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治理概念的出现顺应了国家管理体制法治化和民主化的趋势。治理理论在特别行政区制度论域同样具有适用性。以特别行政区制度为框架的特别行政区治理,既是特别行政区的地方治理,又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行政区制度的治理转向增进了国家治理的法治、民主和合法性,特别行政区治理正朝着善治的方向变革。  相似文献   

2.
论特别行政区制度的二元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别行政区制度已经成为由"原则性的特别行政区制度"和"具体化的特别行政区制度"这种二元结构所组成的制度体系。以"原则性的特别行政区制度"和"具体化的特别行政区制度"为基础,建构特别行政区制度二元结构的分析框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特别行政区制度在我国国家管理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特别行政区是国家根据《宪法》第31条和第62条第(十三)项的规定设立的一种新型地方行政区域,特别行政区制度则是国家根据《宪法》确立的对特别行政区实施管理的重要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中央除保留体现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所必要的权力外,授予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作为我国国家管理的制度创新,特别行政区制度是我国宪法框架内地方制度的基本内容,是国家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部分尤其是国家结构形式和国家政治体制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特别行政区制度充分体现出国家管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南都学坛》2018,(2):74-79
特别行政区制度理论是对特别行政区治理实践的理论提升,是对特别行政区制度的理论认识,具有全面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特别行政区治理出现新问题,亟须提出特别行政区制度理论,制度实践、"一国两制"理论、宪制性法律分别提供了现实基础、理论基石和法律依据。它是以解决港澳实践困境为问题意识、以"全面管治权"和"高度自治权"为核心范畴、以"主权—治理"为分析框架的理论体系,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国家结构形式理论、政权组织理论和治理理论的创新发展,是对内地实行的一般的、普遍的国家管理体制理论的有机补充。同时通过理论创新来推进治理实践,形成有利于特别行政区治理的实效,从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推动港澳地区的繁荣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特别行政区制度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对于解决国家统一问题、保持特别行政区的长期繁荣稳定、促进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的社会融合、型塑中国特色的大国治理结构。特别行政区制度已经成长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本专题所刊发的四篇文章都是研究特别行政区制度具体问题的论文,涉及特别行政区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内地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特别行政区制度是体现我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重要政治制度。香港特别行政区制度是一般意义的特别行政区制度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具体和特定的实现形式。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制度的设计原则一要符合宪法规定的国家管理制度,二要符合中央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三要符合香港的实际情况。香港特别行政区制度创造性地丰富了我国对特殊地方的管理模式,创造性地丰富了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宪法理论,包括国家管理理论,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能够长期共处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油田企业文化的演进--基于制度变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阐述建国以来三大历史阶段(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时期)与油田企业相关的制度变革的进程,以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石油工业的管理体制变迁和油田企业的制度改革作为线索,分析比较由制度变迁所引起的不同时期油田企业文化的特征,揭示油田企业文化演进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得出了对于油田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正>主持人语:全国人大根据宪法,先后制定香港、澳门基本法,建立崭新的特别行政区制度,相继在香港、澳门付诸实施。特别行政区制度作为国家治理特殊地区的制度,既遵循国家治理体系的普遍性原则,又包含对特殊地域的特殊制度安排,是中国特色单一制的重大制度创新,是党和政府管治好港澳特别行政区的国家政治制度,是实现和平统一祖国战略思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宪制性  相似文献   

9.
高度自治权是特别行政区制度的核心要素,特别行政区制度是高度自治权的载体。高度自治权内涵的廓清,对于分析特别行政区制度在我国国家管理体制中的地位与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大国治理背景下,高度自治权可以经由治理视野加以理解。以高度自治权为核心的特别行政区治理,既是授权自治,又体现为一种新型的地方治理,法律治理与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0.
审视中国农地制度 70 年的变革,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无疑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分析框架。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等不同发展阶段的农地制度,都可用两者的对抗、互溶以及转化,来加以讨论。 在农地制度的变革中,既有体制模式、发展战略、改革方式等正式制度因素,还有思想观念、意识形态、道德伦理、家庭传统、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因素,它们共同作用于农地制度的延续与变革。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法治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正在进行体制现代化的变革。公务员制度的法治化是政治体制现代化变革的重要环节,是依法行政的关键,是中国法治的核心。将以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西方公务员制度与我国公务员制度从历史文化传统、制度立法、考评制度、培训机制、福利待遇等多重视角,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有助于推进公务员管理的法治化进程,对于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由国外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内容论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说明在我国新旧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建立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针对我国社会保障现存的问题,从相关立法、社保基金的筹集及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出一些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公共秩序保留制度是国际私法中的“安全阀”。香港回归后,公共秩序保留制度依然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和价值,但鉴于国际私法发展的大趋势,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在民商事交往中应该对公共秩序保留制度限制适用,这是我国区际问经济横向联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陶一桃教授主持的《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研究》课题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董立坤教授领衔的项目团队获得201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特别行政区制度在我国国家管理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立项。法学院应飞  相似文献   

15.
根据制度经济学基本原理,宪法制度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制度结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终原因。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国家、产权、意识形态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性、动力性与思想性制度,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宪法制度结构,共同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需要在宪法上进一步定位国家性质、职能与任务;调整产权结构;加强新型意识形态建设,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指出一个为我国经济学界许多人所忽略的问题在西方国家进行经济研究的前提之一是制度既定这一假设,因为这些国家的市场经济制度是比较完善的;而在我国却并不具备这一前提.因而作者提出,制度创新与观念变革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国经济学界研究经济增长问题决不能忽略对制度创新与观念变革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制度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通例.如何促进制度变革,实现国家的善治,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论域.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提供了制度变革的宏观历史视野和研究方法,制度经济学丰富了制度变革的微观理论分析框架,但从制度效率维度考察制度变革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探讨制度变革,不能仅依据制度效率的维度,而必须引入新的分析工具,这个新的分析框架就是制度内容和制度形式的维度.英国议会的演变历程佐证了制度形式与内容的“变”与“不变”,而中国改革开放中的渐进主义则回答了制度变革的理想方式问题.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社区建设”运动,为城市基层自治制度的变革提供了契机,在各种区域性社区试验的推动下,城市基昙自治制度的制度空间、制度基础和制度结构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其总体趋向是有利于自主社会的发育和居民自治能力的提升。但是,由于这场制度变革的内在推动力来源于国家而非居民自身,因此,现有的制度创新不可避负.地在国家所作的制度定位和制度所需的社会基础之间面临张力,其最终绩效取决于我们能否实现制度变革驱动力的转换。  相似文献   

19.
油气资源赋存于地下或土地之中,而在我国油气矿权与地权又是分离的,国家拥有油气矿权,国家与集体共同拥有地权,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元矿权与二元地权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集中表现在矿业权与矿业用地使用权取得方式上,而其产生的根源则不仅仅是我国关于矿权与地权关系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更主要的是因为我国复杂的土地权利层次和权利结构以及法律上对集体土地权利的忽视。因此,我们认为有效解决油气资源开发中矿权与地权冲突、缓解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的关键是创新油气资源矿权制度,变革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完善矿业用地制度。  相似文献   

20.
特别行政区制度的宪制基础、政策基础和核心内容所体现的中国特色,说明特别行政区制度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的重大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