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相继开始对汉语情态展开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研究。然而,汉语情态研究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从研究路径上来看,从传统语法以及从历时语法化学角度对情态语义系统以及情态主要表达形式的语义与句法特征进行描写的研究较多;从认知语言学、形式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等角度对情态进行的阐释性系统研究较少。从研究内容上来看,汉语学界在情态定义和类型、情态与语气的关系、情态动词划界等方面尚未达成较统一的认识。未来汉语情态研究可以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研究路径的多元化、研究内容的深化和研究方法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韩礼德建构系统功能语法的目的之一是为语篇研究提供一个分析框架。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葛底斯堡演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分析,但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进行英汉语篇的对比分析还不多见。文章以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从经验功能、物性系统的过程,和参与者以及语态出发,对《葛底斯堡演说》及其三篇中译文进行比较研究。以系统功能语法为框架的语篇分析在翻译研究方面的运用,目的在于通过对翻译作品进行语言分析,重新审视翻译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从而为翻译研究拓展更广阔的天地,同时也检验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操作性和应用性。  相似文献   

3.
第二十五届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高层论坛暨第二届功能语言学与汉语研究高层论坛于2018年6月9日—10日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本届论坛共邀请到国内系统功能语言学界和汉语学界知名学者13位。相关主旨发言采用功能视角,围绕汉语句子的定义、结构、成分、分类、功能、划界、语法地位、语气等方面问题展开探讨。本次论坛为功能语言学和汉语学界的各位同行深化研究、增加共识搭建了交流平台,对国内功能语言学本土化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受西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早期关于汉语时间的研究多着眼于语法标记形式,汉语“有体无时”的观点盛行已久。近几十年,汉语时间研究经历了由侧重语法范畴“时制”到侧重语义范畴“时间”的转变。今后相关研究的突破点在于对不同时间表达形式在使用和表时功能上的描写,以及对不同时间表达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内部的加的夫语法视角对汉语性质词组的功能结构进行了探讨,旨在对汉语性质词组功能结构潜势成分提供一个比较全面的描述。研究发现,汉语性质词组包括中心词、调节词、引出语、完成语以及中心词触发语成分。   相似文献   

6.
系统对比英汉数量语、特征语和类别语的异同,其理论基础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比吸引更多有兴趣的学者开展汉语研究。  相似文献   

7.
汉语虚词的研究,尤其是现代汉语副词的研究始终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瞩目的焦点和争议颇多的热点。针对各家学者相继从不同角度对现代汉语副词展开的研究,拟在生成语法框架下,采用生成语法的轻动词假设和述谓理论假设,从另一新的角度对现代汉语副词相关研究研究进行述评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从公元7世纪开始到幕末、明治初的1200年左右的时间,日本汉语音韵学形成了独有的学术传统。它不同于中国或者其他国家学者的传统汉语音韵学,充分展现了日本学者进行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从训释汉字读音入手,赋予汉语音韵学以日本"汉字音"的丰富内涵;汉字音解读与"悉昙"语音理论结合,使理论与方法更为系统化;汉日外语音的多重比较"考据",形成了东方特有的汉语音韵学研究的"比较"思维方式;日本传统"汉学"名目下的音义书、辞书、韵图等与汉语音韵学相关的著作异彩纷呈;汉语音韵学的标记理论十分发达,具有明显的日本化研究优势。  相似文献   

9.
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针对汉语和英语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有着显著的不同。从汉语和英语词缀的形式位置和语义功能两大方面入手,对汉英派生构词法词缀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0.
苏涛 《宿州学院学报》2014,29(10):53-56
由于口译活动是不同语言双方进行的一种跨语言的交际行为,不同语言的语调就给口译的理解造成影响。英汉语在语调的功能方面存在诸多异同,这些异同是对口译活动影响的重要因素,对其进行必要的了解和掌握将有利于口译的有效开展。将英汉语调作为研究对象,并从功能角度对英汉语调进行对比分析,分别从表态功能、语法功能、强调功能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并指出其对口译的影响,旨在帮助口译学习者了解英汉语调特点,从而提高口译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1.
训诂学是以古汉语词义训释实践及其理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在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中有着许多学科无法替代的功用:有助于研究现代汉语的词义系统和词义演变;有助于深化现代汉语词汇语源的研究;有助于研究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有助于分析现代汉语合成词的构词方式。  相似文献   

12.
叙事视角的多样性与当代史研究--以50年代历史研究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检视近20年有关近现代史的叙述,大致分属于两种不同的类型:革命叙事和现代化叙事,前者可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对我国历史学的影响更大。其实这是两种可以互补的叙事方式。今天对于当代史的叙述,应该建立在更为开放的平台上。1949年后的中国当代史的研究范围应该比以政治为主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更为宽泛。作为当代史的起步阶段,50年代历史的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不仅是研究时序展开的需要,还因为从50年代初开始或从更久远处启动的一切,仍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当下的社会和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问题主要是文化问题,文化多元主义是当代全球状况的一个构成特征。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在探讨中国文化的命运问题。中国现代文学是在民族危亡和中西文化碰撞中发生的,现代文学的这种发生语境决定了现代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有着密切关系,其具体表现和发展趋势主要有两点,一是对文学进行文化批评,一是文学研究走向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4.
近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虽然只有六七十年的历史,却是传统的日本汉语音韵学向现代的日本汉语音韵学转变的过渡时期.它的特点是:在汉语音韵学的各个门类上都已造成了蓄势待发的势头;汉语音韵学在传统"汉学"与新"东洋学"理念冲突下,两种学术倾向并存;注重"训点"等新材料的挖掘,使音韵学研究更加具有科学性;沿袭与发展"比较"的传统,进一步强调域外材料对音韵学研究的作用,扩大音韵学研究的学术视野.其时代局限性:汉语音韵学研究带有明显的"草创"印记,许多课题的研究尚需深入;各个门类成果比重不平衡;一些研究领域有待于进一步确立;现代实用性功能还不突出.  相似文献   

15.
以往对现代汉语时相的研究集中在动词本身,着眼于动词本身的时间意义,并且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文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研究视角,对不同过程类型小句的时相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研究表明:谓体为小句时相的表达提供了基本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其他成分的影响,谓体表达的时间意义则决定小句的时相特征;小句其他句法成分有时对时相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6.
研究《现代汉语》教材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的教学质量。研究现代汉语教材,必须全面把握现代汉语的理论体系,必须明白研究教材须注意的问题,必须运用有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研究比古代文学观念的研究更为活跃,且古代文学观念又多用现代文学观念进行解读,而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观念何时发生、何以发生、如何发生、其思想文化内涵究竟是什么等这些奠定中国文学发展基础的重大问题,缺少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如果采用发生学的理论,从古代文学观念生成的动态过程中,全面梳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的文化渊源、话语体系、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主体社会实践,去探寻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丰富内涵,或可完成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的学术建构,促进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语言学有3000多年的历史,富有自己的学术传统和研究范式。然而,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在西方外来强权和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固有文化体系面临解体,学术研究深受西方学术范式的影响,中国传统学术从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研究范式发生转型。与此相应,中国传统语言学也随之转型为现代语言学。中国现代语言学在形式描写、结构分析、历史比较等方面突飞猛进,成果丰硕,终于跟上了世界学术研究的脚步,成为中国现代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吉林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刘会军教授的访谈内容,刘会军教授专攻中国现代史,尤其擅长中国现代政治史、选举制度史。刘教授首先谈到了其学术研究的师承源流,阐述了学术研究的兴趣提出和学术理路。刘教授还就现代选举制度研究状况进行了多角度的评介,指出了这项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也对继续进行这一研究做出了展望。同时,刘教授还对青年学子如何学好中国近现代史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建国以来,中国现代史学科的学术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仍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制约学科发展的重大问题,探索建立中国现代史的新的学科体系已成为推动学术发展的必需。中国现代史学科必须厘清中国现代史的思路、主线,应给辛亥革命和南京临时政府以恰当的历史定位,不能忽视北洋历史的研究及对北洋时期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必须深化和拓展抗战史研究领域。如何认识国共两党关系及其改造中国的不同方案,是构建中国现代史学科新体系的关键。深化中国现代史研究,应坚持史料第一性和多样性统一的原则,历史的连续性、国际性和现代性的原则,历史研究的科学性、情感性和现实性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