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晚清小说对民族国家的想象呈现出多向性特点,有对专制政体的批判和对立宪政体的赞颂,有对共和政体的抨击,有对“文明专制”政体的向往以及超越地球的极端想象。这种现象的形成,既是中国近代政治氛围使然,又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西方文化中的进化论、科学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社会思潮的交互作用有关,也不能忽视梁启超的理论倡导与小说创作的影响。晚清小说中的民族国家想象,启迪后人以更合理、更有效的方式建设民族国家,思考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空间,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民族国家想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知识分子游历西方,寻求救国之道,并把游历过程中的见闻以日记或游记的方式记录下来,成为我们今天研究西方社会的知识来源。本文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1979-2011年间发表的晚清域外游记相关研究成果,从西方社会形象、西学、教育、科技、经济、法制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学者对游记的个案研究,认为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在游记的旅游价值、教育价值和精神价值等方面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旅外游记真实记录了作家们游学国外的见闻、思考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走出国门而置身异域 ,面对不同文化的迎面冲击 ,作家们经受了复杂的心路历程。他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 ,又擅于吸收西方现代文明思想和求实创新精神 ,因而其文化心态内蕴丰厚而呈现出既传统又现代的多元特征  相似文献   

4.
晚清科幻小说是独特的文学类型。一方面科幻小说描绘现代性质的新世界,解构神仙侠客式想象的心理迷狂;另一方面它们又承担启蒙的时代主题,产生政治愿望与科学想象重叠的特点。晚清科幻小说的想象世界存在保守观念,带有亦新亦旧的复合特色,其中的旧观念与现代科学精神相背,导致作家在科学想象中放不开手脚,使得科幻小说的价值降低。  相似文献   

5.
晚清政治小说以全新的时空想象,设计国家未来发展模式,这种想象在时间上着眼未来,空间上着眼世界。中国文学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走向世界。传统农耕社会的理想是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晚清政治小说国家想象超越这种小农的社会乌托邦。政治小说的直接功利性超过了它的艺术性,政治小说本身代表上层知识分子的集体愿望,没有贴近普通民众的想法,因此没有实现新民启蒙的最初目的。  相似文献   

6.
近代买办与晚清民族保险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8 0 5年,当外商在广州创立中国近代第一家保险机构时,买办就以附股的形式接触到保险领域。以此为开端,买办凭借其特殊的身份和经历积极参与到晚清民族保险业中,并在近代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初创中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晚清科幻小说一方面竭力描绘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新生活,从而解构神魔侠士想象的心理迷狂;另一方面承担着沉重的新民启蒙的时代主题,显露出政治愿望与科学想象的重叠特点;更重要的是晚清科幻小说的想象世界中还徘徊着诸多保守观念,表现出对一些传统的消极思想难以释怀。晚清科幻小说的想象带有浓重的亦新亦旧特色,很多旧观念与现代科学精神相悖,以致于小说家在科学想象上放不开手脚,科幻小说的价值降低。即使今天,那些旧幽灵依然是艺术与科学发展的巨大障碍。  相似文献   

8.
在晚清,对于女性的热情关注与想望是值得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其中知识界提出的“女中华”命题尤具典型意义。此说首见于上海《选报》的一则报道,后经金天翮在《女界钟》一书的引述,以及《女子世界》杂志举办的主题征文活动而获得关注。因为话语形式本身的开放性,所以在启蒙者言说与文学书写中存在着微妙差异,由此形成独具意义的张力空间。聚焦于“女中华”这一独特的社会性别符号,梳理它从产生到传播的具体过程,讨论晚清知识界如何借此参与女性的想象与再构,并力图揭示其与民族国家建构之间的深刻关联。  相似文献   

9.
在台湾乡土文学的流变历程中,民族国家想象已生发为一种不可置疑的巨大话语,有关现代民族国家的叙事在台湾乡土文学中居于中心地位。乡土文学作家们在其创作审美活动中融注着各种各样的国家想象类型和民族认同方式,台湾乡土文学所隐含的一个基本的想象就是对于民族国家的想象。台湾乡土文学从发韧,历经日据时期、光复时期至回归时期,民族国家想象在每一个时期都有其不同的审美特质和内涵。  相似文献   

10.
11.
晚清“女国民”话语及其女性想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晚清思想界逐渐形成的"国家-国民"概念体系中,"国民"概念不仅标示着国家与个人之间的政治关系,而且意味着一种新的现代身份认同.包括男女两性在内的晚清知识分子都把引导女性认同"国民"身份作为重要的启蒙任务,但在具体的言说中,不论是对"女国民"之责任和权利的辩难,还是对"女国民性"的界定,抑或是"女国民"的实践路径,不同性别的启蒙者所采取的价值立场和论述策略呈现出微妙而有意味的差异.同时期小说中的"女国民"想像,一方面呼应了思想界的讨论,另一方面并未脱离男性中心的女性身体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2.
1905年晚清学部的成立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既是晚清新式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对新式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部成立后就积极调整规范了留学教育的发展。总体上,学部在留学的各个国家设立了游学管理的机构;并结合国内局势的变化和国外教育的机制及时地确定了留学教育的方向与目标。另外,针对前期留学教育发展中衍生的各种问题,拿出了具体而切实的解决办法,主要有:留学生资格的限定与保障、留学生学习学科结构的调整以及合理分布留学国别等等。在学部的大力整顿下,晚清最后几年的留学教育朝着更加有序和健康的轨道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近代女子社会化教育的兴起以及女学堂音乐课的开设,担负启蒙使命的晚清女报,也以"唱歌"栏的普遍设立为突出特色.按照在现实应用中的题材与功能进行分别,女报乐歌可区划为仪式歌、励志歌、助学歌、易俗歌与时事歌五类.仪式歌总体上以强调女子教育的重要性、表彰各自学校的办学精神为主,而合群与救亡亦成为贯穿其间的要素.励志歌则塑造了一时代先进女性群体的精神风貌,其所励之志既关切个人也推及国家.因应新式学堂的需要,助学歌既以"劝学"、"勉学"为其主旨,也以具体的知识传授为目标,对于激发女性向学之心和参与教学互动贡献良多.易俗歌则配合晚清社会改良运动,对各种被指为危害国族人种、妨碍女子身心健康的不良习俗进行了广泛的批判,同时表彰了以"女权"、"自由"、"文明"为核心的"新生活"风尚.时事歌则经由对政治及社会事件的及时感应,抒写了改良/革命、民族主义/满汉调和等救国理念,现实政治也以音乐的形式强力地介入了女性的生活.女报乐歌实在地融入了女性生活的各个层面既作为一种启蒙利器,传输了新思想与新知识,也以其广泛的应用性,直接参与到移风易俗、构建女性新生活的历史进程中.在这个意义上,晚清的乐歌作者是幸福和值得自豪的一代.  相似文献   

14.
晚清从西方传来的民族主义造成了民族国家认同的危机。革命派强调民族的血统,从单民族国家理论出发,提倡种族式的排满。保皇党人则重视民族的文化认同,鼓吹包容满汉的大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梁启超是民族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有力推动者,其态度几次转变,反映了晚清时期一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国家认同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5.
论晚清政府的华侨教育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海外华侨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教育政策上也进行了很大调整。由于华侨在海外普遍受到歧视和压迫,华侨子弟被禁止进入当地学校学习,这样华侨只有仿效国内的私塾创办“义学”。随着驻外机构的设立,以左秉隆、张之洞为代表的清政府官员注意到海外华侨恪守中华伦理道德,并具有清政府可资利用的经济潜力,如不设立学校对华侨子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他们就面临被西方文化同化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的一些洋务官员开始在海外创办了一批华侨学校。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挽救其封建统治,一方面提倡实业救国,积极吸引海外资本投资国内实业;另一方面大力创办教育,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战败也深深地触动海外华侨,受国内兴办教育热潮的影响,海外华侨也形成一股兴学之风。清政府也采取措施,加大了对华侨教育政策调整力度,鼓励国内教员到海外侨校任教,改善海外侨校师资状况;派员巡查,加强对华侨学校的管理;鼓励创建侨校,扶持侨校的发展;在国内建设华侨学堂,鼓励华侨子弟归国就读;极力招揽学成人才,提高华侨政治地位。清政府改变华侨教育政策有着明确的目的,其一要宣扬忠君思想,消弭维新派和革命党人对华侨的影响,巩固其统治;其二要吸引华侨资本,兴办国内实业,摆脱经济危机。但清政府发展华侨教育的种种措施在客观上促使海外殖民政府改变华侨教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华侨的教育状况,同时也大大激发了海外华侨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加强了华侨同祖国的联系和感情。  相似文献   

16.
清末新小说中的"新中国"想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具有互文关系而政治倾向迥异的四篇清末新小说可以见出,其时知识精英对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共同信念,从中可以复现当时知识精英对未来中国的道路设计、实现途径及远景规划的全景.清末新小说对于"新中国"的想象,具有政治肩蒙目的,以实现"小说"救国的宗旨.但这些小说文本仅仅停留于"民族国家"想象,尚未完成国家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晚清民族平等意识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民族救亡运动的发展而呈现为阶段性演进的特征,不同的阶段存在着不同的意识主体和内容。它萌生于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等人睁眼看世界以及对华夷格局与朝贡体系的突破意识;成长于太平天国运动中“学习西方,振兴中华”以及洋务派的“自强”“商战”意识之中;壮大于维新运动时期的“救亡”“竞争”意识之中;成就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驱除鞑虏”“建立民国”的运动之中。它的演进不但伴随着爱国主义情感,而且始终以先进的知识分子为先锋。  相似文献   

18.
晚清政府确定华侨国民身份、加强华侨社会管理和吸收华侨资本等政策的实施,是其华侨政策从禁侨、贱侨到护侨、重侨的转变。其影响是改变以往华侨与晚清政府两者断裂之关系,加强了华侨与祖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上的联系,同时华侨社会因之得以整合和统一,这些都有利于华侨对晚清政府政权的政治认同与对祖国之归属感,有利于华侨基于共同文化而认同于中华民族、从而发展民族国家意识。  相似文献   

19.
科举制在人才选拔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经过历史的发展,其优点和弊病显露无遗。在西方不断的冲击下,其考试内容也越来越不合时代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并最终在1905年废除了科举。虽然科举制度已经不合时宜,但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废除却是至关重要的。清政府立止科举的方式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立止科举,导致长期形成的社会人员流动机制受到了破坏,大量的科考士子生存之路被堵死,许多走向反面。同时,导致了中国士绅阶级的消失,进而产生连带的后果,造成了农村的没落。另外,还造成了中国选官制度的混乱。这一切的后果都值得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