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评 《领导文萃》2013,(24):25-27
中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到了一个矛盾和冲突易发的阶段.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在增多。在这个背景下.有人担心更深入的改革有可能激化矛盾,进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2.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关于公安机关警务机制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指示以及全省公安机关警务工作新乡会议精神,从去年10月份以来,商丘市县级公安机关以"六做一创新"(做大做强派出所、做专做实警务室、做优做精局机关与创新警务机制)为原则,进一步精简机关、充实基层、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强化保障,积极稳妥地推进县级公安机关警务机制改革,以实现"机关更规范、基层更强大、实战更高效、机制更科学、保障更有力"的警务工作目标。本期刊登睢县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王连生《瘦身不伤身创新不唯心》的文章,以此反映睢县公安机关警务机制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初步取得的成效及体会,为全省县级公安机关提供交流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蔡晓宁 《决策探索》2009,(14):31-31
当前,我们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心理相对于常态时期具有更复杂、更躁动、更迷茫、更活跃的特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党建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势、任务和挑战。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党建工作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部分党务工作者思想观念落后、工作方法陈旧、创新能力不强等。新时期如何加强和完善党建工作,发挥政工干部效能,对于切实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它的主要任务是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培养人。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当前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新形势下政工干部如何发挥最大效能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6月18日至19日.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指出,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更多的投入,切实把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搞上去。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通过新一轮改革,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群众盼望能够从改革的红利中得到更公平、更公正的分配,但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群众需要我们帮助解决的更多的是一些柴米油盐式的"小事"。这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点滴小事,恰恰就是影响人心向背、关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我们共产党人的宏观视野、战略思维、大局观念、方针政策,到了群众头上就是吃穿住行、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些事虽小,但紧贴着百姓的生活,直接影  相似文献   

6.
杨敏 《决策》2006,(2):37-40
改革中兼顾利益相关者福利的改善,而不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换取改革成功,这不仅关乎社会公平,更关乎社会稳定。淮南公用事业改革对职工利益的保障实现了“帕累托改善”,为改革赢得了群众支持,使得改革措施能够——平稳“着陆”。  相似文献   

7.
, 《决策》2012,(12):12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离开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只有改革,才能去除种种不合理的体制机制,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改革,才能营造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激发中国社会的动力活力。未来中国,最大的红利在改革,最好的投入是改革。改革,依然寄托着普通国人的幸福期盼,托举着民族复兴的共同梦想。  相似文献   

8.
采英拾贝     
《领导文萃》2013,(23):63-63
站在当下这个时点.改革的确难。但是,拖延改革。会更难。现实的局面.改革不但要跟腐败或溃败赛跑。还要和越来越年轻的社会主体的期望值赛跑。并有能耐把法外世界的活动吸纳到体制里来。跑不赢,大麻烦在后面。  相似文献   

9.
政治     
《领导文萃》2010,(24):7-7
<正>中国共产党变得适应性更强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其政党政权也在发生变化。为了稳固权力,共产党变得适应性更强了,而且它也进行了一些重要的改革。这既包括党内的改革,也包括法律体系和政府机构的改革。这些措施并未使中国走上西方民主的道路,但它们确实反映了一种进化的政权与社会之间  相似文献   

10.
乔菲  文雯 《管理学报》2023,(8):1189-1197
基于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这一准自然实验场景,采用2007~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从绿色创新的视角,探究社会信用体系改革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社会信用体系改革显著提升了企业绿色创新水平;在市场化程度较薄弱的地区中,社会信用体系改革发挥了更强的绿色创新激励效应;区分产权性质后发现,社会信用体系改革对民营企业绿色创新的正向影响更为明显;机制检验显示,社会信用体系改革通过激发创新意愿、提升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和降低融资成本的途径,促进企业绿色创新;拓展性研究显示,社会信用体系改革通过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发挥了价值提升效应。  相似文献   

11.
<正>自2012年中国领导层换届以来,重启改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并以此缓和社会矛盾,已成社会共识。但是,多个领域的改革步履维艰表明,进一步改革的难度不亚于改革开放之初。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是不可错失的改革窗口,将关系到未来10年的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我们必须有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必须要有实质性的改革。考虑到如今利益集团之强大、社会观念心理之僵化,突破性改革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化,突发性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也考验着我党的执政能力,更对我国的社会管理提出新的创新要求。本文在社会管理政策创新的指引下,以危机应急管理为切入点,探讨了社会管理创新视域下危机应急管理的基本内涵、必要性和改进路径。  相似文献   

13.
正春天是一个容易躁动的季节。最近网上谣言、噪音不断,更有国内外一些敌对势力推波助澜,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一些混乱,影响了改革和发展的进程,威胁到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回顾历史,越是到社会转型期或历史关键点,也越是谣言蜚语猖獗泛滥之时。假信息假情报比起坚船利炮来更有杀伤力。妖言惑众、混淆视听,必会造成社会动荡,政权更迭,生灵涂炭。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九寨沟县在群众工作方面强化创新,实行精益化管理,实现了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双丰收,成效明显。精益化管理,源于企业管理中的“精益思维”。在社会管理过程中的“精益化”包括了精细化、标准化、制度化等。当然,社会管理毕竟不同于企业管理,九寨沟县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对这一思维进行灵活运用的,突出的体现在施行的“文化融合”的措施上。  相似文献   

15.
《领导决策信息》2012,(42):15-17
2012年9月14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推出的首部《社会管理蓝皮书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正式发布。该书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化并举”的发展趋势,新的社会需求、新的社会矛盾、新的社会现象“三新交织”的基本特征,凸现出转型期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做出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战略部署,标志着我国全方位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推动实施这一战略部署,既要有扎实的创新举措,更需要合理的改革路径;既要明确的系统谋划,更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该书认为,当前社会管理科学化与制度创新呈现十大趋势。  相似文献   

16.
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乡镇作为政权的基础、改革的前沿、发展的重点和稳定的关键,在开展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牢固树立以农民群众为本、全心全意为农民群众服好务的工作作风和工作理念,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把社会管理创新落实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  相似文献   

17.
关于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新形势的发展,传统的社会救助制度渐渐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通过改革衔接配套各单项社会救助制度、发挥其整体效率,建立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救济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已成为党和政府重要的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18.
我国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国在渐入世界强国行列之时,也面临着社会转型的种种挑战,而社会管理的创新和改革就是其中之一,因为未来社会利益的分配调整、各项政府职能的转变都与如今社会管理的改革方向与创新思路息息相关。社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探讨创新社会管理的现实意义,从国情出发,提出了改革社会管理制度的创新建议。  相似文献   

19.
汪同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汪同三认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点在于努力发展社会事业、实现社会公平。要做好三项工作:高度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  相似文献   

20.
《决策导刊》2006,(5):1-1
2006年是又一个改革“攻坚年”。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改革重点更突出,领域更广阔,包括文化体制、政府收支、粮食流通体制、司法体制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一系列改革,它们将贯穿“十一五”全过程,并在更深层次影响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对各地各级领导提出的挑战是明显的。把握这些改革的重点和关键,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加以推动,才能为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