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作家威廉·格纳齐诺早期的作品多采用零聚焦叙事视角,而1989年后的小说则多采用固定式内聚焦叙事视角。这种转变使叙述者在文本中的聚焦位置﹑聚焦范围和叙事方式随之发生了变化。作品也由早期的按时间顺序展开﹑直线式的叙述结构转向了以人物心理为线索﹑不连贯性和随意性的叙述结构。格纳齐诺前后期作品叙事视角的变化以及随之所带来的作品结构的变化与作家的创作意图﹑文本所突出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论赫施的诠释学目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施在其作品《validity inInterpretation》中认为诠释要回到作者原意,这才是文本的含义①,并且这种含义是可以得到确定的。因而诠释就是要拯救作者,拯救作者原意的中心地位。于是赫施在文中表述了对三种意见的反对,由此可以理解赫施的基本意图、作者的真实意图,也为正确理解文本含义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西方修辞理论为参照,以个案研究的方法重新解读林译《黑奴吁天录》,重点分析译者在文本选择、话语建构及内容删改等方面,如何以受众为中心,诉诸各种修辞手段来处理原文本的内容,以圆满地实现自己的修辞意图。  相似文献   

4.
运用关联翻译理论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四种译文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论证关联翻译理论中的认知环境、交际意图及最佳关联对等等概念在诗歌翻译评论中的可行性,尝试在诗歌文本翻译的多元阐释中为诗词翻译评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解构主义误读理论颠覆了“正读/误读”的二元对立,认为阅读不存在客观的标准.这种思想引发了赫施代表的传统阐释学从作者意图角度所作的抨击,也触动了艾柯作为符号学家从文本意图角度所进行的矫正努力,然而解构主义误读理论取消作者、文本、读者这些标准的权威性,并不意味着误读实践是随心所欲的,它只是反对把某一种标准当作唯一的中心,主张通过对文本语言修辞的研究来挖掘文本无限可能的意义形式.  相似文献   

6.
诗歌文本在编码的过程中糅合了作者意图,但作者力图破除意图定点,产生无限衍义,而文本释义过程中则要求尽量靠近文本的意向性,由此形成一对矛盾。为了在释义中无限接近文本意向,中国古典诗学阐释者们一般尽力恢复历史语境与场合语境,并充分采集各种诗学元语言,让释义者心理语境与文本意图语境水乳交融,达到文本释义中主客观相结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前景化是文学文体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讨论的是文学作品中的形式问题,但同时又与意义密切相关,应该在翻译中予以重视。以小说中的前景化语言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角度对其文本意图进行了分析,由深至浅细分出信息意图和文体意图、打破认知图式的意图和其它文体意图、表层结构意图这三个层次。根据这种前景化文本的意图层次结构,进一步在认知框架内提出了全价翻译策略、灵活转换策略、一元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翻译理论是在文本具有一定意义的前提下建构起来的,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重现原文的意义和作者的意图。以解构主义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颠覆了这种文本中心论的观点,主张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文本的开放性以及译文是原文的来世。延异思想的提出使译者重新现身,将译者的地位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翻译与诠释均以意义问题为核心,是融合多方面主客观因素的有机整体.在解构主义的思潮中,翻译与诠释领域出现了“过度翻译”与“过度诠释”的现象.艾柯关于诠释与过度诠释的论述以文本意义为中心,分析诠释过程中“作者意图”、“作品意图”和“读者意图”三者之间的矛盾与联系.这一思想给予翻译研究重要启示.全面系统的翻译研究应以“作品意图”来限制译者诠释的限度,综合考量翻译内外各项主客观因素,避免“过度诠释”对翻译研究产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埃科的文学作品/文本理论,从艺术作品的"开放性"到文学"文本的权利",从文学"文本意图"的提出,到文学文本之"使用"与文学文本之"诠释"的区分,已进入文学文本生命机制的探究。这一理论,引领着文学文本之"开放性"的探索与"文本意图"之控制力的考量,在当代文学理论的跨文化旅行中留下鲜明印迹。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文学理论都把对作者意图的理解等同对作品的真正理解。现代解释学认为,理解具有其历史性,作者的意图是不存在,文本的生命是阅读赋予。读者的参与必然注定作者的死亡,读者的参与是主观能动的,文本的开放性也为读者的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意图性反映作者的态度,是重要的语篇特征之一。意图性原则的提出为广告语篇翻译开辟了新视角,提供了新方法。在广告标语翻译中,准确识别原作者的意图比分析文本语言更显重要。作者认为,广告标语意图有三,即诱劝意图、记忆意图和情感意图。针对三大意图,作者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即顺应性原则、简洁原则和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13.
在充分把握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对历年来学术界关于《月出》主旨的十三种观点进行一一辨析,认为这些观点可归纳为五大类。其中《毛传》的刺时事说、杨树森的民俗文化说、牟庭的中秋咏月说皆不符诗歌文本实际;丰坊的月下怀人说有一定合理性;朱熹恋歌说最切《月出》文本实际。只有客观理性地审视《诗经》文本,才能得出最接近《诗经》文本实际的主旨。  相似文献   

14.
以理论结合实践的编写方法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运用逻辑推理的阅读技巧,去领悟文本(text)的暗含意义和作者的真实意图,使读者获取更多的语言信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大意。从而更好地完成文本、作者和读者的交际过程,达到阅读理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文本解读要不要关注或依据作者创作意图问题上 ,当今文艺评论家见解迥异 ,形成批评理论的对峙与冲突。在这种批评语境中 ,该文认为 :既不应死守传统批评方法 ,也不应盲目追赶现代批评派别的浪潮 ,而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面对纷繁复杂的创作现象与批评观。在解读文本时 ,应实事求是地根据作者创作意图与文本意义呈现的不同状况给予不同的具体对待 ,重视作者创作意图但不唯意图论  相似文献   

16.
补贴政策作为政府干预学生贷款市场的财政杠杆,能在学生贷款的政府、银行和学生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发挥利益再分配的角色.我国学生贷款补贴政策,是以频繁发布的政策文本的形式来实现政策意图的.通过对政策文本进行定量分析,考察我国学生贷款补贴的政策变迁的路径,可以发现政策变迁呈现从“单向推进”向“政策协同”的转变、从“政府主导型”向“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协同型转变、从单项政策工具向政策组合转变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修辞结构关系是语篇中具有功能整体性的文本片段之间的连贯关系,它反映着作者的交际意图,对自然语篇的生成和理解都有影响。新闻副文本与正文的修辞结构关系有详述关系、评价关系、背景关系、重述关系、解释关系等,这些关系揭示了副文本与正文之间深层的语义关系,以及作者、读者、正文本、副文本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副文本不仅仅是正文的附属,它具有独立的作用,是作者意图的一种实现方式,反映了作者与读者的对话关系。副文本与正文的关系是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关系、对话关系。副文本将根据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互动产生新的变体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声音作为表现手段的器乐音乐不同于语言艺术和造型艺术,它既不能直接表现某种情绪,更不能直接表述抽象的逻辑思维或思想。器乐音乐中参照文学文本创作出来的作品如何以声音来阐释建立在能够精确描写现实、表现情绪、表述思想的语言基础上的文本,除了定义为“标题音乐”的作品所反映出的方式外,还有一些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更大程度地体现了音乐和文学从整体上相结合的紧密性。德彪西作品《钢琴前奏曲》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这种结合,本文分析了其中两首《晚风中飘荡的声音与芳香》与《亚麻色头发的女孩》解读文本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的小说《布拉格墓园》从一个虚构人物“西莫尼尼”的视角重新解释了《锡安长老议定书》的诞生过程。小说围绕“虚假成真”形成了兼具含混、互文反讽等特点的符号衍义系统,为读者参与文本游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埃科的文学观念受到其符号观的影响,他提出“文本意图”的概念,认为文本是生成性的动态客体。透过《布拉格墓园》,我们看到“文本意图”体现在小说的符号架构及所指层面的衍义上,由文本、作者与读者共同实现,是一种有度的意义生产,充分彰显了埃科兼具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思想的符号诗学理念。  相似文献   

20.
以声音作为表现手段的器乐音乐不同于语言艺术和造型艺术,它既不能直接表现某种情绪,更不能直接表述抽象的逻辑思维或思想。器乐音乐中参照文学文本创作出来的作品如何以声音来阐释建立在能够精确描写现实、表现情绪、表述思想的语言基础上的文本,除了定义为"标题音乐"的作品所反映出的方式外,还有一些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更大程度地体现了音乐和文学从整体上相结合的紧密性。德彪西作品《钢琴前奏曲》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这种结合,本文分析了其中两首《晚风中飘荡的声音与芳香》与《亚麻色头发的女孩》解读文本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