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之死"是福柯"作者之死"的逻辑起点,随着现代知识型的废除和新知识型的诞生,作者终将与人一起死亡.作者功能是福柯作者理论的核心概念,集中体现了一个社会里某些话语存在、流通和运作的特征.作者是话语实践复杂运作的产物,作者形象及其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会园文化传统和话语形构的改变而改变.福柯改变了关于作者的提问方式,从"谁是作者"转向了"什么是作者",从而开辟了作者理论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所阐明的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怎样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大问题.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层主要是毛泽东过早放弃了这一理论,通过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急速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6年,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也就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党并未自觉认识到这一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对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有了客观、自觉的认识,逐步系统、完整地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着历史的逻辑的关联.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相差近半个世纪,它的内容远没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包含的内容那么丰富,以及对生产力尺度把握得准确无误.但是,从理论建构和研究方法上,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前奏和客观理论参照系;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则继承、发展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对马克思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2003年10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蒙古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研究>是一部较全面系统地研究蒙古现代文论的专著.作者是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满特嘎博士.  相似文献   

4.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把"诗言志"与西方诗歌定义"诗是某种制作"作比较,二者的比较寓示了中西诗学传统在理论原点上的差异.中西诗学分别从自己的理论原点出发,沿着不同的轨辙,在文学本体规定、作者与文本之关系、批评阐释等基础观念层面,各自衍生了一套圆融自足的理论体系.中国主流文学传统强调"非虚构";西方则重视"虚构"和"想象".中国文学的文本与作者是一种物我不分的自然和谐关系;西方文学的文本则是作者意志控制的对象与产物.中国诗学批评以"作者"作为"意义"之源;西方诗学批评则以"文本"作为"意义"之源.  相似文献   

5.
叶志坚 《东南学术》2004,(4):127-135
文化学作为一门研究文化现象或文化体系的新兴科学,其显著特征就是综合性、跨学科.这一特征决定了它的学科产生走的是一条许多相关学科的不断融合之路.由此,它的理论之源就必须是多向度、多维的.本文通过寻根求源和细致考察,认为历史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构成了文化学的理论之源.  相似文献   

6.
在本文中,作者运用吉尔伯特·西蒙顿(Gilbert Simondon)的原创模型,对当前我们面临的理论临界状态作了深入思考。"理论"之死这种当代话语认为,或因过度解构,或因海量数据的压迫,"理论"已经死亡。作者提出,这种临界状态可以模拟热力学的相变来解释;确切地说,按照西蒙顿的理论,临界态就是一种被技术性和宗教之间的残余相变干扰的相变。因理论的临界态也是临界理论的状态,故而作者又选取了两个近期研讨过这种临界态的当代理论进行研讨:一个是推知实在论,一个是行动者网络理论。作者认为两者均无法解开技术宗教相移这个谜题,并陈述了理由。作者认为,当代的理论实践已经采取了当今技术性所允许的形式,这便预告了理论的临界态,也就是研究风起云涌、魔法遍地开花之时。  相似文献   

7.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深入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近年来,对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探讨成为旅游学术界的一大热点,但现有的研究基本上都局限于一种思辨式的推理。通过建立生命周期需求模型,作者作了一次定量的研究,主要推导了旅游地生命周期产生的内在过程,并在文章的结尾阐述了该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波 《北方论丛》2003,(6):95-97
弓肇祥教授的<真理理论>一书早在1999年就已出版.近日阅读该书,得到的印象是有材料、有观点,阐述十分清楚,论证相当严谨,并且不乏作者自己的独立见解,总的感觉是:相当扎实、可靠.  相似文献   

9.
正确划分和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与现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构建适应现阶段实际要求的经济运行机制,是我国经济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上海财经大学程恩富的新著《社会主义三阶段论》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富有新意的见解,是一本较有价值的学术著作。作者在《社会主义三阶段论》中提出的主要理论新观点有以下几方面: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作者  相似文献   

10.
霍士富  李娇 《江海学刊》2022,(2):246-254+256
罗兰·巴特提出的“作者之死”,宣告了文学研究从此告别“作品论”的古典批评,进入“文本分析”的新时代。但为了诞生真正的读者,他力主在空间上“作者”应退到舞台的一隅,其形象应不断变小;在时间上“作者”与“书写物”,不再像“父与子”的关系,而是所有“文本”都是“现在·此地的书写”。这一无限消除“作者”在“文本分析”中作用之理念,引起了学界的广泛争论乃至疑惑。日本学者田中实的“第三项”论,在承接此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明确设定“文章的客体自体”即“第三项”,弥补了“作者之死”的理论漏洞,建构了多元世界并置的“后·后现代”理论,超越了“后现代”视野下的文学批评范式。此原理以旧我的瓦解与新我的重构为旨归,为当下文学研究的混乱局面吹来了新风。  相似文献   

11.
刘兵权  彭菲娅 《兰州学刊》2007,(8):48-49,33
文章将科斯《企业的性质》一文与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增长理论、内部化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分析指出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增长理论是《企业的性质》一文的继续与补充,而内部化理论则是《企业的性质》一文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更好地研究总结30年来晋江发展的实践、经验和启示,中共晋江市委宣传部、党校决定面向全国征集理论文章。优秀征文将结集出版,部分作者应邀参加第四季度举办的晋江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李相合教授推出的<中国服务经济:结构演进及其理论假创新>是在他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的.这本书凝聚了作者四年多的心血,包含了作者艰苦探索所获的重要成果.可以说,本书是一本高度凝练的优秀著作.通读全书,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一些观点是具有创新性的.  相似文献   

14.
在过去30年里,中国的美国研究有了长足发展.无论是学科规模、学科体系,还是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显著改进和提高.然而,综合其他学者的反思和回顾以及作者自己对过去几年文献的总结,作者发现中国的美国研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作者认为,中国的美国研究要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与国际学术接轨,就必须立刻重视当今社会科学研究的两大要素,即理论构建和研究方法.随后作者以美国政治研究为例,讨论了如何把理论和方法引入中国的美国研究.  相似文献   

15.
罗尔斯正义理论呈现出阶段性的修正和转换.文章通过西方宪政传统这一维度,考量了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确立和转换.认为促使其理论转换的深层原因在于正义原则对宪政民主政体有一种内在要求,其理论实质乃宪政之正义,同时,这一研究有助于更深一层理解现代西方自由主义的政治理性之实质.  相似文献   

16.
从混淆理论、反淡化理论到联想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尉 《学术论坛》2007,30(8):62-66
商标是蕴涵巨大价值的无形资产,对其进行保护日益显得重要.文章对混淆理论、反淡化理论、联想理论的发展进程、发展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传统理论的一些不足,指出这些理论各自的功能,明确它们间的关系,对实践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4年,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手稿》中,深刻完整地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但这部手稿在当时并未得到发表,直至1932年此手稿才得以公开问世.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手稿发表的九年前,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奠基人卢卡奇在其《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就明确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并称之为“物化”.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期,这两种理论竟不谋而合,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文章简要概述了米德的自我理论的哲学基础及其理论背景,通过对米德所用的基本概念的分析,来展现他的自我理论的内涵.这一理论包括三个层次:1.活动是自我理论形成的基础;2.主我与客我是自我的内部对话机制;3.社会是自我合作交流的共同体.米德对心灵、自我和社会的依次研究论述,实际上呈现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9.
由陈君聪撰写的《刘少奇的思想理论研究》(华夏出版社,1988年7月出版),是全国第一部研究刘少奇思想理论的专著,作者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对刘少奇的思想理论作了全面系统的探索,深层次地全方位地揭示了刘少奇的伟大思想.此书是全国广大干部和理论工作者深入研究刘少奇思想理论的一本有价值的理论专著.全书分十二章,从横向入手,对刘少奇同志党的建设的理论、论述毛泽东思想建设的理论、民主革命时期的工人运动理论、白区工作策略思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  相似文献   

20.
顾颉刚是国际学术界最尊重的中国史学家之一 ,他“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的理论受到各国中国史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他编著的《古史辨》在《不列颠百科全书》里有专门辞条。但是 ,长期以来 ,顾颉刚和他的理论在中国却默默无闻。本文认为层累造史理论不但对古代史 ,而且对近现代史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作者试图对这一理论作进一步发展。文章对新文化运动也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