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以来,涌现了许多著名的山水诗人,南朝诗人谢与唐朝诗人柳宗元就是其中的两位。这两位诗人的生平经历有较多相似之处,且他们都以山水寄情,山水诗成就都很高;然而他们寄情山水却同中有异,诗歌风格也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2.
山水诗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一个特色,一宗丰富的遗产。翻开古代诗人的集子大多可以看到有一定数量的山水诗,大诗人李白、杜甫、苏轼、陆游都留下脍炙人口的山水名篇,诗歌史上有过山水诗派。刘宋谢灵运;南齐谢胱;盛唐孟浩然、王维;南宋杨万里、范成大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山水诗产生于魏晋。魏晋前诗赋中已有对山水的描写,但不作为独立的题材。曹操的《观沧海》是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曹魏时期,曹操父子,王粲等已有描写山水的诗篇。两晋描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乐山、乐水。“崧高维岳,骏极于天”(《诗经·崧高》);“河水洋洋,北流活活”(《诗经·硕人》)。江山多娇,山水自然奇观荡涤人的情怀,慰藉人的心灵,也激励人的心志。对山水自然生命意蕴的感悟,不但促使中国诗人写下了丰富繁茂和绚丽多采的山水杰作名篇,而且产生并形成了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山水诗审美思想体系,其中尤以有关山水诗的审美构思心理思想内容饶有特色。如果说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苑中的一枝芬芳馥郁的奇葩的话,那么山水诗的审美构思心理思想内容则是构成中国古代山水诗审美思想理论大厦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4.
谢灵运与王维山水诗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发韧,可以追溯到很久很远。但第一个以山水为寄托,把山水作为倾诉对象,放怀山水,大量创制山水诗的诗人,是刘宋时代的永嘉太守谢灵运。可以说,是以谢灵运为代表的一些诗人,写下了许多清丽自然的山水诗,这些山水诗独具特色,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山水诗派。 (一)我国东晋时期,士族地主享有种种特权,世代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他们的弟子凭借门第,小小年纪就轻易地袭任要职。南朝朝庭规定士族弟子二十岁即可做官,这是一种名和利的特权。士族优越的政治地位与他们优越的庄园经济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5.
王绩与山水田园诗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唐的山水田园诗派与陶渊明的田园诗有着割不断的精神联络,它是在陶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初唐诗人王绩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题材视点上,王绩第一次把田园诗与山水诗结合起来写,表现了田园中的林泉之致。在对待人生行藏的态度上,王绩是从陶渊明固志守穷到王维身心相离的中间环节。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上,王绩也开始注意创造物我相融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6.
清代乾嘉时期的姚鼐,被称为桐城文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钱钟书先生指出,清代桐城也有诗派。而姚鼐也是桐城诗派中的重要诗人。姚鼐诗和文都较多。在姚鼐的诗歌中,写得最多、也写得最好的是其山水诗;在姚鼐的散文中,写得最有特点、最被传诵的也是其记游山水的文章。应该...  相似文献   

7.
先秦两汉是中国山水诗的孕育期。《诗经》中已经出现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句。《楚辞》中山水景物的句子大大增多;渐趋于具体;景与情进一步契合交融;借景物以象征自我心志和人物、事件。汉代赋体的景物铺叙更加细致,更加具象化。魏晋则是山水诗的催生期。曹公父子感怀、宴游、游仙诸诗标志着山水诗阵痛的到来。文章认为魏晋时期中国山水诗有三大催生因素:江南明媚秀丽的山水景物诱发了诗人的灵感;隐逸、隐居山林之风盛行;五言诗的日臻成熟。而山水诗最终完成于谢灵运的永嘉山水诗,其特点是将山水作为自觉的、直接的、特定的审美对象,将山水情化诗化,而又极貌写形、刻画入微。  相似文献   

8.
杜甫一生写了大量的山水诗,流传下来的就有二百多首,占他全部诗作的五分之一。以这些诗与“二谢”、王、孟的山水诗相比,思想上更胜一筹;艺术风格自成一家。在山水诗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应该认真继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所谓山水诗,就是以山水为题材的诗歌。我国的山水诗独立于晋、宋,兴盛于隋、庸。其间经历了产生、发展、成热的过程。尽管诗人众多、风格各异,内容杂沓,但就其主题思想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纯写山水之美,一种是除了写山水之外,还寄寓了作者的感慨。”(胡念贻《论山水诗的形成和发展》)。这种感慨,又往往因作者各自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身份地位、阶级意识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盛唐气象"与盛唐诗坛的两大诗派和两大诗人密切相关,是盛唐诗歌的主旋律。"盛唐气象"在李白的诗歌中,是以名士气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杜甫的诗歌中,则是以儒生气象的形式表现的。同时,"盛唐气象"还表现为山水田园诗中的隐士气象和边塞诗中的英雄气象。  相似文献   

10.
君诗妙趣我能识 正在山程水驿中——读《桂林山水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国山水诗,源远流长,历来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中的很多诗篇以山水起兴,屈原、陶渊明等都吟咏过美丽的山水;尤其是唐宋以来,随着整个诗歌高潮的出现,山水诗空前繁荣.“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以及同时代的杜甫、孟浩然、王维,宋代的苏轼、陆游等,都创作了大量优美的山水诗作.他们留连自然,寄情山水,或歌  相似文献   

11.
盛唐的诗坛上,群星灿烂,很多有名的诗人和各种各样的流派都出现了。盛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高峰。 盛唐时期的山水田园诗派就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 先简单讲讲盛唐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 中国的山水田园诗不始于唐代,六朝时就有了,还是比较成熟的山水田园诗。但六朝时的山水田园诗是公开的,以陶渊明为代表是写田园风光的;以谢灵运、谢眺为代表是写山水的。二谢的山水诗,按前人的评价是“有句无篇”,只有些好句子,没有整个篇章好的。而  相似文献   

12.
<正> 谢灵运乃我国山水诗歌的开山祖师。谢灵运以前的山水诗人,诸如曹操、庾阐、谢混等人多为学术界所瞩目,而与谢混同时的慧远,却很少被人提起。事实上,慧远自觉吟咏自然山水,形成了他的山水诗歌的独特风貌,给谢灵运山水诗歌的创作以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而且在慧远周围,形成了一个创作山水诗歌的作家群体,活跃在当时的诗坛上。慧远实乃山水诗史上一位不容忽视的诗人。但是长期以来,慧远对山水诗歌的贡献并没有引起学术界应有的重视。本文拟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不当之处,望方家与同好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3.
魏晋是文学自觉的时代。我国山水诗歌这一文学中的大宗 ,也觉醒于这一时期。本文依据翔实的资料 ,较全面地考查了东晋高僧慧远及其以前的山水诗歌 ,指出中国的山水诗到了东晋后期才真正进入自觉时期 ,而高僧慧远则是中国山水诗史上第一位自觉咏唱山水的诗人 ,对谢灵运以后我国山水诗风的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对于王维山水诗的评价,从五十年代到现在,总的说来,是批评过多,离开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因而对于这些山水诗的艺术性的分析,一般都语焉不详。本文试图就王维山水诗的艺术性,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王维是一个在艺术上全面发展的大师,诗歌、绘画、书法、音乐,都有很深的造诣。诗歌方面,他是唐代山水诗的大家,王孟诗派的领袖;绘画方面,他是南宗山水画的祖师;书法方面,宋代朱长文《续书断》推为“能品”;音乐方面,  相似文献   

15.
《蜀道难》是李白的不朽杰作,甫一问世,就惊世骇俗,广为传颂,“蜀道”也从此成为历代墨客笔下道路难行、仕途险仄的 代名词。从齐梁到明清,前后“蜀道难”系列诗歌体现了蜀道山水诗表现手法上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构思从景情分咏到情 景有机融合;无论是五言、七言、杂言,以李白《蜀道难》为界经历了从自然山水与历史典故结合到极写山水化用典故与神话传 说的转变;诗人感情抒发从热烈而隐晦到直白而冷峻;情感内涵从感慨个人寄寓向着更具有社会性、现实性的忧生之嗟的慨叹 转变。  相似文献   

16.
梁代宫体诗人略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代宫体诗人略考詹福瑞宫体诗,顾名思义是产生于宫廷的诗,学术界亦多认为宫体诗产生于萧纲入主东宫之时。作为诗歌流派来认识这一文学现象,有必要勾勒出这一诗派的诗人群体。梁代宫体诗派的领袖人物是简文帝萧纲。宫体之兴,主要是因为他的爱好与提倡。《梁书·简文帝...  相似文献   

17.
色彩在文学作品中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澳大利亚诗人约翰·肖·尼尔森被誉为澳大利亚民族主义文学中的色彩诗人,他的作品通过大量色彩用词的巧妙搭配,使诗歌更加丰富多彩。文章旨在探究尼尔森在诗歌中对色彩的巧妙运用和美学价值, 从而体现其诗歌着万物之“个性化”色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南宋诗人赵蕃与韩淲并称为“上饶二泉”。方回将他们续入江西诗派,在其《瀛奎律髓》中选录二人诗歌较多,且在《桐江集》中多次提及他们,且评价颇高。“二泉”名节高尚,诗歌渊源有自,慕陶、写陶之作尤多。赵、韩二氏互相学习、彼此唱和,存世诗作更是数目不菲,影响南宋诗坛较大。  相似文献   

19.
山水诗是唐代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类,从诗人与山水的审美关系来看,时代不同,特点也不同,初唐是走向山水,盛唐是乐享山水,中唐是徘徊山水,晚唐则是退隐山水,这也是唐代山水诗人由开放到内敛的心灵之路。  相似文献   

20.
五十多年前,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曾将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新诗归纳为“自由诗派”、“格律诗派”、“象征诗派”三大流派。新时期第一个十年诗歌的发展,如果从诗歌潮流方面着眼,亦可“强立名目”分为传统诗潮、新诗潮和现代主义诗潮三大诗潮。三者的交相起伏构成新时期第一个十年蔚为壮观的诗坛风貌和基本格局,所体现出的总体趋向则是新诗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