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主体同性文论提出的前提性思考在于主体性理论的缺陷.从主体性文论到主体问性文论的转向,从根本上而言是置换了文学理论形态建构的哲学基点,从而二者在文学本质问题的理解上也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其实,主体性文论和主体间性文论的提出遵循着同一条文论建构的路向,也就是说,从前者到后者的转向是主体伸张这一理路之下的文论建构转向.这一转向为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建设提供了一些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6,(5):116-122
"人民性"问题是文艺创作与批评的核心问题。深入研究"人民性"文艺创作与批评的思想和学理基础,有助于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精神。新时代语境下,"人民性"文艺创作和批评的学理资源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理论,是"人民性"文艺思想生成、话语表现的逻辑起点;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民本"思想、"人学"文论,为当下"人民性"文艺理论的思想建构、文化传承提供了话语资源和精神血脉;中国现当代"文艺社会学"思想、"人本主义"文论,为文艺创作与批评的"人民性"本质认识、内涵掌握创造了条件和语境;西方文论中"现实主义"的理论阐发,可为"人民性"文艺创作与批评的问题反思、艺术表达提供思想资源及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3.
主体间性文论是当前文学理论领域中较为突出的一种思想形态。探讨其与主体性文论之间的关联是研究这一理论的重要视角。对于主体性理论缺陷的个人确认是杨春时从主体性文论到主体问性文论转向的前提性思考。这一转向表现为在新的哲学语境下对主体性文论批判的延续和深化。其实,主体性文论和主体间性文论是在主体伸张文论建构理路之下存在密切关联的两个环节的理论书写;而这一关联就是一种批判性关联。  相似文献   

4.
在"失语"遮蔽了中国文论话语,中华文化严重"西化"的危机时刻,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当代文论的重要任务。本文就如何体认中国文化与文论的异质性,如何重建中国文论话语、重塑中国文论的学术主体性、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以及如何建设具有中国文化精神同时又吸收作为全人类文化成就的新型话语系统进行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论史上,批评意识历经三个发展阶段:泛文学意识阶段、纯文学意识阶段和独立的批评意识阶段.文论家在不同阶段批评意识的统照和主宰下,依据一定的理论,运用一定的方法选择文体来评判和观照文学现象,从而造成了文论史上批评文体多姿而繁复的体貌.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论史上,每种批评文体都有其鲜明的体制特征,文体体制的嬗变呈现出变与常的悖立整合;受时代风尚、批评主体情趣爱好以及文体本身发展规律影响,批评文体的语言表达和艺术手法表现出散韵、秀隐交错的嬗变规律;批评文本结构、语言表达等的变化,必然引起文体体貌上的不同,因此,批评文体之体貌体现出质文代变、雅俗相递的嬗变规律.  相似文献   

7.
自五四以来,近代学人极力推崇科学的理性精神,肯定科学的方法和价值。笃信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唯科学主义,在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转化中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将中国古代文论话语逼入了双重危机之中,使中国传统话语言说方式面临岌岌可危的境遇。首先,它促使中国古代文论作为"元语言"的地位丧失;其次,导致中国古代文论远离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从学理机制上来看,中国文论的危机其实就是唯科学主义所导致的危机。唯科学主义流弊甚广却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恢复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文化的复兴,必须深刻反省唯科学主义的流弊。  相似文献   

8.
西学模式的引进导致了古代文论学科中的批评史与文学史、批评史与批评观念、批评史与文化语境的割裂.研究目的和文学观念的改变必然影响到古代文论学科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古代文论研究中的回应西学问题、学科内在的演化问题、体系构造问题以及书写体例问题都应该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9.
半个世纪前 ,李健吾的文学思想和批评实践率先为中国文论走向现代、走向世界提供了一种典型范式。他以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自我为理论内涵 ,以直觉性、印象性、情感性、形象性为批评实践的文本形式 ,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论的优良传统 ,又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的一些思想精髓 ,建立了一种中国式的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印象主义文论。  相似文献   

10.
古代文论诗性言说的生成语境和主体用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中  吴中胜 《江汉论坛》2008,1(4):110-114
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言说,与其所处具体语境和主体用心密不可分.或三五亲朋,酒边烛外;或赋闲独居,尘氛退避,悠闲的环境和轻松的心情,有一种松散的、随笔式的言说与之适应.言说者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入兴贵闲的心态促成古代文论言说方式的诗性和鲜活.当然也有立志高远者,独立著述,欲成一家之言,自然形成相对严谨、自成体系的言说.  相似文献   

11.
鉴于生命诗学与生态批评具有本质性的内在关联,我们确立起"生命-生态主义文论"这一论述框架;在此架构中,对中国现代生命诗学与生态批评的演进历程进行描述与阐释,我们发现:如何在接受域外文论影响的同时,对其加以规训,使其为我所用、成为建构中国现代文论新话语的知识与思想资源,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及文艺学学科所面临的现实与挑战;我们还发现:与中国现代文论新传统的其他亚传统一样,"生命-生态主义文论"的形成与发展体现出"域外文论本土化"的几个普遍特征,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融突和合"这一转化机制:从对域外文论的介绍、翻译、阐释,到批评实践与理论创造的过程,正是消弭中外文论冲突、融合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中庸思想凝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诸多内涵,是人们理解先秦儒家思想乃至中国传统思想、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中庸思想在审美价值取向上所追求的和谐精神、在艺术接受方面追求的宽容性和在艺术表现层面追求的节制性,对中国文论思想的发生、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中庸思想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根本理念乃至价值核心,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从内容到形式都弥漫着浓郁的"中和"色彩.  相似文献   

13.
唐代文论主要运用了意象批评、比较批评、源流批评、摘句批评等批评方法。作为我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中继阶段,唐代文论为不同文学批评方法在后世的不断拓展、提升与丰富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4.
立足异质 融会古今——重建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重建中国文论话语"这一命题的积极回应中,学术界开始了对中国传统的根本学术话语规则的注意和重视,有许多学者开始致力于对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清理.对于如何重建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的命题,学术界的讨论大致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关注"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第二个阶段的讨论则主要集中于研究"西方文论的中国化"以及"中国文论的中国化"问题.但中国文论因为没有自己坚实的话语资源,事实上又处于再次"失语"的状态.故应依据中国传统固有的两个主要文化规则,在"异质性"原则上走"古今融会"及"中西化合"之路,通过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国化来最终实现中国当代文论话语的重建.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7,(6):115-121
目前,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普遍存在传统文论"失语"问题。我们多关注西方文学、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而极少关注中国文化、文学传统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造成中国文学批评实践层面的"失语"。在文学功用、文学发生、文学接受等方面,传统文论均可对当代文学进行批评研究,中国文论不应只停留在通往建构的路上,而应在批评实践中发出声音。  相似文献   

16.
主体间性文论的提出是杨春时近20年文学与美学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在于探讨其与主体性文论之间的关联问题。对主体性理论缺陷的个人确认是杨春时从主体性文论到主体间性文论转向的前提性思考。这一转向表现为在新的哲学语境下对主体性文论批判的延续和深化。主体性文论和主体间性文论是在主体伸张文论建构理路之下存在密切关联的两个环节的理论书写;而这一关联是一种批判性关联。  相似文献   

17.
论形式主义批评的浪漫主义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西方形式主义批评对浪漫主义诗歌采取了回避、冷淡和批判的态度,但通过对形式主义批评理论和浪漫主义文论进行剥茧抽丝式的条分缕析,发现形式主义批评的许多核心概念都有着浪漫主义的渊源。浪漫主义文论以想象论为纽带,将情感论、"陌生化"审美论以及有机论等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而这些重要的浪漫主义文论,都在近半个世纪之后的形式主义批评那里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六朝佛学对中国文论精神的升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论具有丰厚的人文精神蕴涵,然而这种传统的精神蕴涵到了汉魏之际,面临着新的问题。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以及玄学观念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解脱,需要新的宗教精神的介入。佛教在这时候适应当时人们的需要,对于文论的精神价值作了深化,影响到文艺理论领域,使汉魏以来的文论精神蕴涵具有多元交融的特点既有儒家思想的延续,亦有道家与玄学的创辟。两晋之后,佛学从宗教境界的层面,提升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文论的思想境界,使文艺精神具有了更深的形而上意蕴,对文艺理论问题的思考愈趋深邃。显示出中国古代文论的精神价值体系多元共生、互相融补的特点,直接促成了《文心雕龙》的诞生,并且影响到唐宋时代佛学向禅宗方向的转化。深入探寻这种成因,是了解中国古代文论人文底蕴与精神蕴涵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激活其现代价值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因为不同的文化语境和文化基础,中、西文论形成了不同的学术规则、话语和意义生成方式.但同为旨在把握人类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探求文艺奥秘的一种途径,二者只有是否适用而无先进与落后之别.但是,五四运动截断了中国传统文论之"根",致使中国文论最终走向西方化,而西方化后中国文论也最终导致中国文论话语的丧失.为改变中国学术界"古与今文论的断裂、中与西文论的隔膜",我们主张中国文论的中国化或日语境化,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语境化及西方化的中国现代文论的中国语境化.  相似文献   

20.
重视中国古代文论资源在新时代文艺批评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是做好新时代文艺批评工作的重要任务。中国古代文论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我们要从观念上打破把古代文论只是作为一种“传统”、一种“遗产”、一种“知识”的错误认识,善于把中国古代文论作为一个思想整体来看,不仅仅是用一些具体的命题、范畴进行文本解读,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其生成特征、文化理念、表达方式等,并潜移默化运用于当下批评实践之中。新时代文艺批评要借鉴中国古代文论在话语表达上的多元化、生命化、审美化特征,丰富文艺批评文体,赋予批评话语以个性和审美性。只有理清中国古代文论在当下是否可用、哪些可用以及如何用好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才能真正为新时代文艺批评赋能助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