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真寺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礼拜真主、举行宗教仪式和社会活动的场所,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是因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建筑类型,也因伊斯兰教传入时间、地域以及信仰者文化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从清真寺建造时间、发展阶段、建筑特色、建筑形制、数量和功能等方面进行对比,认为新疆清真寺与内地清真寺分属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的两个不同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经济是伊斯兰教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体,中国伊斯兰教不仅有其特殊的宗教教义思想,而且还有其特殊的经济基础——独特的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经济。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经济在其发展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中国伊斯兰教的传播与活动都离不开清真寺经济的支持,它的发展与繁荣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开原老城清真寺的历史沿革、选址与环境、平面布局以及单体建筑的空间格局、装饰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老城清真寺的营建不仅遵循了传统清真寺的建筑规制,体现了伊斯兰教的规范和要求,且受到东北地区特有的历史人文背景和地域环境影响,是伊斯兰文化和汉文化相互融合的珍贵产物,丰富了我国伊斯兰教建筑宝库,并为研究东北地区伊斯兰教文化提供了建筑方面的详尽资料。  相似文献   

4.
7世纪中期,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我国出现了专门的宗教活动场所清真寺和专门的教职人员,同时相应地形成了清真寺寺院经济。在伊斯兰教日益传播、扩大的过程中,这种寺院经济也随之得到发展。可以说,清真寺寺院经济的状况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伊斯兰教的兴衰过程。因此,了解清真寺寺院经济活动的轨迹,对从整体上研究我国伊斯兰教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明清时期来华西方人大量的中国著述中,涉及中国清真寺的载记虽然只是凤毛麟角,但它们却是研究这一时期中国伊斯兰教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这些根据个人所闻所见撰成的文字资料,使我们对当时中国清真寺的建筑与职能有了真实、直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清真寺是博大精深的伊斯兰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杰作.阿拉伯--伊斯兰各朝代早期的清真寺建筑艺术,反映了伊斯兰文化兼容并包的思想内涵,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公元631年(唐贞观五年),穆罕默德统一阿拉伯半岛之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公元651年(唐永徽二年),穆罕默德派遣使者来到大唐首都——长安。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即在其传播地区建立伊斯兰教活动中心清真寺。清真寺的建筑是吸收了中国历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教产生之前,城市为其孕育、发展提供了土壤。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扩布,在中东及其伊斯兰地区,形成新的“伊斯兰城市”。这些城市改变了阿拉伯部族的结构和传统生活方式。城市的特有环境,铸就了伊斯兰文化的基本要素。伊斯兰教义、教法的形成,古兰学、圣训学的研究,阿拉伯语的传播,乃至教法学派的发展,都与城市生活息息相关。在伊斯兰城市中,清真寺、浴池以及市场巴扎的建立,城市公共区域与私人区域的布局,居民的房屋构造风格,都是伊斯兰教文化影响所致。伊斯兰城市的发展,构成了世界城市文明发展史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9.
梳理中国回族清真寺建筑的历史发展脉络及不同时期的建筑文化特点,并以青海洪水泉清真寺为个案,进一步对建筑格局、内部装饰等进行细致分析,可以看出回族清真寺所呈现的建筑文化特点是不同文化互动与交融的结果,体现了伊斯兰文化的包容性与生命力,更深蕴着回族展现于其文化中恒久不变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早期有关伊斯兰教的记载中,一部分为汉族学者所撰。他们对伊斯兰教史料进行收集、梳理、研究,不仅能够反映汉族学人对伊斯兰教认识的嬗变,勾勒出伊斯兰文化和汉文化交汇融合的特点,而且为探究伊斯兰教的中国化过程提供辅助资料。  相似文献   

11.
唐朝中前期,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成为中国最早接纳穆斯林的城市之一。唐、两宋时期伊斯兰教在广州飞速发展,可惜战争割断了其在广州的发展。始建于唐朝中前期的广州怀圣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该寺见证了伊斯兰教在广州的兴衰史。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清真寺是伊斯兰教传播与发展的文化载体,那么支撑和维护这个文化载体的重要基础--寺院经济就尤为重要了,它是宗教信仰发展的产物,清真寺寺院经济的状况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伊斯兰教的兴衰过程.本文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对兰州市城关区的清真寺寺院经济的收入、支出、管理等方面展开调查,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力图对这一特殊的行业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以便更深刻地认识清真寺的经济功能对都市穆斯林及穆斯林社区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元代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得到普遍传播和发展的一个朝代,大量清真寺的修建、扩建以及遗留下来的穆斯林墓碑石说明了这一点,也可以从(伊本·白图泰游记)等历史著作中感受到这一点。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清真寺在元代建造、扩建的情况,及其清真寺内保存的碑文的探讨来看,当时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有其特.或。这些特点涉及到沿海地区中国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宗教制度等。  相似文献   

14.
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写清末波斯文献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尤其文史领域的轰动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学术风气的变化 ;第二部分分析了欧洲人对波斯文化研究的成就以及对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的间接影响 ;三、四两部分写波斯诗歌的巨大价值及对中国伊斯兰教、维吾尔文化形成的影响 ;最后一部分强调了必须加强对波斯文化的研究 ,以推动中国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楹联在我国源远流长,从萌芽雏形发展到格律定型,有其漫长的历程。这一传统文化被回族接受后,融入伊斯兰文化色彩并得到广泛应用。清真寺中的楹联凝聚着中国伊斯兰文化与华夏古老文化精髓,即所谓“以儒释伊”,融中阿文化为一体,是弥足珍贵的文化精品。本文较详细地论证了中国伊斯兰文化方面的楹联的背景、承传、内容及艺术水平等。历代记载或论述楹联的专书和集锦不胜枚举,但有关伊斯兰教文化领域的楹联汇编却始终空缺。李传明先生广征博采,将全国各地古往今来清真寺的楹联加以搜集、整理,写就《中国清真寺楹联》一书,填补了这块历史空白,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6.
一 谈起回族教育,人们总联想到清真寺、阿訇的经堂语和满拉们朗朗的读经声。由此认为,回族历来只重念经而不重读书、回族信仰的伊斯兰教影响了回族教育的发展。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它忽视了伊斯兰教重视教育的传统,更忽视了历史上回回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孜孜追求。  相似文献   

17.
自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以后的唐、宋、元、明、清历代留存的回族文物品种繁多,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这些文物从时间上看,唐宋时期少,元代逐渐增多,明清更多;从类型上看,古建筑多,器物留存相对较少;从文化特征看,唐宋时期表现为借用中国传统形式较多;元代有世界各地地域性伊斯兰文化的植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吸收、融合,开始出现中西结合的文化形态;在明代以《古兰经》为根本经典、以伊斯兰教信仰为核心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中国回族伊斯兰文化形成。回族文物反映的回族文化演进过程说明,中国古代回族文化是以伊斯兰思想为核心、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为主的中国本土民族文化,是中国内地地域性的伊斯兰文化。这种文化相结合的双重性特点,既表明回族文化是世界伊斯兰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又表明它是中华多元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多样性、包容性特点的体现,中国回族文物所展示的回族文化更表明,中国回族对世界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贡献是极其伟大的。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上海的崛起,为伊斯兰教的振兴,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移民社会所独具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优势,均使伊斯兰教的发展沾受其惠。诸如清真寺的增多,穆斯林人数的激增,有关的社团组织层出不穷,伊斯兰教文化教育事业的大力开展,都昭示了伊斯兰教与近代上海发展同步跳动的历史脉搏。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的上海穆斯林有着浓郁的宗教意识和虔诚的信仰,按照伊斯兰教义的规定,他们将自己的财产,甚至是毕生积蓄用以修建清真寺、修缮回回公墓、支助朝觐活动等各项伊斯兰教事业建设,推动了近代上海伊斯兰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教在新疆哈萨克族发展演变的历史是一部“本土化”的历史.经过兴建清真寺、开展经文教育、设立宗教管理组织、确立宗教教规等历史过程,阐释伊斯兰文化的共性与哈萨克族文化个性之间张力的消解,形成了带有草原游牧特色的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