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湘西是一个被众多作家一再书写到的地域性乡土。湘西书写,是指以湘西为表现背景,展示20世纪中国人在湘西乡土中的生活习俗、情感方式、价值判断和生存形态,以及书写者本身在这种书写过程中所体现出对湘西的认识、期待、回忆和想象。湘西书写可分为“诗意化”与“审美化”的湘西书写、“写实”与“批判”的湘西书写、“左翼”与“革命”的湘西书写、“传奇”的湘西书写四种形态。这是由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从诸如反现代与反都市、追求现代化、追求左翼与革命、追求形而上的终极与民间狂欢的立场和角度将自己对湘西的记忆、想象、感受和期盼文学化的结晶。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上海书写有两种文学范式,即以茅盾为代表的突出社会问题和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日常生活的范式。在两种范式中,突出社会问题的一翼基本上被置于“左翼”意识形态的观照之下。张爱玲将笔触伸向全体市民,书写着庸常琐事和乱世悲欢。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主要继承了突出社会问题的书写范式,但它又与突出日常生活的书写范式潜在地对接。在整个历史进程的中间环节,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历史上,只有上海,才具有形成现代性大都市的条件。由此培育了文学中上海书写独特的现代精神特质。这种精神特质主要表现为一种先锋品格,一种包容万状的文化环境,一种不定型的动态的生活方式。20世纪中国文学中上海书写的独特魅力也在此。  相似文献   

4.
20世纪40年代是战火纷飞的年代,战争书写成为这一时期女性文学的核心内容。这种书写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以丁玲、草明等人为代表的充满民族国家意识的战争书写;以陈敬容、萧红等人为代表的注重对现实的沉思默想的战争书写;以张爱玲、苏青等人为代表的关注日常生活的战争书写。三种形态的女性战争书写各有其主要特征和意义,之所以出现这三种书写形态的原因在于:战争对社会生活的重新整合及战争对男女性别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5.
以"女性意识"为观照基点,将当代女性文学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追求理想爱情;追寻女性自我价值;探求女性世界深层意识.并结合对各阶段各具代表性的女性文学作品的分析,展示女性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及女性内部的心灵世界,籍此阐明新时期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叶的中国,翻译文学被当作启蒙和教诲的工具而得到大力提倡,与此同时,女性也被推向中国历史的前台.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翻译文学出现了"写情"和"女性"题旨作品的广泛流行.翻译文学作为当时输入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一个重要介质,引进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异国人物形象,其中各种西方女性形象的输入激发了国人对新型性别秩序的想象和重构,翻译文学成为性别话语交锋的斗争之场.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给文学书写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文学话语权的平民回归、文学类型的裂变、文学语言的嬗变与创新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文坛上的"时尚女性文学"采用"皮肤思考"的叙事策略,展布"通过身体颠覆男人"的写作宣言,带来了强烈的感官刺激,成为商业化社会语境下最眩目的欲望化书写方式.她们像"恶之花"一样"盛开在城市的下腹部",以"我们要说"的集体力量,宣告了当代文学所处的"在路上"的存在境况,预示了一种新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尤其是从"五四"到"文革"之前的这个阶段,苏联文学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五四"时期"为人生"的文学、20和30年代的革命文学、40年代的延安文学、50年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甚至"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都受到了俄苏文学的直接影响。文革结束后,苏联文学模式不再是中国文学的唯一选择,中国作家对苏联文学进行了有选择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网络空间与文学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信息时代网络文学大量出现的现实 ,分新技术时代的影响、网络事实、网络文学与书面文学的差异、网络文学的特点以及网络写作的意义等几个层面 ,探讨并剖析这一新的书写形式的多种可能性及意义。作者指出 ,虽然目前网络文学只是存在于萌芽状况之中 ,但其前景不可低估。网络给我们带来一个虚拟的世界 ,与文学一样 ,是一个没有边境的世界 ,它的空间取决于人们的想象力。而文学的社会意义也是网络文学的社会意义。探讨网络文学的起源、特点、问题和发展 ,最主要的目的是证实 ,在网络交流中所形成的文学 ,已经悄然成为一种和传统文学相呼应的网络文学系统。它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文学何以能成为文学史上一个独立的阶段?它区别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根本标志何在?本文从甲午战争——戊戌变法(1894-1898)前后切入话题,贯通近、现、当代,综合考察了近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学的特质和变化,认为“现代性”不仅是这一阶段文学的重要脉络,而且从思想和审美方面构成了它的显著特征。文章对涉及的若干疑难问题也作了辨析。  相似文献   

12.
曾经作为理论界热门话题的典型论 ,自 80年代中期以来 ,渐趋沉寂。这主要归结于典型论在 2 0世纪发展行程中的三大局限 :典型的政治意识形态化、神化及典型论中的共性论与个性论的内在矛盾。分析典型论局限性的目的 ,在于对陷入理论危机的典型论提供一个建设性的参照点。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的朱熹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文道观、《诗经》学和《楚辞》的研究方面,从总体的研究趋势来看,人们渐渐改变了对朱熹的文学思想的偏见,注意到他对文学的重视,并对朱熹关于文学的艺术性的论述有所揭示,间又涉及到朱熹的艺术理论的探讨,但在朱熹的文学思想的研究方面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4.
15.
王晓初的近著《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演变史1898~1989》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它以文学现代性为价值维度审视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语境、文学演变及其美学品格,建立了一个自足的文学史框架,在写作视点、编撰体例以及文本细读上都有新的突破,是一本有着自己学术特色和价值的文学史著作。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翻译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一大批杰出的女性翻译家活跃在翻译领域.她们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外国文学翻译方面.在翻译方法上,她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忠实流畅;在翻译风格上,她们温婉、细腻、多样.她们都有着相同的成长环境,优越的家庭条件和良好的教养是她们成就的基础,优秀的创作才能丰富了她们的翻译技巧.尽管她们在翻译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她们的社会地位依然是边缘化的,她们应该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世纪末中国文学在摆脱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压抑与束缚之后,却在"现代性"的理论镜像里作着无望的自 我救赎,这本身是一个值得反思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青年作家,吸引力一度主要集中在他们的固定读者群--中学生中间,但近年来,他们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不管是被批评,还是被追捧,都在引起更多的关注.他们的写作已超出了单纯的文学事件,而形成了一个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中国大地上陆续诞生了一大批新式学堂,这些新式学堂的创立不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的等方面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更重要的是它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人知识结构的更新,思想观念的进步,乃至整个社会形态的转型。作为中国沿海重要城市之一的镇江同样也经历了这一历史过程。本文以镇江为例,对其进行一个轮廓式考察。  相似文献   

20.
自二十世纪以来,伴随着语言论转向,西方文学界进入现代语言观阶段。人们转而相信,语言是人的生存方式,由此出发,认为语言在文学中是创造意义的场所,不再是意义简单地先于语言并决定语言,而是意义在语言中被创造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