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V双+N单”的性质及表示偏正关系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V N”的组合可以表示动宾关系,也可以表示偏正关系,但前者是一种优势选择。可是当“V”和“N”进入“2 1”的韵律模式中后,就具备了表示偏正关系的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2.
"V双+N单"("双音动词+单音名词")表示偏正关系而非动宾关系的原因,首先是由"2+1"在韵律层面上的特点决定的,这一音组模式中单音节置后,是一种紧结构,韵律层面上的紧投射到句法上,使之适宜于表现偏正结构;其次,从认知角度来看,动词与名词组成的偏正结构有着定中意义联系紧密、整合度高的特征,也趋向于选择2+1作为终端表现形式。如此,就在"2+1"的音组模式和"动+宾"的偏正结构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匹配模式,"2+1"这一音组模式为表达偏正关系提供了优势选择。  相似文献   

3.
姜丽 《延边大学学报》2010,43(2):139-144
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是“汉语书面正式语体”的一种,其书面性和正式性的主要表现之一便是运用大量如“大力发展”、“切实加强”、“逐步改进”等的“双A+双V”的偏正搭配。这些偏正搭配在表达上严谨、准确,有的由于经常使用已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程式用语”。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以偏正搭配的两个组成部分“双A”和“双V”为节点词对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此种模式作统计,可以发现,此种模式的表达符合政府工作报告公文语体的性质,在表达上准确、规范、严谨、科学。  相似文献   

4.
“V+N+的+O”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N+的+O结构有甲、乙、丙三种格式,其句法来源是V+(N+的+O)、N+(V+O)和(V+O)+N.甲式为V+O的自然扩展式,N是领属定语;乙式和丙式为N强制性地裂割V+O并插入其中而造成的离散式,N是准定语.为了满足语用需要,N从主语位移至定语位,N+(V+O)变换成乙式; N从宾语位移入定语位,丙式成为被抑制格式(V+O)+N的一种自由的补偿形式.对同一语义结构的不同句法形式进行选择,是语用平面的核心内容;同义句式维持着语义平面动核与题元关系的大同,体现着语用平面不同交际需求的小异.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句法和语用角度分析了"V—N"与"用N V"格式,探讨了它们的差异和区别。现代汉语中类似于"踢—脚"、"切—刀"的"V—N"格式可以转化为"用脚踢(—下)"、"用刀切(—下)"的"用N V"的格式。但是这种转换是单项的,两者存在许多相异之处:格式对句法成分、相关句式都有特定要求;语用上存在着工具义隐现与否、语体风格的差异以及有无焦点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构式义的角度分析了N1+V1得+N2+V2句式的两种类型:结果句和致使句,并认为构式义在给句子分类时起到一种导向作用。构式义和句中动词义相互作用,构式义与动词义一致时,生成合格的句子,当构式义与动词义不一致时,构式义通过压制使动词意义发生变化,从而使动词进入句式。同时分析了能进入N1+V1得+N2+V2句式中的动词类型,解释了此类动词进入句式的原因。本文还探讨了构式语法在汉语短语和词这两级单位中的应用,并认为构式语法在构式义突显时使用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7.
从二语习得偏误中发现,留学生对现代汉语表示起始义的"开始V"与"V起来"两种常用格式应用不当.本文对这两种表达格式的主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表示起始义的"开始V"的适应范围远远超过表示起始义的"V起来".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归纳出若干相关限制性条件,益于认识现代汉语起始义的表达规律.  相似文献   

8.
围绕新兴动作行为类“N+V”复合词展开,在描写分析其结构类型、语法及语义特征的基础上,讨论其生成、理解机制,并阐述其传播与变异情况。该类复合词从语法结构上大致可分为三类:地名/人名/普通名词+动作动词,语义上用于指称某种特定的动作、行为。这类词语的出现是认知精细化投射到语言层面的结果。此外,名词的显著度、图像的辅助作用、信息浓缩与代码化、语言接触等因素都推动了这类复合词的生成和发展。其传播则经历了“个人偶发行为→群体模仿或激活群体特征→范畴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体词性的"N的V"短语有别于一般的体词性偏正短语,这使得人们对"N的V"短语当中的"的"也存在诸多争议。认真考察"的"在"N的V"短语中的表现,我们发现"的"在"N的V"短语中的主要功能是表示强调。  相似文献   

10.
根据出现在格式中的能产生歧义的名词小类和两个名词在格式中不同的深层语义关系,对"N1+的+N2"组合的几类歧义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一类是N1、N2都是表示人物或身份范畴的名词;一类是N1是表示人物或动物的名词,N2是表示具体事物或抽象事物的名词;还有一类是N1为表示地区、单位的名词,N2为表示人或物的名词。从语义关系角度指出这种歧义类别产生的条件及形成的原因,并给出分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对动词直接作定语作了界定 ,认为界定的主要依据是确定该结构为偏正结构 ,且该结构中的前一个词语具有动词功能。在此基础上 ,从动词的内部结构、动词的音节结构、所修饰名词的语义特点以及动词与名词的紧密程度等入手 ,就动词直接作定语的偏正结构所具有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并阐释了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对动词直接作定语作了界定,认为界定的主要依据是确定该结构为偏正结构,且该结构中的前一个词语具有动词功能.在此基础上,从动词的内部结构、动词的音节结构、所修饰名词的语义特点以及动词与名词的紧密程度等入手,就动词直接作定语的偏正结构所具有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阐释了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习语在英语中指结构相对固定的词组或短句,它的意义不是其构成词意义的相加.一般来说,习语不允许发生词汇和句法层面的变体,但事实上习语变体的可能性比预料的要大得多.英语中有许多结构不同的习语,选择“动词+定冠词+名词”结构的习语作为研究对象,从词汇和句法层面分析这类习语变体的程度、引起变体的原因以及定冠词“the”在这类习语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名词隐喻和动词隐喻中的相似性。认为名词隐喻的相似性可以分为外在特征相似、内在特性相似、兼有内外部特征相似以及情景关系相似,动词隐喻中有过程相似和动作相似。不管是哪种相似都隐含着模糊性,由于个人心理,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等的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隐喻可能有不同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16.
近代汉语的"动+将+趋"格式一直被看作动补式,其实它偶尔也用作连动式.作为连动式,格式中的"动"和"趋"在语义上都指向施事,其中"趋"表示位移活动而"动"表示伴随活动,"将"是表持续的动态助词,相当于表持续态的"着".明清时期,连动式"动+将+趋"逐渐被"动+着+趋"所替代.  相似文献   

17.
先秦动量范畴的表达式“数词+动词”具有表达功能上的歧义:可表动量,亦可作为一种从陈述到指称转换的功能结构式。这种蕴涵两种功能的单一结构式在表达上违背了话语交际中的“足量原则”,因此“数+动”结构要么单袁动量,要么只是作为一种从陈述到指称转换的功能结构式。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数+动”结构选择了转变语序——“动+数”结构表动量,在词汇层面,“数+动”结构保持了其造词功能(陈述性〉指称性)。但是由于“数+动”结构在文言中表动量的优势语序不可能完全退出表动量功能的语序集合,在动量范畴演变过程中“数+动”依然存在,在句法层面单表动量范畴的语例增多,在动量词范畴成熟后,“数+动”结构的数词与动量词结合成为普遍用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评析了20世纪汉语语法学界关于“N的V”短语研究的主要成果,由“N的V”的结构研究、“N的V”的功能研究、中心语“V”的语法性质研究、几点启示等四部分组成。一百年来,语法学方法的嬗变推动了“N的V”研究的不断深化。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仍存有较多的分歧,如“N的V”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类型、“N的V”及其中心语“V”的语法性质等。“N的V”的分歧从本质上讲是如何认识主、宾语位置上的动词性词语的句法、语义、语用的性质和特点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汉语动词、名词转类的问题。目前,汉语动词的分类存在缺陷,应该根据能否充当谓语把汉语的动词分为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两大类。如果把“N的V”放在非谓语动词这一范畴中进行研究,分歧会逐步减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