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亚地处欧亚大陆心脏地带,其地缘战略意义和价值十分重要。冷战结束后,特别是9.11事件以来,美俄加大了对中亚地区的争夺。美国制定了打击恐怖主义、推进中亚国家民主化进程和参与该地区油气资源竞争的地缘战略。俄罗斯则针锋相对地提出了维护在中亚地区的传统势力范围、遏制美国在该地区过分扩张以及获得经济与能源利益的地缘战略。美俄的中亚地缘战略对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产生了复杂的外部影响。  相似文献   

2.
亚太地缘战略新态势与中国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亚太地区新兴大国的相继崛起,亚太已成为世界政治与经济的新重心。世界各主要力量纷纷调整各自的亚太战略,亚太地缘战略态势遂由此产生,而中国的周边地缘战略环境也因此变得更为复杂。面对各种挑战,中国需制定相应的亚太地缘战略,以确保其战略机遇期并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与真正崛起。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缘政治环境与中国战略安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居于欧亚大陆东南隅的陆海复合国家,地缘政治环境影响制约着中国的战略安全与安全战略选择。为了确保中国的国家战略安全,从全局性的角度看,要处理好同周边国家、主要大国、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关系;从潜在性的角度看,要严防日本军国主义的恶性膨胀,坚决反击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抵制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侵袭;从长远性角度看,要积极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倡导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相似文献   

4.
浅析地缘政治中的石油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立忠 《学术交流》2007,21(4):44-48
石油在现代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和石油生产区与消费区之间的错位与失衡,导致了以石油为核心的能源地缘政治的勃兴以及各国在能源地缘政治领域的博弈。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逐步形成,以日本和印度等国为代表的能源消费大国为争夺能源展开了激烈的博弈,而以俄罗斯、委内瑞拉和伊朗等国为代表的产油国,却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能源地缘政治优势。在此格局下,作为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和能源进口大国,中国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与美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外交关系,实行能源来源多元化政策和保证能源运输线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自1859年美国打出第一口油井开始,世界油气勘探开发与利用已有近150年历史,2020年以前,世界油气供需基本是平衡的。中亚、中东和俄罗斯将成为世界油气供应的中心地带。虽然世界石油地缘政治竞争非常激烈,但参与竞争的各方都不得不考虑其他参与者的利益。必须高度重视我国石油安全战略问题,保持国内原油产量持续稳定增长是确保我国石油安全的基础,大力开发和利用国际石油资源是确保我国石油安全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中日矛盾的双重性、中日结构性矛盾的双重性以及日本的大陆战略传统,使中日两国间的战略对立和竞争具有长期性,而近年来日本国内政治的右倾化又使中日两国间的这种对立和竞争表现出严峻性。为此,中国应提高对日斗争1的战略性、全局性和主动性,落实在地缘战略上,即是要充分认识到中国也是日本海相关国家以及日本海在未来地区和世界政治中的重要性。在当前对日斗争中,中国应以东北地区为前沿,将对日斗争的主要区域从东海转向日本海,同时巩固自身在日本海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存在。本文认为,中国的这一战略转向在近期着眼于中日关系,长期则放眼于地区和世界政治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7.
8.
从大陆到海洋——中国地缘政治的战略取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地理条件上讲,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具的国家。然而古代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大陆国家;近代中国因丧失海权而衰落,改革开放使中国人走向世界,也越来越认识到海洋的重要;21世纪是海洋世纪,更是太平洋世纪,从安全形势、经济发展、实际利益和历史经验等几个方面来看,发展海权对于崛起的中国来说是正确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9.
石油安全战略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油安全至关重要。由于石油资源、生产、消费情况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国石油安全问题提到日程。石油不安全有三大特点:价格上升、供不应求、超越国界,给国家经济带来损失,政治、军事、外交带来不稳定、不和谐。石油安全对策有八个组成要素。石油储备是石油安全的物质基础和核心内容,对有关问题的研究和实际运作正在展开。  相似文献   

10.
日本石油战略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是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其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是建立在石油基础之上的。 石油战略成为日本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本文对日本的石油战略从各个角度和层面进行了探 索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捞取石油资源、确保能源安全的意图和手法。  相似文献   

11.
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恐怖主义日益成为影响国际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通过剖析这些恐怖主义组织的活动现状及其特点,可以发现中亚恐怖主义滋生蔓延的根源,它是各种民族、宗教、地缘、经济、大国势力争夺等内外因素交织碰撞的产物,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中亚恐怖主义活动的产生原因,提出了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孟长勇 《唐都学刊》2011,27(1):74-78
中亚五国居亚州腹部。其中哈、吉、塔与中国接壤,乌、土为中国近邻。中亚五国与中、俄同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共同签订有《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亚在19世纪前由俄国所辖,进入20世纪归苏联管辖。该地区汉学研究与俄、苏一样,经历了对中国"亲近"、"冷淡"、"汉语热"的阶段。18世纪始,俄国汉学确立和发展。进入20世纪,苏联"新汉学"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而形成、壮大和繁荣。先后有罗索欣、比丘林、瓦西里耶夫、阿列克谢耶夫、齐赫文斯基、李福清等在汉学研究上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苏联解体后,中亚哈、吉、乌东方学研究所对境内华人社群东干族以及当代中国的研究都十分重视和深入。在"汉语热"的今天,与中国合作建设孔子学院,促使汉语教学与"中国学"的研究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llenges facing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Central Asia and evaluates how these have been addressed in the market economy. We first review the evidence on the economic return to education and determine how the rewards to different levels of education changed during the transition. We then examine the trends in school enrolment and evaluate whether changes in supply or demand explain the enrolment trends we observe. Finally, we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of the delivery of education and whether market forces have improved the management of schools. We conclude with a summary of the economic and policy lessons derived thus far from the educational transition. The paper uses aggregate administrative data supplemented with survey data, primarily from the Kyrgyz Republic and Kazakhstan, on enrolment, completion, and expenditures.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近年来中国学者的"南亚地缘政治研究"作了概要综述,考察了此项研究的研究人员分布和研究成果发布平台情况,总结了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主要研究特点,并探讨了中国学者"南亚地缘政治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mpact of a decade of transition on living standards and welfare in 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 Following independence in 1991 all countries suffered a sharp decline in GDP per capita, with levels in some countries falling to below a quarter of the pre‐transition level. Since then, all countries have experienced positive economic growth. The key questions are whether this growth has been accompanied by declines in inequality and poverty and, if so, how sustainable are these improvements. There is some evidence that recent growth has benefited the poor. However, at the start of the new century, an estimated 39 million people in 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 were living in poverty, of whom over 14 million were living in extreme poverty. Moreover, there is evidence of growing inequalities in terms of access to health and education services, with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human development. Continuing poor governance within the region represents a major barrier to future poverty reduction.  相似文献   

16.
Although there is now a large body of literature on poverty in the countries of Eastern Europe and Central Asia, there remains a dearth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ld poverty and wellbeing. This article uses household survey microdata for the period 2001–2003 to compare absolute poverty, relative poverty, material depriva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schooling among children in five countries: Albania, Bulgaria, Moldova, Russia and Tajikistan.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low absolute levels of household consump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other deprivation indicators and with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in schooling. The article also highlights the usefulness of relative poverty measures that effectively identify children at risk of exclusion in even the poorest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arguing that household consumption is a good indicator of child poverty and deprivation in the region, and that relative poverty measures should be more widely used in monitoring global targets for poverty reduction.  相似文献   

17.
美国对中亚战略的国际关系理论,既有其契合性和确定性,也存在不周延性和逻辑陷阱,即便有些当时合适的理论也可能因时空转换而发生变异。美国在处理与包括中亚国家在内的伊斯兰世界关系方面多次出现失误或错误,机械套用一些学者推演出来的国际关系理论是重要原因之一,从中也可以反映出美国对中亚战略的不确定性一面。  相似文献   

18.
莫翔 《太平洋学报》2011,19(6):31-41
东亚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外部力量对东亚既有秩序的冲击、以及东亚内部对外部冲击的反应。日本与美国在东亚的扩张和渗透、对东亚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和变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东亚国际体系的形成过程中,美日两国的东亚政策经历了从妥协走向冲突的过程。导致美日冲突的实质是两条不同的国家发展路线之争,是原则之争,这是美日之所以走向战争的根本原因。1945年之后的日本东亚政策的惟一重大变化是手段的变化,从军事手段转变成经济手段。美国在东亚秩序中扮演强权的角色一直未变,正是由此之故,开放地区主义成为了东亚秩序建构的必然特征。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时代地缘政治安全观念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地缘政治安全观念中,国家对权力的追求或者利用权力达到安全的目的一直是主流的地缘政治观,在这种地缘政治观念的指导之下,国家间的发展模式基本上是冲突性质的。然而,全球化的发展打破了国家领土与边界的限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成为重要的"中介变量",有助于克服传统地缘政治安全观的"力量损失梯度"的限制,有助于国家利益范围的拓展,有助于增强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国家利益的拓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合作性地缘政治安全观具有了实现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东亚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有许多 ,模式危机只是其中之一 ,而且就东亚模式本身来说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应当区别对待 ,并划分为失败和成功的模式进行分析 ,以便最终找到适合东亚各国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