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藏农耕民俗的起源与农业文明同步,诞生于原始信仰基础之上。这种古老的信仰乃是西藏农耕民俗发展的主流。西藏农耕民俗的产生与农耕季节联系非常密切,它主要发生在开耕播种与开镰收获的两个阶段,往往以民间节日的形式出现,在集体记忆和集体活动中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搞十几年了,但仍然有些同志对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存在模糊认识,其主要倾向是重视物质文明,轻视精神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是“先后论”、“自然论”和“代价论”,它们的共同性是割裂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否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事实表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物质文明的内在需要和重要保证。同时不能因为两个文明具有内在一致性,而否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身特殊的规律性,不能用物质文明建设的规律取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发展市场经济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出了更高要求,精神文明贵在落实,重要建设。  相似文献   

3.
壮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间信仰文化.壮族民间信仰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民间信仰一样起源于原始社会,其经历了原生起源缓慢发展期、原生信仰与外来宗教信仰磨合发展期、断裂期、复兴与重构期四个主要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人们的认知水平以及当时国家推行的文化、宗教政策有着密切关系.改革开放后,壮族民间信仰复兴现象普遍在壮族地区出现,这是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体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新时期,应坚持人类社会学中的“示范性指导”理念对信仰加以引导,实现壮族民间信仰的良性发展,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协调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对白水江流域民间苯教的信仰方式、信仰形态及法事活动、信仰特征及影响和田野调查活动,对该地区的苯教信仰重新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这些信仰的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5.
民间俗信与日常生活是互为表里的互融共生关系。俗信离不开生活,它是生活层面的信仰活动和文化现象,其必须以生活为基础和载体并服务于生活、以生活为终极指归;生活同样离不开俗信,俗信活动本身就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需要俗信这种调节、制衡机制让人们更好地生活。生活属性和世俗功利目的是民间信仰的基本特质,而宗教精神惟有在生活层面上彰显和运作方成其为民间俗信。  相似文献   

6.
宿爱云 《民族学刊》2021,12(4):52-59, 116
“国家在场”是研究“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重要表达理论。民间信仰是地域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变迁体现了地域社会和民众文化心理的历时变迁。区域内部不同的文化因子,孕育出不同的信仰事象。洮岷位于甘青民族走廊核心地带,也是汉族与土族、蒙古族、藏族等众多少数民族文化交融区域。洮岷汉人的民间信仰系统中,最为推崇的是“湫神”崇拜。“湫神”崇拜作为水神信仰,在洮岷地区历史悠久,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仰记忆。明清时期,国家力量在西北边地下沉和进入,引起了洮岷地区汉人湫神信仰记忆的变迁,信仰变迁主要体现在信仰记忆的重构。在“国家权力的强势嵌入”和“地方社会的积极回应”两种力量的驱动下,洮岷汉人“湫神”信仰实现了湫神原型、祭祀仪式、祭祀地位和湫神传说的重新构建。洮岷汉人湫神信仰记忆的重构,是明清时期西北地域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彰显了洮岷汉人在“国家在场”理念下所表现出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实现了国家与地方社会的互利和双赢。此外,洮岷区域信仰文化具有多元性,该研究有利于民族交融区域不同族群的民间信仰在保持文化差异基础上实现信仰文化认同和信仰文化共建,对构建凝聚力更大的民族共同体也颇具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西北卓越多姿的民间音乐里,有一种音乐形态以它热情高亢的旋律、耐人寻味的曲词、变化多端的演唱方法而历久弥新,它就是被称作西北之魂的地域歌种——“花儿”.在历史车轮的前行中,“花儿”的发展也因地域文化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流派.本文从甘肃“花儿”入手,了解“花儿”的起源和发展,从艺术的角度去分析“花儿”这一经久不衰的民间山歌是如何从山村田野步入学术大雅之堂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广东西部与海南盛行的冼夫人信仰发展衍变的观察和探讨可知,隋初作为俚人领袖的冼夫人去世后被“立庙以祀”是这种信仰的发轫,然而随着冯冼家族在唐代受到巨大打击,冼夫人信仰曾有过长时间衰微的处境。而明初冼夫人被纳入国家祀典,以及国家与乡村社会大家族的互动,最终促使冼夫人信仰在明清以后成为当地最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其背后体现的是国家对边陲地区乡村社会民间信仰的引导过程与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丹 《中国藏学》2006,(3):118-120
西藏文化向来是国际、国内关注的焦点,不过相关理论著作的奇缺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原因当然很多,但是关键有两点:第一,西藏文化自身博大精深、神秘莫测;第二,研究者需长时间的实地探察,且需视野广阔、学识丰厚。林继富先生作为民俗学者和藏学学者,集10多年潜心研究之心得,著述了《灵性高原——西藏民间信仰源流》一书。该书在详尽描述西藏民间信仰历史发展形态和现实存在状态的基础上,全面阐释了它的宗教功能和社会意义,深刻剖析了它对社会制度和民族精神的重大影响,细致考辨了它与民间风俗互动共融的关系,比较系统地向世人展示了雪域高原民间信仰的永恒魅力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0.
何敦培 《民族论坛》2008,(10):38-39
民间信仰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关系也相当复杂。湖南民间信仰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一部分,它历史悠久、根基深厚、特点鲜明、影响广泛。湖南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互动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借鉴、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1.
从宗教学看壮族布洛陀信仰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壮族布洛陀信仰属于原生型巫教,可称为原生型民族民间宗教,它与壮族的生存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壮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布洛陀信仰的活动在社会批判运动连续不断的年代,曾一度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宗教理论的改进和宗教政策的宽松,由于社会对民族文化(包括宗教文化)的重视和对民间信仰的关注,由于布洛陀信仰研究的开展,壮族地区布洛陀信仰开始了它的重建的过程。以广西田阳敢壮山为中心,壮族民众自发地恢复布洛陀祭祀和相应的文化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并得到学者的理论支持和政府的理解。这种民族信仰重构现象,表现了壮族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布洛陀信仰的旺盛生命力及其对新的时代的调适能力,如引导得当,会丰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充实壮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2.
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不仅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深刻地阐明了两者的关系,并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指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靠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并且指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搞好两个文明的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着密切不可分离的联系,两者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  相似文献   

13.
民间信仰的升华与超越——冼夫人信仰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冼夫人信仰在广东茂名地区及海南一带广为流行,她已成为百姓心目中的一位神明。本文旨在论述这种信仰的成因及其特点,认为它已从一般的祖先崇拜、宗族神灵扩展为村落、社区的偶像,从先贤升格为神明,糅合了民间鬼神、巫术信仰的内容。在新的时期里,经过党和政府的疏导,它已超越了一般民间信仰的范围,成为爱国爱乡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增进社区凝聚力的一种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14.
民间信仰与鄂温克民族造型艺术是相辅相生的。一方面,造型艺术为鄂温克民间信仰服务,它的图案、装饰纹样和立体造型提为民间信仰供了一系列可视化的视觉形象;另一方面,信仰文化是鄂温克民族的精神内核,为鄂温克民间造型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载体。鄂温克民间造型艺术的精华集中体现于神衣及神偶的造型和装饰,从整体上反映了鄂温克民族的审美意识。鄂温克民间造型艺术与民间信仰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回顾近代以来与“社”这一概念相关的研究的基础上,从广西龙江流域宜州市一个普通村庄的历史叙述及当地“做社”祭祀习俗切入,分析村落“社”信仰生命力的来源,认为“社”源自于自然崇拜,承载着道德规范的力量,建构起信仰与禁忌相互依存的社会观念.与“社”相关的信仰与祭祀习俗在历史与当下的多重内涵,及其存续方式所蕴含的社会意义,足以使之成为切入民间社会研究的重要视角,在田野实践上构成一种方法论.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批转《关于民族工作几个重要问题的报告》的通知中指出:“不断巩固和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是顺利进行四化建设和改革的保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共同理想,则是加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在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普遍存在的世界上,把民族团结与精神文明建设、与现代化建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新景象正在八桂大地展现。就此问题,我们走访了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丁廷模。丁廷模说:“制定并通过的广西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发展纲要,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并把科教文卫体等方面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作为一个极重要部分写进了纲要,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和要求。首先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基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提高全区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大力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激发人们奋发向上、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党中央一再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最近,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中,对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又作了全面而精辟的论述,并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加强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研究,努力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贡献,这是理论工作  相似文献   

19.
妈祖文化作为中国民间信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港澳台地区也很流行。港澳台妈祖文化的形成除了受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影响之外,还与港澳台多闽粤移民和中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封赐褒扬及文人儒士的宣扬有关。港澳台的妈祖文化基本上是一种“移民”文化,它既具有中国民间信仰文化的特点,同时又由于所处的特殊环境具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其中主要表现在妈祖文化与当地政治、经济的互动方面。  相似文献   

20.
洛甲是壮族创世大种,她具有民间神话与民间信仰习俗的六个立体性特征:具有多种异文;有一条原始女神历史性衰落的发展轨迹;六甲神格多面、丰赡,更有深深的母爱;传承方式多样,有散文体,也有韵文体;六甲神话成为影响后世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南方许多民族也有花婆崇拜,形成南方民族“花文化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