容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南诏政权的法制是最鲜活的实例。彝族地区受外界影响的程度不同,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各个地区的法律发展又体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彝族法制的渊源及发展历程是同一与分散、一体与多元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1.
我国历代都极为重视官吏选任和监察。从春秋战国的军功爵制到秦汉时期选官察举征辟制度,从《唐六典》、宋《庆元条法事类》到《大明律》和《大清律》,我国古代对选官条件、标准、权限和程序都作了严格法律规制。最早开始于西汉的官吏选任回避制度,是为防止官员徇私而设。我国古代官吏监督制度分布在古代政令法令中,贯穿于官吏行政的各个环节,《周礼》、《秦律》、《唐律》、《大明律》和《大清律》等都对官吏监察进行了严格法律规制。对我国古代官吏选任和监察法律规制进行流变考证,对我国'-3前公务员法律规制和西方文官选任和监察制度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历朝历代的《刑法志》都是研究中国法制史的基本史料,也是中国历代官修正史的重要篇章。《刑法志》对各个朝代立法、司法、法制建设及法律思想的记载和阐释,不啻为各封建王朝关于法的理论和历史的官方史料,其观点获得封建统治集团的认可、采用,并作为他们施政和实行法制的指导。可是学界对《刑法志》的研究很少涉及到《宋史·刑法志》。根据《宋史·刑法志》的记载,宋代强化了中央集权的立法思想,记述了宋代刑事立法的主要内容,反映出了宋代独具特色的刑事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3.
古代蒙古族人民在长期师法自然、选择自然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诸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的习惯和习俗,并制定了相应的自然资源保护法律法规。这些古老的自然资源保护法律规定对保护蒙古族人民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调整人与自然资源间的矛盾,以及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古代的日本早在冰川时代就与中原王朝有着交往关系,但只是民间性质的交往,还没有官方的介入和参与。两汉时期,古代日本通过向中原王朝朝贡,纳入中原王朝的册封体制之内,开辟了两国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5.
古罗马人是否认识到对环境的法律保护?老普林尼的《自然史》、西塞罗的《控维勒斯》以及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清楚地表明,古罗马人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关注。而通过对水污染的法律禁止、废物的非法排放、铅的使用三个具体实例的分析,可以发现:虽然"令状"、"倒泼或投掷之诉"、"否定之诉"这三种私法上的程序性工具在保护环境方面间接产生了一些法律效果,但其首要的旨趣并非保护环境而是保护个人利益。因此,从公私法划分的角度来看,古罗马人的时代并不存在环境保护法这样一个法律部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没有"物权"概念,"物权"概念来自近代西方法学。但在中国古代,无论在观念上、事实上还是在相应的法律制度上,"物权"都是存在的,两宋也不例外。从法制史的角度,以土地物权为视角对两宋土地关系的法律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人把“神话”称为远古历史,因此,站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立场上,即可发现中国古代并非只有神话而没有神话概念,只不过直接把神话当做历史,用“历史”的概念包括了“神话”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签字或盖章"是我国合同法所规定的书面合同取信制度,该制度未区分自然人和法人而一体规制,在实践中产生了有悖公平的不良后果。本文立基于法律史和比较法的角度,对书面合同取信制度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总结了我国古代和国外书面合同的取信制度,在此基础上评价了我国现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本文认为,私章自身的内在局限及签名取信的多维优势,决定了签名取代私章的必然;我国合同法应该明确规定,自然人主体书面契约的取信方式只能是签名。  相似文献   

19.
古代宪法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研究领域,然而古代宪法又是一个现代宪法的宝藏发源地。古代宪法概念变迁过程大致可从两个角度来看:首先,从纵向上,其经历了历史渐进的变化;其次,从横向上,还存在一个无法忽视的东西方比较,其中表现最明显的应是中西比较。基于时代的不同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古代东西方宪法概念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和意义。本文正是从这种纵横两方面的比较,追根溯源,来寻找东西方古代宪法概念的内在联系和差异,从而为解读现代宪法的正式含义提供可靠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罗马法是西方世界法制的源头,它深深地影响着欧洲大陆法系的发展。对于与欧洲一水相隔的英国而言,罗马法也留下了特殊的烙印,使英国法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呈现另一番特有景象。英国在其民族特征、王权统治、法律职业阶层等因素的作用下有限输入罗马法,使罗马法对英国的法律发展方式、法律体系、司法体系及法学教育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