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村民自治中乡村权力关系失范的根本原因在于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角色冲突及功能错位.乡村关系的失范,实质上是国家行政权与村民自治权关系失范的表现.S村实行的镇政府领导下的"村带街"管理模式,虽然暂时解决了村务管理上的混乱局面,但是缺乏制度化保障.目前,需要探索一种合理途径,将现阶段镇政府、街道居委会和村民委员会在工作上的良好关系,通过制度化的方式稳定下来,为村内政务的顺利开展提供长期保障.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城中村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命运。城中村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值得我们关注。土地的失去和村落的消失,失地农民需要寻求新的生存方式。农民身份的市民化带来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困境,需要我们探求认同的力量所在。传统农耕经济和农耕文化的变迁,使得失地农民的文化转身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化建设中,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工厂、住宅等建筑使得城郊的农村土地大量地被征用,城郊农民失去赖以为生的土地后,陆续成了失地农民,他们处于已失去农民身份又难以融入城市生活的尴尬状态。运用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和文献法等方法,对沈阳市沈北新区200名失地农民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失地农民的市民化情况以及影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因素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社区文化为视角,从教育、培训、举办文化活动等方面提出帮助失地农民完成市民化转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调查发现,都市村庄流动人口强烈地认同于老乡、亲戚、同学等为纽带而构建的“精神社区”,对居住城市(尤其是对都市村庄社区)的认同感则较弱。通过定量分析发现,影响流动人口对所在城市认同感强弱的结构性因素包括:对精神社区认同感、对居住社区(都市村庄社区)认同感、邻里交往、社区参与、社区服务、社会保障等。从结构—功能角度分析,这种状况的存在是由于城市社会缺乏有效满足流动人口基本社会需求的相应机制结构,使其转而求助于非制度化的初级关系。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融入社区的身份认同研究——以长春市D社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社区“场域”内的农民工、社区居民、社区管理者为立足点,通过对长春市D社区的个案调查,结果发现,无论是主观的自我身份认同还是客观的社会定位都表明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陷入了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状态。其根源在于城乡户籍制所造成的身份分类、利益冲突与文化隔阂。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推进,城中村回迁安置社区的数量逐年增加,城中村回迁安置社区在社区环境、人口结构、文化氛围、运行机制方面都呈现出独特属性,也面临着环境卫生情况不佳、遗留问题久拖不解、社区管理制度不健全、居民市民化程度低等治理困境。本文认为,要在理顺组织关系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回迁安置社区的转型发展,构建党组织领导下基层政府、社区自治组织、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最大限度地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实现社区的良性治理。  相似文献   

7.
城中村社区有效治理是社会转型的现实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背景下城市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是现阶段我国城市治理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首先提出城中村社区治理的基本理念等理论,然后分析现阶段城中村社区治理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城中村”社区传统治理模式的现实困境,进而探索城中村社区治理的模式转型及其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8.
赵霞 《国际公关》2023,(6):22-24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前哨"和基础.市域社会治理的范围既包括城市社区治理,也包括农村社区治理,不仅涵盖范围广、治理主体属性不同、治理体制机制差异大,而且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城中村"作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城乡联动发展的纽带,其社区治理过程是长期而复杂的."城中村"社区治理的路径探索对于市域社会治理矛盾的破解、城市精细化管理成效的提升和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域治理主体关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城中村应当是最容易实现城市化的地带,因为城中村能够直接感知城市文明.城中村居民的市场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城市生活意识比较强;从现实看,城中村又是城市化过程中矛盾最集中、对城市化反应最激烈的一个地带.兰州市安宁区城中村三个社区居民对城中村改造的心态各异.但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心态有很多共性.因此,对城中村的改造要针对不同心态,实现"一村一案";针对消极心态,将"心态"和"形态"的改造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的社会认同状况研究——以某高校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认同倾向量表对438名大学生的社会认同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认同倾向主要由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组成,其中社会认同除了其本身的内涵外还包括关系认同与集体认同;无论是个人认同还是社会认同,当代大学生认同中的积极成分要高于消极成分;影响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因素由强到弱依次是政治身份、民族、性别、专业、生源、年级,但其各自的影响力度不大;政治身份、专业、生源、年级对社会认同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即将拆迁的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村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经济因素仍是决定村民拆迁意愿的首要因素,目前村民的社区归属感已成为直接影响其拆迁意愿的一个重要因素。“城中村”的拆迁改造是一项关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复杂工程,政府在拆迁中要能够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并多听民声,关注民意。  相似文献   

12.
“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市民化现实模式的一种。目前“城中村”失地农民的现状离市民化的目标体系甚远一影响“城中村”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素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社会权利、生活质量.据此,提出推进“城中村”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对策——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论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危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大量产生。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会产生身份认同危机,主要原因在于二元结构基础上的乡土关系的突然终结以及在征地过程中对失地农民造成的社会剥夺。要较好地化解身份认同危机,必须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4.
失地农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出现的社会群体,本文从社区自治的中观层面研究失地农民在被动城市化和社会机制强制性变迁的压力下适应社区自治制度的行为和表现出的特征.失地农民在适应社区自治制度变迁中表现出制度认知模糊、制度认同摇摆、制度参与矛盾和制度归属无奈四个特征,形成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是当前社区自治制度生存的畸形政治生态,次要原因是失地农民自身能动性的发挥程度.  相似文献   

15.
城中村居民既不同于城市居民,又不是原有的农村居民,而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各方面具有自己的特征。从个人收入分配方面来看,城中村居民收入水平比较高,收入主要来自非农产业,以现金收入为主,不同城中村之间收入差距比较大,城中村内部居民家庭之间收入差距也比较大,个人收入分配调控机制缺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城中村居民的民生问题,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加强城中村收入分配的调控,完善城中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中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城中村与城市协调同步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学界主流观点认为流动人口的权益受到损害必将推动其形成某种群体意识和群体认同并导致其集体行动的达成,然而当前流动人口的权益保护实践未能证实这一观点。网络社区的出现,本有可能为流动人口的群体认同形成搭建新平台。然而网络社区的特征、政府政策的限制等结构规定性,使得流动人口藉由网络这一渠道形成群体意识和认同进而达成集体行动的可能受到阻碍,流动人口网络社区的认同呈现为个体化认同而非群体化认同。  相似文献   

17.
城中村的逐步改造在城市化发展中已经是政府的重要工作,城中村改制以及创新社区管理成为当前街道社区管理的重要内容。社区管理的目的是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居民的素质。文章就广州三元里城中村改制的现状、特色以及社区管理提出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是国家建构和失地农民自我反思性建构的一个互构的过程。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大致经过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的身份认同的变迁,折射出影响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两种因素,即国家的结构性建构和失地农民自我的反思性建构二者的演进和变化脉络。透过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演进变化,也反映出我国国家和农民关系的演进变迁。  相似文献   

19.
本文指出,社区身份的认同是因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不断被塑造的一个动态过程.“帕西傣”在社会生活中,通过阐释自己的历史,在保持和运用风俗传统过程中将自己与邻近的傣族社区区别开来,并由此构建出“帕西傣”的社区身份.此例可见,对地方风俗和社区历史的诠释也是社会群体界定自己的身份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与民族身份认同的构建相似或重叠.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成员的社会认同已成为一个重要且紧迫的问题,研究社会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体系下,兵团青少年的社会认同关系到兵团未来发展和战略安全。该文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兵团青少年社会认同具有同质性、模糊化、不稳定性、"零度化"、多元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