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群体极化"现象也出现在虚拟的网络空间。由于"群体极化"现象总是与社会热点事件、群体性事件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密切相关,在当前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的背景下,现实社会中的热点事件很容易在网络空间形成"极化",这种现象亟待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网络信息时代,虚拟生存成为网络青年群体的日常生活样态。这种特殊的虚拟生存维度从技术意义、话语意义、形象意义上消解着现实社会的崇高价值,表现为网络青年群体整体性意义感的弱化,价值取向的技艺性特征和对崇高价值的"虚伪性拒绝",乃至于衍生出现实社会问题。纾解网络青年群体崇高价值感失落的问题,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黏合网络圈层的多元化价值标准,为网络青年群体塑立和维护崇高价值的目标客体,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话语之中,对网络青年群体的崇高价值感进行话语性弥合,唤醒网络青年群体对崇高价值的渴望。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的出现是一次巨大的社会变迁。它带来了全新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一种与现实社会相似又不同的"虚拟社区"悄然形成,其中就包括"网络粉丝社区"。当代的粉丝不似从前的"拥趸",通过网络形成了相当大规模的群体,不仅在网络中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生代力量,甚至对现实社会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网络粉丝社区建构机制的剖析,试图了解网络粉丝社区如何生成又何以运行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频发的网络舆情事件展现了网民的惊人力量,也使得网络对集体行动的作用日益凸显。对北京、上海和郑州三地青年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网络集体效能和现实集体效能对青年群体参与网络集体行动的意愿都发挥了显著的正向作用,青年群体对于集体行动可能实现目标的感知,例如监督、反腐、维权,甚至解决社会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其参与网络集体行动的意愿。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大量网络热点事件生发、传播、扩散的背后,都有着被人们称为“网络推手”的特殊网民群体活动的背影。网络推手的行为具有目的性、组织性、隐蔽性,在与大众的交流博弈中产生着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对社会现实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因此,研究网络推手这一新兴行业及其活动规律,是加强指导和管理,推动社会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一项不可回避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网络社会的信息传播深刻影响着现实社会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网络信息传播有其特色与优势,也有其内在的矛盾性。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与映射,需要从应对理念和力量整合上对其信息传播予以必要的引导。  相似文献   

7.
网络道德暴力在"道德、正义"的名义下,通过网络平台向特定对象发起大规模舆论攻击,甚至由网络平台发展到现实社会的围攻,以使对方受到道德惩罚或迫使对方改变自己的行为。网络道德暴力具有"暴力"的性质,扰乱了网络生活甚至是现实生活秩序,客观上妨害了良好社会道德风气的形成。大学生实施网络道德暴力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是言论自由的异化和群体动力,外因是社会情绪郁积和"匿名制服"效应。基于"共享共治"的基本精神,通过大学生网民、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携手行动是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暴力问题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青年学生是网络空间的主要群体,也是网络集群行为的主要参与者。在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中网络集群行为形成过程具有去个性化、相对剥夺感、情绪感染、沉默的螺旋、群体极化等群体心理特点。研究采用价值累加理论体系框架,分析了网络集群行为形成过程,包括酝酿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扩散阶段、冲突阶段和消退阶段等各环节中的群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作用机制,并提出了社会心理理论解释模型。对此,要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加强舆情研判与监测、建立红色网军队伍、加强舆情教育引导、发布权威信息、舆论新闻危机公关和公信力重塑等措施对青年学生网络集群行为进行风险管控。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是在网络社会崛起中成长起来的特殊群体,在他们身上烙印着网络亚文化的消遣性、叛逆性、非主流性和不确定性等文化特征。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的群体特征对于塑造大学生的现代生活意识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造成了大学生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文化消费与文化创造、精神彼岸与肉体此岸等方面的价值冲突。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新媒体的发展给人们获取资讯、交流沟通提供了媒介,也为其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创建平台。大学生是参与网络的特殊群体,由于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在网络舆情中存在着以下三种问题:非理性情绪蔓延,网络谣言、虚假信息滋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冲击。本文针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探析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李佳 《现代妇女》2014,(4):109-110
在当今社会,网络是一个极大的信息平台,每天发布的信息数以万计,更新速度也相当快,它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它具有其他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在网络传播中,网友发表言论很多都是匿名的,有些信息的真实性不能保证,也不一定是当事人真实面貌的反映。在网络空间中,很多网友言语不雅或者措辞激烈只是为了表现自己,让自己在网络空间得到关注,并没有侵害别人名誉的恶意,但如果这样的行为会被认定是侵权的话,将会极大限制网络的发展。但有些网友长时间、持续不断地重复发布恶意信息会对当事人名誉产生侵害,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网络不同于现实社会,但它也不能脱离了现实社会,不能让网络成为法律的灰色地带,使得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利在网络世界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更好地规制网络中的言论自由对于公民权利的保障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最近"屌丝"一词风靡网络,更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传播,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综合"屌丝"文化产生的微观语境、中观网络环境与宏观社会环境能够更深入地解读"屌丝"文化产生的缘由,"屌丝"文化现象走红不仅与网络独特的传播方式相关,还拥有现实社会的共同情感基础,这种情感是当下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一般叙事结构内部张力的外现。  相似文献   

13.
刘方 《现代妇女》2014,(11):242-242
信息高速化和网络普及化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社会以往存在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工作方式,随着网络的发展,其潜在的负作用在现实社会中已经显露出来,并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后果,因此,如何克服网络世界的弊端,防止网络世界潜在负作用的影响,促进社会公众人格的健康塑造和个体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春运现象是中国社会制度变迁和社会结构转型的产物,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铁道部于2011年年底全面推行互联网联合售票,旨在解决购票难的问题,使春运期间回家的路不再艰辛。在大学生群体中,网络订票的实施效果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社会的兴起,愤青逐渐成为现实生活中愤世疾恶、个性鲜明的一个群体的代名词。愤青群体的成员构成都极其复杂,公众对其评价也呈现两极化态势。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在愤青现象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赋权作用。通过对愤青参与的热点社会议题的分析表明,政府在相关议题所引发的冲突中是否拥有制度化的解决能力是愤青表现为网络暴民还是积极公民的关键,而政府对于网络议程设置的差异也决定着作为愤青自我赋权场域的网络社会成为发酵场还是安全阀。  相似文献   

16.
人是社会环境的创造者,同时又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人对社会的责任,与社会环境对人的责任意识的反作用,这对运动的矛盾关系相互影响,人类社会才得以进步。具体到高校学生网络道德责任的影响,它既离不开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等大环境,又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小环境,同时高校学生自身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的普及给大学生学习和社会参与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该群体的网络越轨行为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探索影响其网络越轨行为的主要因素。对341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个体因素中的性别、年级和网络规范认同以及外部因素中的同学群体、互联网社区都对大学生的网络越轨行为有显著影响;而个体因素中的政治面貌、计算机网络水平和外部因素中的家庭、社会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与现实社会的意识形态有着显著的不同,网络意识形态是基于虚拟网络社会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具有虚拟与现实的统一性、生成的技术性、文化渗透性等特征。当今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面临着网络社会的矛盾对现实社会稳定造成的威胁、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网络空间文化霸权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威胁等问题。为了减少互联网带来的意识形态安全挑战,必须重视网络民意,走群众路线,树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阵地意识,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导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所构建的虚拟社会已经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已经成为最活跃的群体。然而,网络交往具有双面性,它在方便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同时,也引发了各种网络道德问题。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网络交往越来越关注,因此对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对策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网络经济向着产业化的发展,随之网络虚拟物品也走向了商品化。存在于网络世界的网络虚拟财产呈现成千上万的形态,不是单一固定的。但是大体可以分为二种:一是广义的虚拟财产,即一切存在于特定网络虚拟空间内的专属性的虚拟财产:二是狭义的网络虚拟财产,特指具备现实交易价值的网络虚拟财产,只包括那些网络玩家通过支付费用取得、并具有在离线交易市场内通过交易获取现实利益的可能性的虚拟品。本文仅对狭义的虚拟财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