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隐喻的认知及其翻译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是人类认知的重要手段,在语言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而隐喻翻译则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本文从隐喻的认知出发,对比了汉英隐喻的语用特性,探讨了汉英隐喻的有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回顾隐喻、翻译和认知关系的基础上,以英译《围城》文本中的隐喻翻译为例做了重点讨论,并分析了其中隐喻翻译的优劣,作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比了《围城》中汉英隐喻的不同,从而揭示了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问题,更是思维问题。  相似文献   

3.
简洁、醒目是汉英新闻标题的特点,隐喻更是新闻标题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新闻标题中的这一表现手法进行了研究。新闻的作者往往通过隐喻将人们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映射,从而达到让人关注该新闻事件的目的。汉英新闻标题中多用暗喻,喻体出现的频率较高。但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在具体的认知操作上又有所不同。文章从动词隐喻成分的处理、隐喻要素的组成方式和汉英语言特点对隐喻运用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汉英隐喻认知方式对比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代隐喻研究表明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更是人类感悟世界、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由于各民族对客观世界有着类似的看法和感受,所以,不同民族的语言隐喻呈现出跨文化的相似性。又因为各民族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语言隐喻在认知方式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作者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从隐喻认知的心理基础、认知结构和认知模型等方面对汉英隐喻的认知方式进行对比考察,从而揭示汉英隐喻认知方式的同与异。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和高度理解和阐释隐喻,将隐喻提升为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隐喻本质上是将一事物的特征映射到另一事物中去,是基于相似性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由于汉英民族文化和思维的异同,作为思维表达工具的隐喻也折射出两个民族的认知共性和差异.隐喻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认知活动,本质上是源语篇章到目的语篇章的映射.隐喻翻译应以认知为取向,以语用等效为原则,根据源语的隐喻化过程采取异化和归化策略,以使源语中的隐喻形象得到准确完整的再现与传达.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是构成中国古典散文意境美不可或缺的要素。汉英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和民族审美心理及文化传统方面存在差异,由此导致的意象的隐喻翻译是古典散文之意境重构的难点。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的实质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用具体的、已知的、熟悉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未知的和不熟悉的事物。隐喻的翻译本质上是一种喻体“跨域映射”的过程。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通过译例分析,探讨中国古典散文中意象隐喻翻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7.
从概念隐喻理论出发,借助COCA和古代汉语语料库对比分析近代汉语"深"与当代英语"deep"隐喻意义的异同,结合《红楼梦》两个英译本探讨译者对近代文学作品中"深"隐喻的认知与翻译策略.研究发现,近代汉语与当代英语普遍存在以"深"为代表的方位隐喻,二者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差异,这与汉英两种文化的认知共性与认知差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翻译也是一种人的思维活动。认知语言学摒弃了耽于绝对真理的客观主义和只凭直觉不受任何约束随意想象的主观主义两种极端倾向,提出了主客观相结合的体验主义认识论。认为体验主义认识论在隐喻与翻译间架起一座桥梁,并利用隐喻映射理论分析了隐喻和翻译思维过程的认知相似性,通过认知视角下的隐喻与翻译研究,进一步明确了隐喻、认知及翻译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当代隐喻研究的发展,并以概念隐喻理论和体验哲学为基础,尝试从认知角度分析比较汉英与味觉有关的隐喻的共性。该分析提炼了汉英以"味觉"作为源域的共同的概念隐喻,并讨论了共性的基础。本文从认知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支持莱考夫等关于隐喻具有体验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Halliday语法隐喻理论为基础,着重就概念语法隐喻在科技汉语英译中的作用,具体分析了名词化和形容词化的过程转换,指出概念语法隐喻是汉英科技翻译时实现英语语篇特征的有效手段,对指导汉英科技翻译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隐喻历来被视为一种语言的异体表达方式而被纳入修辞学研究的范畴。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也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对翻译而言,这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翻译的尝试及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2.
概念隐喻翻译的文化适应性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作为认知的一种方式,其概念系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概念隐喻翻译的核心是恰当处理好原文和译文的文化意象转接问题。文化适应性是文化翻译的一个重要概念,文章从隐喻的理解实质和隐喻模式对翻译思维的启发谈起,从文化与认知的层面对概念隐喻翻译的文化适应性问题提出了三个原则:(1)把隐喻翻译看作是一个双重认知过程,传达准确的文化意义;(2)在译语中找到概念和形式的统一,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促进文化融合;(3)保持隐喻特征,达到适境的审美判断。  相似文献   

13.
认知隐喻与翻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是一种文化载体,反映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特征。隐喻的理解过程是一个靠推理来认知的过程,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隐喻的认知和翻译,以及隐喻的3种翻译策略,即对等策略、转化策略、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认知的视角谈隐喻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统的语言学角度来看,隐喻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因而隐喻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对象;而从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隐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不仅是语言学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文章从文化认知的角度来解读隐喻,把隐喻分成共有隐喻和特殊隐喻两大类,并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隐喻翻译的不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译文的文化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隐喻的认知观与隐喻翻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传统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语言的异体表达方式,隐喻翻译是以修辞为取向的.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们借助已知事物认识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隐喻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应以认知为取向.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从认知的角度分析隐喻产生的心理基础及其隐含的文化信息,并据此确定相应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向目的语读者准确完整地传达原语文本信息.  相似文献   

16.
隐喻是一种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思维现象,具备多方面的功能。从其自身语言系统的角度来看,它是语言发展和变化的动力机制;从修辞学的角度看,它是表达复杂的事物和思想的有力工具;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它表达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从隐喻思维的发展、隐喻和思维的内在联系等角度出发,以隐喻在翻译和诗歌中的应用为例,阐述了隐喻和思维认知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散文意象是翻译的一大难点,选取恰当的翻译策略至关重要,以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为理据,中国古典散文意象的翻译是要能在目的语读者大脑中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认知图式,让目的语读者能和源语读者获取同样的目的域映射,从而产生和原文读者相同或相似的阅读乐趣。  相似文献   

18.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语言与政治密不可分,隐喻同样频繁使用于政治文本和政治话语当中。政治文本是传递官方信息的重要渠道,政治家们可以使用隐喻,更好地传递政治信息,表达政治立场。鉴于此,隐喻的准确翻译就显得至关重要。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官方双语版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中英文版本,探讨翻译隐喻时所采取的策略,从而为政治文本中的隐喻翻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概念隐喻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引起了认知语言学界的热评。莱氏的概念隐喻,主要关注语言的共时层面,对历时层面关注不够,在许多方面引发了争议。《隐喻,词源和文化:基于语料库的探索和方法论反思》采用比较词源学与比较互证的研究方法,利用英汉平行对应词汇隐喻语料库,从共时、历时的角度,对英汉词汇化隐喻进行了详尽的探讨,揭示了英汉两种语言中概念隐喻和隐喻词汇的文化理据。该书既是对概念隐喻理论的补充与修正,又是对词汇化隐喻研究的全新探索,将在语言教学、翻译和文化研究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