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训诂学界存在着训诂学性质之争,众多的训诂学著作时常发生"撞车"的现象,现代训诂学显得并不成熟,并且在守旧与改造的矛盾运动中,训诂学往往面临二难处境:如果守旧,那么训诂学势必式微而最后走向终结;如果改造,那么训诂学可能脱胎换骨而最后走向终结.训诂学在加强自身改造的同时,如果注意吸收现代词汇学、语义学以及相关学科的成果,着力加强理论建设和应用性研究,形成百家争鸣、新体系迭出的局面,那么训诂学不仅完全可以走出它目前所面临着的二难处境,并且完全可以走向成熟与繁荣.  相似文献   

2.
训诂学的现代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训诂学的传统观念形成于唐代的孔颖达,而国学大师黄侃则创立了训诂学的现代观念。黄氏界说一出,训诂学的现代观念有了很大发展,主要有“分工派”与“综合派”两家。前者以陆宗达、王宁的“古代文献词义学派“影响最大,后者以殷孟伦、许嘉璐等的“综合派”为代表。笔者在考察以往训诂学史的基础上,继承章太炎、黄侃的学说,首次提出训诂学的“二重性”问题,并将训诂学划分为三个部门:“词义生成学”、“微观文献疏证学”与“古代文献词义考证学”。前二者属训诂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后者属训诂学的应用学科。  相似文献   

3.
训诂学名义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训诂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长期以来,经历了坎坷的发展道路。最近十多年,进步颇快,形势喜人,专业研究队伍不断成长壮大,全国几十所高等院校相应系所都开设了训诂学课程,越来越多的训诂学专著及教册相继问世,学科体系已粗具规模,理论建设正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但是也存在着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学科名称定义的混乱和分歧。  相似文献   

4.
训诂学教材建设的重要新成果———评陈焕良《训诂学概要》孙雍长训诂学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占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它是一门至今仍具有很强现实生命力和很高实用价值的汉语言应用性学科,高等院校的文史哲专业一般都要开设这门课程。近十多年来,随着训诂学理论研究的推广...  相似文献   

5.
训诂学是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一门学科。由于历代从事训诂工作的有志之士的共同努力,训诂学领域的成果越来越大,古籍中许多疑而未决的问题得到合理的解释,一些颇有争议的疑点也得到解决。现在,从事古代汉语、古代文化、古典文学研究、古籍整理的同志,大量地吸收了训诂学的成果为自己的研究服务。但是,我们也深感遗憾地看到,在一些文史工具书的部分条目中,在一些文言文作品的注释和译文中,甚至在一些介绍古汉语知识、从事古汉语研究的著作中,还没有充分重视、充分吸收前代及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有些就因此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  相似文献   

6.
论黄侃的训诂学定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旁征博引,对种种传统训诂学定义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着重阐述了黄侃训诂学的定义。从而认为黄侃的训诂学定义实现了观念的更新,摆脱了训诂作为经学附庸的旧观念的束缚,特别是既要继承传统训诂的实用性,又要强调应具系统性和理论性,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黄侃对训诂学的定义,无疑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训诂学是以训诂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的任务是研究训诂的源流、训诂的方法和训诂的著作,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从事训诂工作的能力。训诂学萌芽于先秦时代。文献的大量产生、先秦教育的发达,促进了训诂的产生。童蒙识字,需要掌握汉字的结构,所以要“教之六书”;当人们进一步学习时,就得“离经辨志”。无论是分析汉字,还是“离经辨志”,都需耍运用训诂的手段。至于阅读经典、解释经典,就更需要训诂,这就进一步推动了它的发展。训诂的产生和发展孕育了训诂学的产生。先秦古籍中有关语言文字研究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对语言文字问题所进行的探讨,特别是关于名实问题的论争,涉及到很多汉语语言学(包括训诂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荀子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8.
我校中文系郭在贻教授新著《训诂学》,作为周秉钧教授主编的《古汉语学习丛书》之一,已于一九八六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书凡十章:一、训诂和训诂学,二、训诂学的内容,三、训诂学的作用,四、训诂的条例方式和术语,五、训诂的方法,六、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掌握的基本观点,七、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八、训诂中常见的几  相似文献   

9.
自中央号召抓紧进行古籍整理工作以来,一大批古籍相继点校、注释、今译出版。学术界有关古籍整理的研究文章也日益增多。这一切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传播,也同时推动着传统训诂学的发展。训诂学虽是传统小学三门之一,但它的任务、作用实在是综合运用文字,音韵、词义、语法学知识,正确地解释古代语言,而古籍整理,概言之,即包括古籍的校勘,标点,注释与翻译,要做好这几步工作,都必须始终地贯穿着训诂实践。胡适之云。“至于治古书之法,无论治经治子,要皆当以校勘训诂之法为初步,校勘已审,然后本子可读,本子可读,然后训诂可明,训诂可明,然后义理可定。”本文试图从古籍校勘,标点、注释等几个方面,分别举例说明训诂学的重要性,就正于前辈  相似文献   

10.
中国训诂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了现代化转型。反观其现代化历程,中国训诂学在民族化、现代化道路上曲折前进,应正确看待这一历史进程。中国训诂学要在现代与传统、外国与本土的纬度上实现现代化与民族化的双向选择,并将现代意识、思维方式与民族精神、形式结合起来,以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新训诂学的现代品格。  相似文献   

11.
关于训诂学在现代学术中的定位问题,30年来有三种互相补充但方向不同的意见:一是作为文献学工具学科的应用训诂学,二是进入语言学领域的训诂学,三是向解释学发展的训诂学。而事实上,训诂学在现代的发展可以从应用的角度,也可以从理论的角度,可以是语言学,也可以从文献学、文化学、哲学等其他学科发展,这是训诂材料的综合性带来的特性,无需把多元的角度对立起来,关键是不要忘记继承,不要用错了资料,背离了科学。这样才能使训诂学的资源得到最广泛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借鉴公理化方法,确定了训诂学的研究对象,阐明了形义统一原则与音近义通规律的统一性,提出了训诂学理论的组成系统  相似文献   

13.
我们研究训诂学,无非想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衡量阅读古书的能力,主要看你理解不理解,又全看你有没有词分句析的过硬工夫。而词分句析这一过硬工夫,恰恰又是训诂实践的全面反映。因此从现实意义来说,训诂学应当看作是古代汉语研究的中心。研究古代汉语的其他部分——音韵学、文字学,归根结底是要为训诂学服务,要为读懂古书创造条件。训诂学既成为研究古代汉语的中心,因此,对于它,我们不能不有更多的考虑。现在把初步考虑到的有关训诂学的几个问题提出于下:  相似文献   

14.
王力先生四十年代提出要建立新训诂学。其实,新训诂学本世纪初就诞生了,它的创始人就是章太炎和黄侃二先生。特别是黄侃先生,作为章氏弟子,后出转精,用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把训诂学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王力先生认为,新训诂学应纳入语义学的范畴,成为语言学的分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词义发展作历史的研究。他说:“从历史上去观察语义的变迁,然后训诂学才有新的价值。”“等到训诂脱离了经学而归入了史的领域之后,新的训诂学才算成立。到了那时节。训  相似文献   

15.
近代文字训诂学家胡朴安重视中国传统训诂的精要,指出了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各大训诂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及其代表性著作,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中国训诂学进行了合理的分期。推崇清代训诂学家治训诂之方法并在实践中进行运用,崇尚系统研究的学术探究理论,对于某个研究领域以系统论的观点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详尽探讨。在学术研究中提倡学术创新,重视训诂新方法的使用,大胆地预测了中国训诂学在方法上的两种创新的趋势——考证法和推测法。他的这些训诂学思想是对中国传统训诂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在传统训诂基础上的提高,对我们今天的治学同样有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传统语言学即广义的“小学”包括文字、音韵和训诂三个部门。训诂学的观念经历了从古代、现代到当代三个发展阶段。训诂学不是字义学或词义学, 也不是语义学, 从本质上说, 训诂学就是注释学, 当代训诂学应该属于文献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跟现代语言学各分支学科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当前的训诂学应该破除门户之见, 正确认识其学科性质, 致力于训诂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当代训诂学检论宋永培本世纪初,在以《马氏文通》问世为标志而产生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同时,也诞生了与这种西化研究的中国现代语言学尖锐对立的中国现代训诂学.中国现代语言学与中国现代训估学,这是中国传统语言学发展到本世纪初需要实行重大变革的时期,在中...  相似文献   

18.
训诂学应如何发展,目前学术界有一种代表性的意见,认为今后的训诂学从理论上和实用上都会向建立有科学体系的汉语语义学的方向发展.笔者想结合训诂学的学科性质、训诂学同汉语语义学等学科的关系以及目前训诂学的状况,谈谈自  相似文献   

19.
在二十世纪多种学术话语并存的语境中,系统回顾了作为一种学术探索方法的文化训诂学,在现代吸取诸多学术理论营养,向着系统性、逻辑性深层发展的历史过程;并就文化训诂学的多全证据法、融汇法与文化还原法等三种基本方法进行了理论思考与归纳,全面勾勒了训诂学的现代理论形态。文章分为上下两篇  相似文献   

20.
中国训诂学的真正源头,在中华先民的原初性解释活动,在中华先民的经典解释活动,在中华先民解释活动不断提升的进程之中,在汉初训诂学逐渐形成的进程之中。而从中华先民的原初性解释活动开始,就孕育了诠释学特质的种子;这颗诠释学特质的种子,在中华先民的经典解释活动中萌芽,在中华先民解释活动不断提升的进程中生发,在汉初训诂学逐渐形成的进程中茁壮成长,在后来训诂学的发展历程中开花结果。这就全面地、有力地说明,就其大体而言,中国训诂学确实具有诠释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