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8 毫秒
1.
从产生过程、引起美感的因素、情感表现形式和欣赏活动中意识的作用等四个方面,论述了艺术作为一种审美对象,艺术欣赏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与现实生活中一般美的事物和审美现象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艺术欣赏对人的道德情感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在艺术欣赏中存在两种差异:一是艺术形态的个体差异性,指艺术的门类以及流派繁多,而且审美特征千差万别;二是艺术欣赏者的个体差异性,指欣赏者的审美能力、审美心理过程或美感、文化修养、原有道德素质以及年龄的差异。在艺术欣赏研究中一些学者忽略了这两个差异性,而出现片面性、抽象性。当然,艺术形态以及欣赏也有共性,但研究问题应从个性即个体差异性开始  相似文献   

3.
一按照文化学的一般理论,人类的行为往往起因于动机,而动机又导源于需要。或换个角度来讲,也就是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从旅游意义上来理解这个理论,我们可以知道:作为旅游主体的旅游者,首先都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的普普通通的人,人生来俱有的寻求发展、自由的文化性需要与人的社会性的矛盾,导致了旅游意义上的人为了暂时摆脱非主体文化的种种动机。如生理上以体育、健身为目的的旅游,文化上以获取知识为目的的旅游,人际上  相似文献   

4.
高校共青团组织评优工作改革构想徐远火评优奖励是利用人类的需要促进人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变化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如果运用得当,评价机制合理,就会对被评价者(集体或个体)产生良好的行为动机,发掘内在潜力,增强竞争意识,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全面...  相似文献   

5.
一、动机与创作动机的复杂性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当愿望所指向的对象激起人的活动时,反映这种对象的形象或观念就构成活动的动机.即凡引起和维持人去从事某种活动,指引活动去满足一定需要的愿望或观念,就是这种活动的动机.可见,动机是和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机体有某种需要时,就可能产生相应的动机。马斯洛人文主义心理学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种水平,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当一种需要满足之后,才可能产生另一水平的需要,但也有交叉现象…  相似文献   

6.
<正> 偏爱价值,最初是美学从经济学那里引进的一个概念,即某物对一般人一文不值,而对某一人或某部分人却是无价之宝.篦梳在妇女与和尚的眼中,价值有天壤之别.少妇珍重她得到的第一枝玫瑰花,而世人对此并不在意.在审美过程中,偏爱是人们追求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适应生活的一种超常的情感.原则上,“美是一种价值.”可以确信,价值存在于美.审美价值是指客体能引起主体的审美感受,而且还在于客体具备某种属性能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价值多种多样,审美价值的范围也极为广泛.偏爱价值是由偏爱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是对人的某种特殊感情的一种补偿.它可以影响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在审美过程中形成的偏爱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过程中,提高企业扶贫积极性是推进产业扶贫和落实产业兴旺的关键,是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政策设计的重要抓手。【设计/方法】利用沪深A股上市企业2016~2019年精准扶贫数据,深入“过程黑箱”,揭示企业高管团队扶贫决策动机。【结论/发现】(1)高管扶贫决策存在明显“政治责任”和“情感共情”动机,管理自主权的调节作用在政治和情感动机中存在显著差异。(2)当企业高管的扶贫决策源于“政治责任”动机时,若企业内部财务冗余丰富、盈利能力较强,会促使高管加大扶贫投入;而外部制度环境则不影响高管“政治责任”动机和企业扶贫投入的关系。(3)当企业高管的扶贫决策源于“情感共情”动机时,管理自主权调节作用无效,即高管纯粹因内心情感而产生的扶贫意愿不易被内部资源和外部制度环境等权变因素动摇。  相似文献   

8.
卡尔松的肯定美学即是一种主张所有自然物都一样美的观念。其产生有一定的内在逻辑:以瓦尔顿的审美理论为依托,卡尔松通过科学为自然创造新的审美范畴,从而避免了艺术欣赏中的等级与优劣之分。但肯定美学的产生潜藏着更深层的美学动机--即拯救那些为人类视角所遮蔽的自然,对当下人类精英式占有自然环境的批判。自十八世纪以来,建立在如画性基础上的自然审美传统抛弃了自然本身,而仅以人为基准。尽管肯定美学符合内外逻辑,但自身却蕴涵着巨大的悖论:它的实现以自然自律为充要条件,而自然完全摆脱人类视角回归自身只是理想的假设。肯定美学的矛盾源自卡尔松企图超越但仍无法超越的二元对立自然观。  相似文献   

9.
韩汉英视觉器官词语通过隐喻、提喻或换喻等认知方式,从指人体视觉器官到喻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人或物等具体概念到观点、态度、情感等抽象概念,经历了具体概念抽象化、抽象概念具体化、自然物的人性化、事物的拟人化及事物的形象化等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0.
人的一生为什么乐此不疲地追求完美的语言表达形式?人在言语行为中为什么会有求美的动机?人的求美策略源于何处?笔者认为:宇宙、人、语言的全息关系是人类求美天性的必然性,而“耗散结构”是人类求美天性的表现形式。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的一切结构和层次是人按照生命之本质———耗散结构建造而成的,人们在使用语言这个工具的时候,也总是要选择能够迎合自己生命动态平衡的需要并引起赏心悦耳的话语形式。人的言语行为充满着对抗死亡、远离绝对平衡的反熵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人在言语行为中有一种永无止境地追求创造的快乐、美的享受的本能,为了追求美,他会在言语活动中,做永无休止的审美选择,人对语言的审美选择也就形成了修辞。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艺术创作在生命意义上的两个层次——描摹生命和创造生命入手,分析了生命意识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并探究了艺术创作的深层动机。认为艺术活动反映了人类对生命问题的关注,是生命的一种形态,为生命提供了意义;而生命则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动机,为艺术提供了内容。人的肯定生命的本性在艺术中得到满足,美在艺术中得到集中体现,艺术是生命意识的审美体现。  相似文献   

12.
宗教价值与审美情感──宗教与文学对话杨从荣宗教和文学,作为人类社会的两种意识形态,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对立统一;宗教需要艺术,艺术借鉴宗教,而人类既需要宗教,又更需要艺术。人与宗教、人与艺术、艺术与宗教构成复杂神秘的多元联...  相似文献   

13.
后果主义是当代规范伦理学发展出的一种新型伦理学理论。然而,后果主义实际上是多种后果主义伦理学理论的统称,动机后果主义和德性后果主义就是其中的两种。动机后果主义认为,人的行动(行为)动机对于行为的后果起着决定性作用。亚当斯通过案例讨论了动机对于后果的复杂影响。德性后果主义则认为,人的德性品格对于行为好坏(善恶)起着关键性作用。德莱夫提出一种品德只有产生更多的善而不是恶时,这样的品德才是德性。动机后果主义与德性后果主义都注重从人作为行动者的内在方面来进行行动后果的起源追溯,这两者之间既有区别也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4.
古代中国人在认识事物、把握事物、说明事物时,遵循着某种整体化、形象化的思想原则,这一点早已得到了公认。这种思维方法与西方人的思维方法之间的区别(比如“合”与“分”、“一元”与“多元’、“综合”与“分析”等等的对立,以及由此导致的重人伦与重自然、重精神与重物质、重文学与重科学等等的对立),也是很清楚的。但是,中国古代整体现和形象化的思维方式,究竟怎样长远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以及怎样对世世代代中国人进行了塑造(即对他们的观念意识、行为方式发生了潜移默化般的影响),却是很有必要加以探讨的。中…  相似文献   

15.
数字“五”体现了人类与许多事物完美存在方式及宇宙空间方位对立统一的结构律,诸多客观实体及人类活动方式的集合律,人类生命与许多事物运动变化的节律,同时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及相关物象的结构律、集合律与节律。由此,“五”在古人心目中产生某种审美价值取向和神秘崇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古代诗人的诗酒精神孟修祥酒是一种物质文化,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紧密联系着的;诗是一种精神文化,它的产生源于人的精神需要和情感表达。而诗与酒的最初结缘绝不会迟于《诗经》的产生之时,因为《诗经》中就有大量的咏酒诗存在。诗的创造并非必然...  相似文献   

17.
早期人类不会审美,也没有审美的艺术。借助于审美发生,艺术才获得了审美属性。这一质变的决定性条件是人类智能的发展使早期人类的形状知觉力升华为现代人类的形式知觉力。只有在这一前提条件下,才有可能对事物及艺术的形式因素加以相对独立的认知并产生非功利的情感反应。艺术的审美性质和基本特征皆由这一过程及机制所决定。  相似文献   

18.
人的任何意志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与满足某些需要有关的活动动力”。而具体到之学中的创作动机则是指那些能激活作家创作欲望,触动文学活动发生的直接或间接的诱因。作家的创作动机来源于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外界的某种刺激、生活的某些机  相似文献   

19.
从个体自我概念的视角探讨顾客抱怨动机产生机理,结合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理论,顾客对服务失误的一种或几种自我概念会受到某种程度的破坏,从而产生某种的自我威胁感知,在不同自我威胁感知下顾客会产生不同的抱怨动机,而顾客抱怨动机及强度又受到个体自我监控性的调节。  相似文献   

20.
企业技术创新采纳行为是企业内部行为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层面的技术创新采纳需求得到强烈激发后,由技术创新采纳动机转化而成,其行为源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一系列不同动机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内生动力则是促使企业做出采纳决策的主要驱动力,主要包括企业对技术创新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创新精神等。企业技术创新采纳动机又是在创新需要基础上产生的,而且需要并不必然产生动机。因此,技术创新采纳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不完全确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