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文从克尔木齐文化的典型陶器、相关器物组合及墓地主要特征——石人等三方面并结合邻近地区的比较资料论述了克尔木齐文化的时代,认为该文化约当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一千纪中叶左右,是新疆的一支重要青铜时代考古文化,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还简要讨论了克尔木齐墓地的年代下限问题.  相似文献   

2.
吐火罗人的起源与迁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研究了吐火罗人的族属 ,分析了公元前 2 0 0 0年至公元前 150 0年间新疆分布的几种青铜时代文化 ,认为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的克尔木齐文化、楼兰地区的小河—古墓沟文化为吐火罗文化 ,塔里木盆地中部的新塔拉文化和尼雅北方青铜文化则是吐火罗文化与羌文化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爱莱娜·库兹米娜的著作《印度-伊朗人的起源》以考古学为基础,综合了语言学、文献学、民族学和人种学等大量的相关资料,给读者展示出了公元前2千纪草原地区青铜文化发展的动态画卷。本文对书中的主要成果进行简单的介绍,同时对安德罗诺沃文化联合体和安德罗诺沃的扩张、畜牧文化向游牧文化的转变、草原青铜文化的绝对年代与碳十四测年、印度-伊朗人与吐火罗人四个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新疆温泉县阿敦乔鲁遗址是西天山地区发现年代较早的一处青铜时代遗存,出土青铜器数量也为该地区同时期发现中最多的,对于研究公元前2千纪上半叶西天山地区早期铜器的传播和冶金技术的区域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阿敦乔鲁遗址出土的铜器进行了49件无损检测,并对其中6件做有损检测,显示其材质均为锡青铜,成型方式有铸造、锻造,无论器型或材质都与中天山的萨恩萨伊墓地M56出土铜器相同,皆符合已知安德罗诺沃文化铜器的特征,应是安德罗诺沃文化直接影响的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一千纪——公元前二世纪时期朝鲜半岛发现多枚与青铜短剑支石墓伴出的细纹铜镜,经与我国商周青铜文化比对,半岛的细纹铜镜以线的艺术构成几何形图案,确认其渊源于中华古文化,尤其与殷商文化密切相关。青铜短剑支石墓渊源于山东东夷文化与东北地区古文化的融合,并经由辽西辽东而后进入朝鲜半岛,青铜短剑为东北系铜剑,分东胡系与貊系,箕子族团“走之朝鲜”,接受北方的青铜短剑石墓文化,建立“衣冠带剑”的君子国:半岛所出明刀钱与布币系箕子朝鲜与中原燕、齐等国经济交流与商品贸易的遗留物证。  相似文献   

6.
阿尔泰及以西地区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陶器基本以饰压印、刻划纹的罐类器为主,但至早期铁器时代的公元前1千纪后半叶,却突然开始盛行束颈圆弧腹的壶类陶器。本文认为,阿尔泰及以西地区包含壶类陶器的遗存,具有大体一致的文化面貌,可以统称为巴泽雷克文化,并且可以划分为与三群陶壶相对应的三个地方类型;巴泽雷克文化中陶壶的出现,当与来自其南阴山—天山地区的文化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7.
农作物在生长期间伴生杂草种群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现象,而古代遗存中也经常在农作物之外发现杂草类植物遗存。许多学者尝试建立农田杂草和农作物数量的比例关系模型来复原古代农作物的种植和处理过程。新疆巴里坤草原分布着大量公元前一千纪的聚落遗址。西北大学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市文物局、巴里坤县文物局合作,在这些遗址上持续开展了十余年的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本研究通过对遗址中房址堆积内植物遗存的系统浮选、观察与分类,分析农作物、大杂草与小杂草数量比值与变化,进而探讨公元前一千纪巴里坤草原古代居民农作物种植和处理方式、生业方式的演变与环境变迁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关于新疆公元前第一千纪金属技术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新疆公元前第一千纪的金属技术进行了探讨,内容包括三个方面:铜器的合金组成、典型铜器的文化内涵以及其他金属器的出现与使用。该研究为全面揭示新疆的早期物质文化特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新疆在早期东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西南青铜文化中,呈柳叶形剑身的青铜剑是使用最普遍的青铜兵器,迄今在中国西南古蜀文明区发现的柳叶形青铜剑,年代既早,数量亦多,分布也很集中.商代晚期,柳叶形青铜剑主要集中分布在成都平原,商周之际和西周时代向北发展到陕西南部,春秋战国至西汉早期陆续而且呈连续性地向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以及四川西南地区和云南、贵州等西南夷地区辐射.柳叶形青铜剑起源于公元前三千纪的近东文明区,这种剑型由西亚、中亚,从伊朗通过厄尔布士山脉与苏莱曼山脉之间的地带进入南亚印度地区,再从印度地区辗转传入中国西南.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时期,宁夏境内分布着一种典型的考古文化遗存,即现在考古界和学术界所称的“北方系青铜器”。这种文化的发现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迄今为止,在宁夏南部和中部发现、发掘和清理的各型青铜文化墓葬一百多座,文化分布地点近40处,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各类质地的器物,其文化内涵既展示了“北方系青铜器”文化的一般特点,又显现出了独具一格的浓郁区域特征,从而使本地区一跃成为该文化分布、发现和研究不可逾越的区域,为中国北方青铜文化增添了新的类型。  相似文献   

11.
段渝  刘弘 《学术探索》2011,(4):114-119
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青铜文化对南方丝绸之路沿线各区域的历时性辐射与影响,最明显地表现在青铜人物和动物造型、三角援铜戈、神树及树形器、金杖和铜杖、有领铜璧、太阳图案及太阳崇拜等几个方面,这些文化因素沿着南方丝绸之路向南传播,并在传播过程中与西南诸青铜文化发生碰撞、交融、整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南地区诸青铜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新疆呼图壁县石门子墓地出土的27件铜器进行了材质和制作工艺分析,初步探索了这一墓地所出铜器的技术特征。该墓地出土铜器材质以锡青铜为主,但制作马具时明显使用了更高质量的原材料;铜镞的材质却参差不齐,并出现含砷不高的铜器,表现出多样化的来源;器物制作采用了铸造和热锻两种工艺。本研究为深入揭示新疆公元前第一千纪青铜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历史小说发展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时期的历史小说,反映着不同时期的社会现实需求。建国以来,随着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各种文化思想的碰撞,作家们的创作理念和历史观不断改变,中国当代各时期的历史小说的创作,出现了革命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文化历史小说以及架空历史小说等各种不同的具体形态,在题材选择、创作方法和美学风貌上各有不同。通过对这几种历史小说形态进行了梳理与分析,能够清晰地看出在不同文化碰撞和融合的背景下当代历史小说创作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4.
李铁映 《文史哲》2001,(6):5-21
公元后第二个千年的开端,正是中国北宋开国不久,呈现出一派文明昌盛的景象。在此后的1000年中,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广泛运用,典籍文化、医药文化、建筑文化和文学艺术各领风骚。思想文化领域,理学盛行一时,心学别开生面,永康、永嘉,讲求实际。文人画、书法、古典诗词和京剧,成为精神文化的四大名牌。千年文明体现出强大的民族亲和力,讲究事物的整体性和有机性,其原创性与包容性紧密相联。在原创中包容,在包容中创新,是中国文化的性格。16世纪,中国国力下滑,清代乾隆后期,与世隔绝。后半期的二三百年间,危机重重,终至陷入任人宰割的境地。在新千年开始之时,考察和反思公元后第二个千年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命运遭际和文明收获,深化和重释"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的历史意识,从中可以找出重振大国雄风的精神动力和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士人精神逐渐潜隐,且没有可替代的精神资源,由此出现了人才在价值追求上的精神困境,造成一些人才追逐"权"与"利"的现象。重新认识和继承士人精神,有助于在人生目标与人格尊严两方面实现我国人才的自我超越。对于我国人才队伍建设而言,外则应营造宽容的政治环境,内则应涵养现代士人精神。  相似文献   

16.
大约距今将近200万年前,直立人从非洲来到欧洲与亚洲,将石器文化传到了欧亚大陆。在此基础上,东西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中亚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打制石器应该是这些直立人创造的。中亚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有可能是尼安德特人创造的,也有可能是晚期智人创造的。中亚旧石器晚期以后的文化都是晚期智人创造的。以后,中亚青铜时代文化和铁器文化在本地石器文化的基础上,都加入了从黑海和里海北岸迁徙来的印欧种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政治文明的政治文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文明离不开政治文化。无论从微观上提高公民个体的政治素质,还是从宏观上转变整个国民的政治价值观,开启民智、民悟,政治文化都为政治文明提供了主体保证。中国政治文化历来就是一种“道德型政治文化”,政治生活附属于社会生活和伦理生活,后者的展开便是前者的实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的中国政治文化来说,当务之急是形成新的价值系统: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体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作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客;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切实铸造文化价值核心。  相似文献   

18.
独龙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悠久文化。在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在中西方现代文明以及主流文化的冲击和在国家大政策的背景下,随着交通的改善,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独龙江的山门被打开了,各种文化思想如潮水般涌入独龙江地区,冲击着这里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独龙族特有的古老传统,独龙族文化因此面临着愈来愈多的挑战,在强势文化的冲击下,独龙族的本土文化无法与现代的强势文化抗衡,本土文化的传承陷入了困境,如不加以及时的抢救与保护,独龙族文化将面临着完全消失的危险。本文在对独龙族文化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独龙族文化在传承方面面临的危机和原因,并提出独龙族文化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9.
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东西部文化交流的频繁时期。以四川三星堆为代表的巴蜀青铜文化向周边乃至东部的边远地区逐渐扩散。地处东海之滨的福建地区当时活跃着古越族的重要支系闽越族,在古蜀文化渐进的历史进程中,这两支区域文化互相交融,在东南乃至福建地区形成若干地方特色。在闽越族曾经活动的漳浦地区所发现的牙璋等文物,成为古蜀文化与闽越文化频繁交往的实物见证。本文从福建与四川两地出土牙璋的异同点出发,论证商周时期东西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相似文献   

20.
东北青铜时代的发展进程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大约在公元前 2 0 0 0年前后进入青铜时代 ,结束的时限大体随燕文化的到来及秦汉势力的扩展而逐步衰落 ,跨越了近二千年。通过对青铜器铸造工艺、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的衡量 ,可将东北青铜时代划分为夏至早商、商末周初、西周中至春秋和战国四个阶段。东北青铜时代的发展进程具有五个特点 :1 .东北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并不比中原晚 ,但整体水平不高 ,从铸造技术和对社会上层建筑的影响力而言 ,尚属欠发达的青铜文明。 2 .存在着区域间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3 .在大部分时间内 ,显示出文化发展阶段的同步性。 4.东北青铜文化既有统一性 ,又有多样性 ,其形成机制和发展进程表明 ,它是一个独立的运行体系。 5 .东北青铜文化分布的基本格局已具有了民族文化区的雏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