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中国有计划商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同样是我国特区经济运行机制的根本前提。然而,由于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享受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较多,同时,经济特区本身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引进外资的数量,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能力等都高于内地,因此,经济特区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范围、方式等具有特区本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正> 由广东经济特区研究会副会长周维平和秘书长许隆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新阶段》,是从广东省第二次经济特区学术讨论会与会者提供的论文中选编而成的。该书从实践到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经济特区建设的新经验,提出了特区在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新任务,以及所应采取的战略和对策。 第一编选编了几位学者对特区建设成就评价的论文,作者充分肯定了特区取得的惊人成就,同时,也尖锐地提出了特区存在的问题,并中肯地提出了如何克服困难,继续前进的建议。 第二编主要是探讨特区在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新任务。文章对什么是外向型经济,如何实现外向型经济,展开了论述。多数作者同意特区是“外向型经济”的提法,并认为资金以外资为主,  相似文献   

3.
<正> 由广东省经济学会、珠海市经济学会(筹)、深圳市经济学会、汕头市特区经济研究会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广东省第二次经济特区学术讨论会”于12月16日至20日在珠海市举行,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福建和广东等地共120人.会议的主题是对深圳特区创办五年来的成绩进行评价,从学术角度总结创办经济特区的经验教训,以及研讨经济特区如何继续发展等.关于对经济特区的评价,与会者认为,这个问题涉及到创办特区的宗旨和特区发展阶段的划分.五年来,特区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中为内地提供了成功的经验,这是特区尤其是深圳特区对全国的主要贡献,也是办特区的目的之一.大家认为,对特区的评价不仅要从总目标着眼,更要与特区发展阶段相联系,否则就会偏离实事求是的原则,而对特区的评价又关系到特区今后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一、新的选择:从“自由外向”向“组织外向”的必然过渡建立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运行机制,是沿海地区外向型战略中的一个极具重要的环节。沿海地区外向型的经济运行机制,是建立在资源国际流动与优化配置基  相似文献   

5.
经济特区与非特区协调发展不仅关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而且关乎收入分配、社会公正、乃至政治稳定。经济特区与非特区在发展的实践中存在"飞地"型特区风险加大、极化效应加剧以及扩散效应延迟的趋势,因此,应建立全国统一公平的市场体系,转换政府角色和职能创新,以比较优势为首要原则设立经济特区,完善经济特区与非特区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广东经济学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深圳经济学会、珠海经济学会(筹)、汕头特区经济学会联合在珠海市召开了广东省第二次经济特区学术讨论会。讨论会主要探讨了两个问题:一、如何正确评价经济特区几年的建设成就;二、如何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关于第一个问题。代表们对经济特区尤其是深圳特区几年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了充分的肯定,批判了“失败论”,同时也指出由于管理和改革跟不上建设的发展所存在的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会上,有个别同志说特区的商品积压、资金缺口,是一种病症,是潜伏着的经济危机。但绝大多数代表都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这是特区在转入向外向型经济发展新阶段所遇到的困  相似文献   

7.
外向型经济的概念是在讨论经济特区发展模式时提出的。几年来,人们对它的涵义一直有所争议。有的同志认为外向型经济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区域经济;有的同志则认为是指实施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区域经济,有的同志认为是出口贸易额占国民生产总值(GNP)较高比重的区域性经济;也有同志把外向型经济等同于开放型经济;还有同志认为外向型经济是指以外向为目标,通过经济外向化带动内部经济发展的区域经济。如此等等,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8.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指导下,八年来,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即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开放格局。1988年初,国务院又决定把沿海自北而南近二亿人口的广大地区转到外向型经济轨道上来,进一步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市场竞争,走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路子。同时对闽粤两省尤其是经济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上述开放省、市、县和特区  相似文献   

9.
广州是华南的经济中心、对外贸易的南方枢纽,有责任支援特区建设,广州与经济特区建立经济联合是广州支援特区的一种主要形式。作为经济特区,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是重要的,然而特区的经济建设也不能离开内地中心城市的支援和帮助。因此,广州与经济特区实行广泛的经济联合是客观的必然。一、发展广州与特区的经济联合是两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经济预测研究的理论建立在一般系统论结构模型理论的基础上。经济预测把进行预测的社会经济活动这一客观事物,看成是一个系统。从而根据一般系统的四大基本原则即整体原则、相互联系原则、有序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把客观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看成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统一体。在研究客观事物的过去与现在的基础上,寻求出事物的发展规律,而这些事物的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发挥毗邻港澳的独特优势是经济特区十年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因素相对于沿海十四个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区而言,经济特区十年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十分突出的: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城市面貌的改变最为显著;利用外资最为集中,“三资”企业最为密集;和国际市场的联系较为密切;出口创汇能力的增长最快;外向型经济格局较为成熟,投资环境较为完善;与内地的经济联系范围最广,对内的辐射作用较为突出;市场调节的程度最大;体制改革的配套情况较好;公众的观念更新较深广.1989年,深圳、珠海、海口、厦门等特区城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超过800美元,居于全国城市的前列,其中深圳市超过3000美元,居全国各城市之首,而深圳蛇口工业区更高达7400美元.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 1986年初国务院特区工作会议确定的特区经济建设重心的转变,是深圳特区由“铺摊子、打基础”阶段转向“抓生产、上水平、求效益、建立外向型经济”的新阶段的主要际志,从此,外向型经济成为特区经济发展的明确的目标模式。与此相联,准确地界定外向型经济的判断标准和实现外向型经济的基本途径问题一时成为理论界和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国于1979年正式决定成立经济特区以来,发展特区经济,便成为中国执行对外开放政策的一项引人注目的措施。在中国的经济特区,现已有不少外商,包括港澳商人参与各项不同形式的投资。外商与港商不但引进生产技术与资金,同时还引进了企业管理的系统和方法。经过建立特区以来这段时间各方的努力,特区的经济效益日益昭著,特区企业与外商签订的协议和引进的先进设备日起月进;特区的工业总产值也不断增长。特区的中外合作企业(以下简称“特区企业”)在当代中国经济史上应占有适当的一页。  相似文献   

14.
经济特区创建伊始,就以其独特的运作方式,快速的经济增长,重要的经济功能引起了中外各界的极大关注。毫无疑问,经济特区在中国开放与改革这一本世纪世界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先导作用。回顾特区15年历程,可以发现促进经济特区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生活大为改善的主要经验在于:经济特区牢牢把握不断优化经济技术结构、积极谋求经济运行机制创新这两个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将创新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转换执快速良性发展的牛耳。  相似文献   

15.
<正> 一、关于外向型经济外向型经济,实际上是相对于封闭的内向型经济而言,指的是对外开放的与外界相联系的经济类型.事实上,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任何商品生产者的经济活动都已经开始对外联系,与外部的商品生产者进行和发展着商品交换,发展着经济往来.从历史上看,这种对外联系,包括最初原始社会某一部落与外部其它的部落之间的商品交换,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现代社会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开展的部分经济技术交流、经济技  相似文献   

16.
80年代,受我国经济发育条件和经济管理体制的限制,投资环境很不完善,经济特区主要依靠诸如减免所得税和进出口关税等特殊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特殊优惠政策是在我国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全面推进的历史条件下,对经济特区所实行的倾斜政策,为的是促使经济特区尽快地摆脱旧体制的束缚,加快自身经济的发展.但是,实行特殊优惠政策本身,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特征,从而只能把它看成是一种临时性的、过渡性的政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种特殊优惠政策势必逐步淡化乃至最终消除.  相似文献   

17.
<正> 经济运行机制是指一定经济机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功能,其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经济运行机制是协调经济过程的经济机理的总称;第二,经济运行机制功能的发挥依赖于经济过程中各构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第三,整个经济运行机制是有规律地按一定方式运行并发挥总体功能的。这表明,经济运行机制是一个涉及整个经济活动机制体系,反映着特定经济过程中的全部联系和运动,存在于社会再生产  相似文献   

18.
近两年来,国家对经济特区的具体政策,特别是关税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收缩性调整;与此同时,认为特区开放不应再依靠优惠政策的观点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同.特区政策理应被逐步调整似乎已经成了一个无可怀疑的公理和必然的趋势.然而,这些做法和想法是否应该坚持?特区政策是否应该逐步进行收缩性调整?根据我们对世界经济特区的了解和我国发展全局的客观需要,感到大有深入思考的必要.我们总的看法是:我国经济特区的政策只能强化,不能削弱.下面就来简单谈谈我们的认识.一、特殊政策:特区的本质特征继续保持和不断强化国家给予特区的特殊政策,这首先是由特区的本质特征决定的.特区的本质特征就是特殊政策.众所周知,我国原先并没有特区.现在被称为特区的地方,1980年以前,都是十分普通的地区.它们之所以能从普遍地区成为经济特区,根本原因就在于国家赋予这些地区一系列特殊政策,这就是特殊的关税政策,所得税政策,外贸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土地使用政策,人员出入境政策,比较大的经济活动自主权,等等.这些政策,构成了比较特殊的政策体系,使特区一下子和普通地区区别了开来.没有这些特殊政策,特区就不成其为特区;特殊政策,是特区的生命所在;特殊政策,是特区之所以成为特区的本质特征.当然,使特区成为特区  相似文献   

19.
<正> 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和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这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项重大的战略选择.如何把外向型经济的本质要求及其发展规律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外向型经济模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一、外向型经济的本质特征什么是外向型经济?对于这个问题,国内外学者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外向型经济是出口依存度高的经济,因而把出口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衡量是否外向发展的标志.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外向型经济是实行出口导向(或称出口替代)战略  相似文献   

20.
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特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试图从经济特区社会的现实出发,根据道德的本质特征,就道德建设中的几个理论问题,提供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一、经济特区两个文明同步发展问题经济特区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执行着一套灵活特殊的经济政策,并率先打破计划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上高科技的开发与应用,以及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与经营体制,使特区社会的经济蓬勃发展、物质文明成果显著。但特区社会不能仅仅以经济繁荣,物质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