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夺胎换骨”多被看作黄庭坚的重要诗论。惠洪《冷斋夜话》称:“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改换词句来表达别人的诗意,或者将别人的诗意加以形容、发挥,这种“夺胎换骨”,如果作为学诗的启蒙方法,谁还有什么异议呢?如果在创作中偶尔采用,想也无伤大体。但是,将它当作黄庭坚那样开宗立派大家的重要诗歌理论,就值得考虑了。因为只向人家讨生话,毕竟不是有大出息人的办法。  相似文献   

2.
宋人有“夺胎换骨”之说,黄庭坚谓:“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惠洪《冷斋夜话》)然而,诗吟咏情性,要写真实感受,师前人意,用“夺胎换骨”法,必然作不出好诗.曲则不然.曲以巧取胜,能化用前人诗词,推陈出新,即为高手.元代散曲家薛昂夫有三首小令,化用前人诗词语,翻新出奇不露痕迹,可谓“夺胎换骨”之高手.薛昂夫名超吾,字昂夫,又称马昂夫,字九皋,回纥(维吾尔)人.元代钟嗣成《录鬼簿》称“马昂夫总管…  相似文献   

3.
传统用典是在不同对象、事件之间建立类比关系,引发联想义.杂体诗用典与之不同,是对同一对象、事件的"能指符号—所指意义"关系加以分离、重组,产生全新意义.宋人首次自觉认识到杂体诗用典"字则正用、意须假借"的语言学机制,在字辞、句子、篇章不同文本单位层面广泛运用并加以创新.黄庭坚是宋代杂体诗创作的代表.从创作实践与方法逻辑看,分离、重组典故文本的"能指(语)—所指(意)"关系也是山谷诗法"点铁成金"及相关换骨、夺胎手段的核心机制.换骨是在字辞、句子、篇章三种典故文本单位层面分离、重组"能指(语)—所指(意)"关系.夺胎是对换骨获得的新意义加以引申、否定,形成反转思辨.《沧浪诗话》"以文字为诗"指换骨对典故文本的处理,"以议论为诗"指夺胎对换骨结果的反转思辨,"以才学为诗"统称换骨、夺胎共同具备的典故知识储备前提.从积极方面看,山谷诗法的"语言学转向"是宋人从杂体诗用典的语言学机制中发掘出的一条走出唐诗写作传统、通向现代性诗歌写作前景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宋代诗论中有两种“换骨”说,即黄庭坚提出的“夺胎换骨”法和陈师道提出的“学诗如学仙。时至骨自换”的诗论主张。前者源于佛禅话语,是以禅喻诗的著名诗论;后者出白道教内丹学说,是以仙道论诗的典型诗论。陈师道“换骨”说与黄庭坚“夺胎换骨”法截然不同,而与黄庭坚“学诗如学道”有联系,是指学诗的艺术修养过程,通过勤奋、艰苦的研习,最终达到理想的审美境界。陈师道“换骨”说与内丹炼养有共通性,突出表现在勤奋苦修和养气静心两方面。“学诗如学仙”与“学诗如参禅”相辅相成,是宋代文学诗论中不可偏废的两翼。  相似文献   

5.
罪刑法定史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律之设文有限,民之犯罪无穷”,说明了古代的“援法而治”是不能单独实行的。实践证明,只有制定的成文法典与判例的相互补充,才能使法律最大限度地发挥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在谈到上古汉语双宾语时说:“一般的及物动词也可以带双宾语。”教材里有三个例句,有个例句是这样的:“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不紾之乎?”(《孟子·告子下》)笔者认为,其中的“夺之食”应该不应该是双宾语,值得商讨;且又涉及到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之”能否作定语问题也值得商讨。  相似文献   

7.
“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核心观点,并由此提络其他论点而形成其较为完整的文艺思想体系。应该说,这对文艺创作是有重要贡献的,也为我们欣赏品评文艺作品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审美标准。但从背景看,“境界说”主要是针对浙派和常州词派的流弊而提出的,不免有矫枉过正之处。这里我们试拈出其重要内容之一的隔与不隔之说,作一简单剖析。一、首先,我们想强作解人,为王氏的“隔”与“不隔”作几种诠释。《人间词话》40条:“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  相似文献   

8.
写散文往往能创造出奇特的命意,构思出幽邃深微、玄妙莫测的意境。山谷散文创作数量可观,可是,对于山谷的散文,自宋以来,论者寥寥。在这有限的论者当中,也有不以为然的。如宋代罗大经在其《鹤林玉露》一书中,引杨东山论山谷诗文语说:“山谷诗骚妙天下,而散文颇觉琐碎局促。”这后半句可谓歪打正着,因为它说的正是山谷散文的长处。山谷散文正是“愈小者愈工。”由于“琐碎”,形式的“琐碎”:山谷笔下的散文,有赋、题跋、书简、疏记等等,可谓形式灵活,自由随便,文字多的千余言,少的仅吉光片羽般的一句话;题材的“琐碎”:山谷尽将儒释老庄、医卜百家、  相似文献   

9.
夺《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大多数古代汉语教科书“夺”字都不加注释,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在常用词“夺”下认为“勿夺其时”的”夺”“表示一种强迫的行为”,这样的解释似可商榷。按:“夺”,本义应为失。《说文·在部》:“(大隻),手持隹失之也。从又,从奞。”《集韵》末韵:“(大隻),或从寸”,是“(大隻)”即“奪”字。据此,“勿夺其时”应解释成“不失其时”。《孟子》原文“鸡豚狗彘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的是书读的遍数多了,文章的“义”也就很明确了。古人又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的理解,体现在语文学习中,就是理解了语言的表层含义之外,着重体会语言本身所具有的意蕴美。小学语文课本所选课文都是一些文字好、思想性强的好课文,为学习语言提供了很好的例子。通过读文章,只有实现对“义”的理解,再升华到对“意”的体味,才算是真正地理解了语言,才能为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里简单谈谈“义”与“意”。 “义”与“意”在现代汉语里读音相同,又有义项相同之处,都有“意思、意义”之义…  相似文献   

11.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上引《沧浪诗话·诗辨》中的“别材”、“别趣”之说,是最为后人争论之点。誉之者云:“宋人谭艺半陈因,独有沧浪得解新”;毁之者云:“目翳者别见空华,热病者旁指鬼物,严氏之论诗,亦其翳热之病耳!”追究历来对于严羽“别材”、“别趣”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黄庭坚的审美理想?有人说是“绝俗”,有人说是“自然成文”,这都有道理,不过似嫌片面。笔者以为不若从山谷文字中拈出“韵胜”两字来,予以概括,把“韵胜”看作是山谷审美理想的核心或总纲。钱钟书先生在其《管锥篇》中说:“吾国首拈‘韵’以通论书画诗文者,北来范温其人也。”(第四册第189条)此说似不够准确。而在这一条文字的末了,钱先生又引吕本中诗话说,“吕本中《紫微诗话》记范氏‘既从山谷学诗,要字字有来历’;其言  相似文献   

13.
每当提到江西诗派的渊源时,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一祖三宗”之说。(方回编撰《瀛奎律髓》时,倡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为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尤其黄庭坚,一是他的父亲黄庶、母舅李常和先后两位岳父孙觉与谢景初,都是专学杜诗的,且有相当高的迭诣,山谷得到他们的细心指导,精研诗法;二是黄庭坚本人一再表示“诗学杜子美。”于是,后代诗评家也多持此说,甚至认为“子美之诗,得山谷而后发  相似文献   

14.
大乘经典中,对“成佛”之义的阐述可从法身、报身、化身等三个角度展开,其中最根本和核心的是成法身佛.成法身佛的关键在于破除人我执、法我执而当下与真如相应.禅宗将大乘经典的这种言教演成活生生的身心实践,所以杀活纵夺、不拘一格.而针对妄执经典言教和外在形象的人,尤其以“呵佛骂祖”的狠辣手法,要令其一刹那间失却一切攀附而悬崖撒手,亲见本性,直证真如而成佛.“呵佛骂祖”的表面形式,恰恰有着“成佛作祖”的佛教真精神.  相似文献   

15.
五年制中学高中语文第二册《土地》后引了《左传》上一段文字:“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于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课本将“与之块”注释为“给重耳泥块”,将“块”解作“泥块”是正确的。 《说文》“(土鬼)(块)”写作“”,说“”或作“(土鬼)”。那么“(土鬼)”与“”当为异体字。《说文》又以“”释“(土鬼)”,“(土鬼)”就是“土块”。《国语·吴语》:“(楚灵)王寐,畴枕王以而去之。”韦胎注:“,(土鬼)也。”《尔雅·释言》:“(土鬼),堛也。“段玉裁认为“堛”即“”之异文,可见“(土鬼)”,、堛三字都是“土块”的意思。晋杜预在注“野人与之块”这句话时,虽未对“堛”直接加以解释,却说:“得土有国之祥,故以为天赐。”可见杜预也是把“块”解作“土块”的,不然,何以有“得土”之说呢?  相似文献   

16.
古代汉语的双宾语结构,一般在理解上不产生分歧。但是有一种句子,如“紾(Zhěn,扭)兄之臂而夺之食”(《孟子·告子下》),“夺之食”到底是“夺其食”呢?还是双宾语呢?又如“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论语·公冶长》),其中的“为之宰”也同样会有不同看法。杨树达先生的《词诠》解释这类现象  相似文献   

17.
通过考察佛教术语"夺胎"的具体含义与相关的"转生"观念,以及该观念在北宋佛教界的流行,并结合惠洪关于四位高僧和士大夫夺胎转生的神话书写进行辨析发现,从思想渊源上看,诗文"夺胎法"确由惠洪首创.  相似文献   

18.
先秦辩者提出“轮不蹍地”命题的立论基础,在于他们发现了“驰车之轮”的着地点始终是静止 的! 轮之滚动作为一种复合运动,正是通过“动点”与“不动点”的交替转化而实现的。若进一步对轮周上动、 静交替作深入的思考与追问,则必将涉及“连续”与“间断”、“有限”与“无穷”这一理性认识的秘境———以有限 经验分析无限观念,必然导致尖锐的矛盾,产生诸多困惑。  相似文献   

19.
最早批评山谷艳词的恐怕就是山谷的同时代人法秀和尚了。此事见于山谷自己的文章《小山集序》:“余少时作乐府,以使酒玩世,道人法秀独罪余以笔墨劝淫,于我法中当下犁舌之狱。”(《豫章文集》卷十六)其后是道学家朱熹的指责:“黄山谷慈祥之意甚佳,然殊不严重……艳词小诗先已定以悦人,忠信孝弟之言不入矣。”(《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而至有清一代对山谷词的批评就更多了:或谓“俳狎”(谢章铤《赌棋山庄集》词话卷一),或谓“鄙俚”(彭孙遹《金栗词话》),或谓“俗亵”不可以入风雅(李调元《雨村词话》),或谓失之于“伧”(《赌棋山庄集》词话卷十二)。在  相似文献   

20.
四、用贤纳谏孟子曾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这是统治阶级的经验总结。唐太宗也深知这方面的道理,故对“用贤纳谏”特别重视。他反对隋文帝不信任臣下,自己“劳神苦形”,决定大小事务的作法,为此曾提出过严肃的批评:“以天下之广,岂可独断一人之虑,朕方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委任责成,各尽其用,庶几理矣。”(《旧唐书·太宗纪》)这就指出了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要诀。因为一个人的精力与智慧有限,天下的事务无穷。贵在选贤与能,各有专责;不贵在殚精毕虑,亲理一切。唐太宗更加反对隋炀帝“刚愎猜忌,予智目雄”的作法,结果造成“国亡身弑”的可悲结局。(同上)唐太宗由于“惟见之深,故惧之切”,“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事违则志锐,情迫则思深。”(赵翼《二十二史剳记》卷19)所以他在不断总结隋帝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