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在烟波浩渺的文学艺术海洋中,有一把光彩夺目的珍珠,——山水诗和风景画。对于这类作品的形成发展和社会功用,历耒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尤其是对于它的阶级属性,更认为“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其实,它的存在体现着一种历史的必然;它的发展预示着人类的未耒与希望。正确判断它的阶级性,对探讨人类共同美问题将会有极大的帮助。我认为山水诗的阶级性有两种情况:一种山水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其思想情趣的阶级属性比较鲜明。如谢灵运的《登池上楼》,《过白岸亭》,借满园春景和山光水色来发泄官场失意的牢骚,痛抒不问世事,决心隐居的颓废思想,王之涣的《凉州诗》,杜甫的《登岳阳楼》,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借山水以自白,触发个人遭遇,有感  相似文献   

2.
唐代山水诗在唐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除了有一大批山水诗人外,其他许多诗人在自己的创作中都写过部分山水诗。唐代山水诗在继承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田园山水诗传统的同时,又创造了一种空闲凄清、深沉冷寂的风格,这种风格一方面与唐代某些文人避免政治,隐居山林及当时各种社会矛盾何关,另一方面,与唐代禅宗的盛行也有内在的思想联系。本文仅就后一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一魏晋时期的山水诗并未形成繁荣局面,其内容主要是田园风光和自然景物,陶渊明和谢灵运是其主要代表。陶诗长于田园风光,沈德潜认为陶诗“清远闲放,是其本色”(《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上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山水诗中的山水世界体现了荒野特性和荒野品质,或者说,山水诗塑造了一个荒山野水的意象世界.这一意象世界,一方面体现了人类通过开发荒野推进文明历程的现实世界;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人类渴望回归荒野以寻找自我的精神世界.山水诗所呈现的人类与荒野之间的深刻关联,体现了人性与自然冥合的文化特征,中国古代山水诗因此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超拔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4.
莫友芝是晚清宋诗派的代表作家。莫友芝的山水诗通过对原生态自然形貌的生动描摹,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人类生存状态,达到了诗意的栖居,具有生态美学的意蕴。研究莫友芝山水诗具有现代生态美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晋宋时代诗人创作山水诗,除给人们提供审美对象外还要以艺术形式再现自然山水之美以供人们观赏,这就是晋宋人创作山水诗的特殊目的。本文从当时山水画、家信中的山水描写、游山志游山记及当时山水诗的具体写作实践,从谢灵运山水诗的“叙事——写景——说理抒情”的结构,从当时“文贵形似”的风气等方面,论证了这一问题。本文认为,晋宋时山水诗、游仙诗、玄言诗都描写刻画自然山水,但它们的区分在于:游仙诗的特殊目的是表达出世理想,玄言诗的特殊目的是阐发玄理,而山水诗的特殊目的则是让人们观赏自然山水。  相似文献   

6.
唐宋禅宗山水诗是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产物,但作为一种艺术思维方式或审美范式,它已超出了自己的时代,在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长期占有一席地位,成为我国诗苑中的一朵奇葩。本文拟就唐宋禅宗山水诗的意境特征谈几点拙见,敬请师长们给予指正。一、禅宗山水诗意境的构思意象思维是禅宗山水诗意境构思的基本要求。禅宗的直觉思维是源于禅定这一修行方法,其结果却大于宗教教义上的涵意。禅定中的直觉思维表象运动,是在人们头脑中进行的。它既是可以与视觉、听觉的意象结合的,也是可以不与之结合的;既可以是具体的,个性化的,也可以…  相似文献   

7.
在东晋末年的文学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莫过于山水诗的兴起。它既是文学在自身的形式与内容的辩证运动中的产物,同时也深刻地反映着社会历史条件对文学运动的制约。促使山水诗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本文仅讨论魏晋庄园经济的出现与山水诗兴起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梁军 《社会科学家》2012,(6):118-121
中国与朝鲜半岛的文化交流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因缘,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是山水诗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思想意蕴和艺术风范对朝鲜半岛汉诗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作用。中朝韩古代山水田园诗均表达了尊崇自然、物我合一的情感,以唯美细腻的诗歌风格展现了山水诗独特的生态美。从思想内蕴上看,这是一种以老庄道家思想为基础的生态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9.
王绩的20余首传统上被认为是田园诗的诗歌,与陶渊明的田园诗相比,其发生的环境,体现的志趣及审美关照的视角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更具有山水诗的特点,笔者称之为"田园山水诗"。本文所谓的"田园山水诗",是点缀有少量田园词汇,以描写山野林泉等自然景致为主,并抒发隐逸幽情等相关情思的诗歌,属于山水诗的范畴。"田园山水诗"中与田园相关的词汇只具有符号的意义,在文化传统中代表一种脱离世俗官场,人格独立,洒脱高逸的状态。王绩创作田园山水诗是由自适其适、热爱山水的天性,以及"会意为功"的文学主张决定的,同时也是向山水诗人学习的结果。田园山水诗拓展了唐代山水诗的题材,丰富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意蕴,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0.
山水诗与隐士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山水诗与隐士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隐士文化渊源于上古三代,与封建社会相始终;它以隐逸遁世的生活模式、归返自然的生命意识、随运委化的人生哲学、无为自适的价值观念、清简玄远的审美标准等为主要内涵。建筑在封闭型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国古代社会,盛行以血缘相维系,以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为根本的宗法制。上一人之进退出处关系到整个家庭、家族的兴衰存亡,官方舆论极度强调仕进便体现了个人与朝庭双向选择中畸重性进的一致性。但是,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出于主客观诸般缘由而隐身蛰居者,同时国家政权的稳定也需要借助于…  相似文献   

11.
郑珍山水诗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宋诗运动前驱郑珍之山水诗,以描写黔、湘山水景物、“凿破南荒千古閟”,于近代诗坛独树一帜。其人生前期以纯山水诗居多,后期则与君国忧及战乱紧密相连,但与政治改革无涉。其山水诗风格以平易自然为主,又不拘一格,至于人评其诗“生涩奥衍”,只是其风格之一而已,不可以偏概全。郑珍山水诗在艺术表现上颇多独创之处。  相似文献   

12.
(一)“山水诗”的界定什么是山水诗?这是编写《中国山水诗史》首先碰到而又必须明确的问题。否则,不弄清“山水诗”的界定,就有可能出现两种偏向:一是本来属于山水诗范围的作品被排斥在山水诗史之外,二是原本不算山水诗的作品被拉进山水诗史来。我们首先廓清“山水诗”的义界,就是为了避免这两种倾向的发生。作为一种文学潮流,中国山水诗实兴起于东晋。东晋之前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招隐诗、游仙诗、游宴诗,其中不乏山水摹写;这些篇什之所以不算山水诗,乃是因为:第一,山水描写的份量在全诗中还只占少数,即在题材上尚未成为一首诗的主要表现对  相似文献   

13.
诚斋自然山水诗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斋自然山水诗综论王守国(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山水诗史上,诚斋是一个有着丰硕实绩和独特贡献的重要诗人。系统了解山水诗的发展轨迹,不能不注意诚斋的山水诗;全面认识诚斋诗的艺术风貌,也不能不对其山水诗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正> 一谈起山水诗,不少人就推出王维,认为王维的山水诗是百家山水诗之冠。这种看法显然受苏轼对王维,山水诗评价的影响。“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洁蓝田烟雨图》)。我不否认苏轼对王维诗评价的准确性,但有人却从苏轼这个评语中不加分析地认为王维的山水诗在中国诗史上首屈一指。这显然是不妥的。李白诗歌创作的成就主要在政治抒情诗方面,他作为与杜甫并列的诗坛巨擘,是勿庸置疑的。然而,李白的山水诗成就不在王维之下。王运熙同志在《王维田园山水诗的审美价值》一中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中几乎没有人否认技术在现代社会里的中心地位,倒是时常有人否认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革命以来,至少有机器、铁路、石油、核能、电视、计算机、人造卫星等技术对人类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技术理所当然地应成为文化学研究的重要参量。然而,以往的文化学研究,忽视或轻视对技术的文化意义的研究,更多的仅是从技术的角度来标度文化。如果我们要使现代文化健康发展,以至拯救现代文化尤其是重建中华文化,那么就不能不重视技术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如果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来看,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它通过人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创造性活动表现出来;而文化则是人类适应自然的方式,它是人类在自然界生存、享受与发展的一种特殊方式。因此,技术与文化都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并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  相似文献   

16.
盛唐山水诗的高潮 ,植根于社会文化氛围 ,植根于大众的接受趣味。所以出现盛唐诗的高潮 ,是诗歌文本自身发展的结果 ,也是审美接受的生态效应。因此对山水诗创作—接受—再创作的循环状态的研究 ,即是注重山水诗生态环境和创作主体生态取向的研究。盛唐山水诗创作主体的创作自觉 ,表现出审美上取南北文化之长为理想境界的文化整合意识 ,表现出对于时代接受趣味的顺应。思想整合的盛唐文化生态 ,使山水诗水准卓特高标 ,出现了盛唐所特有的艺术生态和面貌 ,这在唐人选唐诗中得到真实而生动的展示  相似文献   

17.
曾明 《天府新论》1998,(2):64-68
杜甫是一个创作天地非常广阔的诗人。他除写了很多表现重大社会主题的诗之外,还创制了数量颇丰的山水诗。杜甫的山水诗,或感怀、或咏物、或登临、或怀古,大都写得非常精绝,自成家数。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当然,对杜甫山水诗的研究,也同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停滞,意味着凝固和走向死亡;前进,必然是迎接荆棘后的重蹈坦途。本文拟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认识杜甫的山水诗。近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山水包蕴了恰悦情感,表现出挚爱自然、生命常新杜甫的山水诗,第一类属审美观照型(此类山水诗多是杜甫入蜀后和平时期之…  相似文献   

18.
张九龄的山水诗风格有一个明显的流变过程,他早期的山水诗风格繁复,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十分相似,并表现出融合陶、谢的倾向,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风格。贬谪洪州期间他的山水诗风开始发生变化,融合陶渊明重性情和谢灵运重声色的特点,形成了清淡自然的审美风格,完成了兴象玲珑的意境营造,风格渐趋成熟和定型。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古代山水诗学中的"悦性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达主体在与自然山水亲密接触中所获得的物我交契的心理满足和审美愉悦,是许多古代山水诗的主旨.与此相应并伴随着文学的觉醒以及人们对自然山水独特审美价值认识的飞跃,中国古代山水诗学领域里出现了不同于"言志说"和"缘情说"及画论"畅神说"的"悦性说"."悦性说"以心物感应为生活事实依据,以人与自然的妙契冥合为审美心理基础,从孔子"乐水乐山"的审美移情理论脱胎而来,却又在儒家诗论愈趋伦理化之后而与祟尚自然率真的老庄及玄学思想结下不解之缘.它超越感性世界,在形而上的哲学层面肯定人性,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悦性"遂成为后代中国山水诗学乃至中国山水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之一.  相似文献   

20.
郭象玄学"物各自造"将本体与现象统一于"物",使得人们摆脱了形而上的运思困扰,物物无碍、事事无碍的自由兴现成为可能,山水景物为物象之自然已然进入诗人的审美视野之中。郭象玄学高标"放浪形骸"、"情寄八方",将士大夫从繁琐的经学束缚中彻底释放出来,带来了个性主义的高扬,士人的山水游赏、朝隐一时蔚然成风,为山水诗的兴起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山水诗的兴起得益于山水摆脱功利的审美目的之后与个体自觉的审美意识的契合,而郭象玄学无疑从这两层方面完满地勾画出了山水诗之所以兴起的文化轮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