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3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模糊逻辑函数的方块图表示及等效变换法则.并利用方块图化简模糊逻辑函数,给出求取析取范式与合取范式的直观方法.  相似文献   

2.
求三角式值方法很多,本文介绍一种新的方法,即用待定方程法求值。下面举例说明此法,供参考。[例]求三角式之值.分析:设之值为待定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之一根,将代入方程左边,通过恒等变形,再利用比较系数法求出A、B、C之比值,立出一元二次方程,然后求出方程之两根,再选择满足条件的一个根。此根即为所求之值。解设.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之一根,代入方程则方程左边下面用复数法计算上式后面括号内三式之值。设复数z=cosθ+isinθ,z=cosθ-isinθ其次再设则将上式求得的值代入(2)式,就得到:方程左边右边=0,由…  相似文献   

3.
在由所建立起来的、数字式自动机的逻辑设计的、词混合运算方法(运算子法中,时间逻辑方程组乃是描述自动机的操作的《动力学》与表述自动机的结构的逻辑函数之间的关系的方便工具。本文的任务在于:从给定的时间逻辑方程 F(d,)~co 的、函数 F(d,)的特异析取范式,直接地从F(d,)~co 的等效式 R~v(B,x)~co 的形成词 B来求方程的可解性的必要条件,而绕过求函数 F(d,)的最简化析取范式的手绩。并且,基于文中的结果,可制定求时间逻辑方程的可解性的必要条件的算法,从而为解更加繁复的具有多个变目的时间逻辑方程或方程组的可解性问题提供机器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解题教学中应注意发掘数学各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平时应搜集和编拟以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目的的综合题,通过解综合题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下面就这个问题举几个例子.1三角方法在平凡中的应用 许多平面几何证明题采用三角法证明往往很简单.这是因为平面几何综合证法,有时要巧添辅助线,解法灵活,构思较难,三角法则可以定量地表示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能够在不添或少添辅助线的情况下,把几何定性推理证明转化为三角关系式或解三角形的计算,达到证明的目的.显然,并非每一个几何题都能用三角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计算机曲线拟合,给出了正烯烃表面张力与碳原子数及温度的定量关系式,由此式计算的表面张力与实验结果相符.对式中系数的物理意义及表达形式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6.
根据积分式的特征,构造三角式的对偶式、变号对偶式和轮换式的对偶式,进行计算、比较,找出它们的关系,得出简捷、巧妙的解法.  相似文献   

7.
转型背景下的城乡发展不均衡凸显了城乡融合研究的重要战略意义。中国福利场域长期存在鲜明的城乡二元格局,而福利三角视野下的城乡社会保障衔接建构了国家-市场-社会三者联动机制,使消解与重构成为可能。福利三角的政策意涵在于为这一中国式命题提供了公平保障-自主选择-团结共有的价值链条,互构出一个三者协作团结的制度框架。它为消解与重构中国城乡二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一条切实的制度路径。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涉及导数的Hermite—Hadamard不等式,改进了[1—4]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经济圈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具活力的地区,是拉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安徽融入长三角,推行东向发展战略,是中部崛起发挥区位优势的最佳选择。安徽同长三角经济圈具有地缘、区位和资源优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安徽同长三角地区的差距在拉大。因此.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承接长三角经济圈的产业转移,参与长三角的产业分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并将其转换成为竞争优势,是安徽加速崛起、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0.
八十年代开始出现的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之态势,已为亚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挑战,并提供了机遇。以“增长三角”为代表的亚太经济合作模式的提出,为该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工具。本文着重论述亚太经济合作应采取一种松散的模式,尤其要以“增长三角”为联络点和支撑点.同时,就中国在这一合作中所应采取的态度以及政策、措施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形式与实质是当前我国法理学研究的核心范畴之一。从哲学角度看,形式与实质的对立实际上即是肯定与否定的对立。这样,形式与实质的关系就转化为肯定与否定的关系。黑格尔论及此两者的关系时指出 :一切否定都是自否定。因此,形式与实质的关系即是一个自否定的关系。而在这一过程中易产生的误区首先是以为实质对形式的否定是外在的否定,英美法中形式推理与实质推理理论即是典型。其次是没有认识到实质必然要以形式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不断追求所谓实质,其结果是陷入否定的恶无限。而真正恰当处理形式与实质的方式是把它们的关系视为形式自己否定自己的过程,即高级形式通过实质这一中介否定低级形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文体作为作品的形式 ,它并非是像商品包装一样的外形式 ,而是一方面由内容规定一方面又规定内容的、与内容相生相成像生物那样具有生命的有机形式 ;它又联结着作品的其它形式要素 ,包括语言、结构、技巧等 ,无可替代地成了它们集聚式、综合性、大成体的标志 ,是一种集成形式 ;它的特质是文学掌握世界的各别方式 ,多侧面、多层次之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游动方式的介入等 ,使它成为一种千姿百态的形式 ,并且等待着人们去探寻它的序列系统  相似文献   

13.
动补结构"隔开式"的历时遗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各时代有代表性的作品为样本,考察上古至当代动补结构"隔开式"的历时遗存情况,得出的结论是:"隔开式"是与动补结构"粘合式"相并行的形式,它们之间并不存在谁起源于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论马克思主义的政体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政体思想继承了西方传统中既强调政治制度 ,又强调社会结构的大政体观 ,其政体实践徘徊于巴黎公社式平民政体与苏联式精英政体之间。总结长期的经验教训 ,马克思主义者需要在平民与精英之间寻找平衡 ,构造一种能够容纳合理等级和有限斗争的混合政体。合理等级是用来保护人类的好胜心 ,是有利于精英的一种安排 ;有限斗争是要抑制人类的弱肉强食 ,是有利于平民的一种安排。当今中国政体正朝着这个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15.
语言词汇中存在着静态和动态两种不同的形式,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词汇的存在整体。静态和动态存在形式各有自己的特点和功能。从性质角度讲,两者都是交际工具,但静态成分是相对静止的存在,它的交际作用是潜在的;动态成分是人们对静态成分的运用,它能够进入交际,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所以它的交际功能可以发挥出来,变成显性的存在。从功能角度讲,静态形式全面地记录和展示着词汇各个共时阶段的词汇系统状况,动态形式则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运作和推动着词汇的发展。在整个运动和发展的过程中,词汇动态变化中的规范形式、发展形式和临时形式,可以体现出词汇的静态、动态两种形式相互联系和互补的依存关系以及共同促进和发展的状况。在词汇的共时和历时研究中,为了正确地认识词汇问题,就应该将词汇的静态、动态现象结合起来兼顾分析。虽然这是很艰巨的,但必须从点滴做起。  相似文献   

16.
侯国云 《南都学坛》2004,24(4):76-80
大陆法系的犯罪构成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581年意大利刑法学者法利丘提出的Corpusdelicti一语。正式起源于1676年德国刑法学家克莱因提出的Tatbestand。成型于19世纪初斯求别尔和费尔巴哈将其用作实体刑法上的概念。发展于20世纪初贝林格和迈耶将其从犯罪概念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纯客观意义上的理论体系。完善于20世纪50-60年代墨拉哈和小野清一郎等学者的进一步努力。现今的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犯罪构成理论,前苏联的犯罪构成理论是在对革命前沙皇俄国时期的犯罪构成理论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革命前沙皇俄国的犯罪构成理论又是在德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说,现今俄罗斯的犯罪构成理论的起源也在德国,它属于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的一个分支。而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又是在前苏联犯罪构成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属于大陆法系的犯罪构成理论。  相似文献   

17.
平面构成是一种理性的艺术活动,它舍弃了事物的现实形态,把组成图形的基本单位归纳为点、线、面等抽象的形象,并在它的骨骼和构图章法中提炼出事物的形式美本质。探讨用多变的外部视觉形式来寻求形式美所追求的永恒性,可以使艺术工作者掌握美的形式规律,提高其创造"抽象形态美"的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8.
格式条款的出现,一方面提高了效率,节约了交易成本,便于企业进行管理;另一方面也给传统的契约自由理论带来巨大的冲击。在我国现阶段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其价值,完善立法,对其进行规范,就会对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等造成损害,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文明形态”和“社会形态”是两个内容重叠又没有厘清区别的概念。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追求人—自然—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我们研究生态文明不能忽略经济社会形态对自然的影响,研究社会形态不应忽略人与自然的不同作用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实践证明,潜意识反映是认识来源的一条重要渠道。它既能增加认识的内容,又能扩充主体的知识和经验。潜意识既是一种反映形式,又是一种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而潜意识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是充分自由组合的,它会变换和组合许多逻辑思维所不能具有的新的认识形式和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